蔡倫,出生於桂陽郡,今湖南耒陽市人,中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進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蔡倫的發明創新不止改進造紙術紙,他「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有蔡太僕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東觀漢記》和《後漢書》均記載蔡倫為「桂陽人」,但其籍貫長期存在爭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桂陽郡治所在地今湖南桂陽縣人,一說為桂陽郡耒陽縣今湖南耒陽市人。但據實考證蔡倫是耒陽人更真實,在《東觀漢記》和《後漢書》中記載蔡倫為「桂陽人」指的是「桂陽郡人」並非指的「桂陽縣人」,由於在東漢時期耒陽縣(今耒陽市)是桂陽郡的管轄地,所以記載蔡倫為「桂陽人」。在今耒陽市存在蔡倫眾多物件與足跡,如「蔡子池」《水經注》載:「(耒水)西北經蔡洲,洲西即蔡倫故宅,旁有蔡子池」;「蔡侯祠」等;還有學術界名人陳壽群先生根據一些史記對蔡倫人生經歷的描述,改編而成《蔡倫傳奇》,其中描述了蔡倫與籍貫——耒陽一段奇緣經歷,所以蔡倫是耒陽人更真實。
永平末年(75)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先生雖出身農家,但自幼聰明伶俐,善於觀察思考,神賜睿智!漢章帝劉炟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蔡倫很不幸地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做了太監,可憐當時年僅一十五。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被提拔做了小黃門,此後做事倍加努力認真,因而又被提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章帝於公元88年卒,10歲的劉肇登基,即和帝,由竇太后聽政。蔡倫因替竇太后效力立功又被提拔為中常侍。
蔡倫約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
漢章帝劉炟(公元56~88年)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當時他約15歲。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宦官中職務較低者)。此後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
正宮竇太后無子,指使蔡倫誣陷章帝妃宋貴人「挾邪媚道」,通令她自殺。宋貴人所生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章帝妃梁貴人,強奪其子劉肇為養子並立為太子。章帝於公元88年卒,10歲的劉肇登基,為和帝,由竇太后聽政。蔡倫因功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竇太后卒,和帝親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后,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后。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
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讚,造紙術也因此而得到推廣。 由他監製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同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鄧後再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為安帝。劉祜是清河王劉慶之子,但由於他即位初期仍由鄧太后把持朝政,蔡倫繼續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
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成為鄧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之際,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后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蔡倫自知死罪難免,於是自盡而亡。
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先後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后,節節上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卻以慘死告終。但他在兼管尚方時,推動了手工業工藝的發展,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因而留名後世,得到史學家的首肯。
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劃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近代考古發掘的實物也證明確實如此。尚方令本來是少府屬官,主管刀劍等各種宮廷御用器具的製造,與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稱,但蔡倫盡力討好,凡是帝、後喜歡的器物,都在尚方精製。鄧後喜歡文史和紙墨,曾令各州郡歲貢紙墨。蔡倫也正因此而成為促進東漢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由於職務上的關係,蔡倫得以有觀察、接觸生產實踐的條件。每有空閒,他就閉門謝客,親自到作坊進行技術調查,學習和總結工匠們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再加上他自己的聰穎創新,對發展當時的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如當時的鋼刀製造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百鍊成鋼。當時所製造的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實是精工製造,堪為後世仿效。
但是,蔡倫對工藝技術最突出的貢獻還是在造紙方面,大致可從三個角度來評述。第一: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的發展。第二:促進皮紙生產在東漢創始並發展興旺。第三:因受命於鄧太后監典內廷所藏經傳的校訂和抄寫工作而形成了大規模用紙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的作者——美國麥克哈特,將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列在排行榜的第六位,遠遠排在15世紀發明印刷機的德國人古騰堡之前。
把蔡倫和古騰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現過的最有影響的十位人物當中妥當嗎?為了充分認識紙和印刷術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發展情況。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中國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進,但在公元後的一千年間,中國的成就則超過了西方。根據許多標準來看,七、八世紀中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最為先進。但是在15世紀後,西方超過了中國。人們對這些變化從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是其中大多數說法都忽略了我認為是這個最簡單不過的解釋。
當然中東農業和書寫實際上比中國起步早些,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說明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落後於西方文化。我認為關鍵的原因是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