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認為造紙術的發明者是東漢時期的蔡倫,連以前的教科書都是這麼寫的,隨著後來考古的發掘,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可能我們真的錯了,蔡倫並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它的發明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幾個世紀後之後,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後來又經北非傳到歐洲。
造紙術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蔡侯紙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今湖南耒陽人)人,約東漢永平四年生;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的蔡倫,漢章帝劉旭即位後,挑選幼童入宮,蔡倫就進了宮。
自古以來,人們書寫基本上都是將字寫在絲綢上,或者刻在竹片上,而那種被用來寫的絲綢價格昂貴,一般的人根本用不了。而竹片又很笨重,書寫十分麻煩,還不易整理和收藏。後來蔡倫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樹皮、麻頭以及破布、魚網放在一起,造成了紙。
於是蔡倫將造紙的過程、方法寫成奏章呈上漢和帝,還將他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一起給漢和帝試用。漢和帝得到這些紙張以及造紙術之後,十分開心,對蔡倫大加讚賞,紙張以及造紙術對於宮廷來說十分重要,漢和帝為了感激蔡倫的貢獻,拋開了宦官的身份,將蔡倫封為龍亭侯。而至此之後,蔡倫的紙和他的造紙術迅速傳開,大家都十分喜愛他造的紙,而此時的蔡倫已經受封為龍亭侯,人們常稱他為蔡侯,將他發明的紙也叫做了「蔡侯紙」。
這是《後漢書》對蔡倫造紙的記載。
古墓中的證實西漢早就已經有了紙張
蔡倫造紙這一說法最早來自南朝時期的《後漢書》中記載。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證明,其實在比東漢更早的西漢,造紙術已經被當時的西漢人民所掌握了。這些史料證明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他很有可能只是造紙術的改進者和推廣者。
而最最好證明造紙術在西漢時已經被我國勞動人民所掌握的有利證據當然就是考古了。
1933年,考古學家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了西漢時期的麻紙。
1957年,在陝西的一座西漢古墓中發現了一疊紙,一共有88張,比現在的新聞報紙還要薄,是一種麻纖維紙。
1973年,在甘肅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大麻纖維紙。
1974年,又同樣在甘肅發現了麻線混合的纖維紙。
1990年到1991年,又在古墓中出土了24紙麻紙,其中4張有書寫過的墨跡,所有專家就通過這些證據判斷,在西漢的時候已經有了紙,造紙術已經發明了,而且紙張還被用來書寫。
這就說明了,造紙術不是蔡倫發明的,而是在比他早的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造紙術。而蔡倫只是造紙術的改進者和推廣者。而很有可能,當時造紙的技術成本較高,蔡倫將它改進量產,大大的降低成本,又將造紙術大範圍推廣。所以名氣大了,以至於大家都認為是蔡倫發明了造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