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
而其中的造紙術被後世誤解最多,許多人理解為蔡倫是紙的發明人,也造出了第一張紙,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下面了解下紙張的發展過程。
為何要造紙?
自從有了文字,就出現了書寫文字的載體,石頭、龜甲、樹葉、竹片、絲帛、羊皮等等。但是它們作為文字載體的缺點顯而易見,有的笨重、有的稀少、有的不易保存。而相傳西漢的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封長信,總共用了三千根竹簡,要用幾個大力士才能搬動,而漢武帝整整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把它翻完。如果人類一直採用這些作為文字的載體,文化傳播的困難可想而知。
西漢的紙張處於」萌芽階段「
在20世紀考古工作者在我國的甘肅、新疆、陝西等地發現了許多張西漢時期的紙張,其中以1957年在陝西西安發現的」灞橋紙「最為有名。通過科學的檢測,專家們發現這些西漢時期的紙張其纖維組織鬆散,表面凹凸不平,沒有文字痕跡,由此推論,這些紙張不是有目的的通過一定工序生產的植物纖維紙,而是漚麻工序中產生的副產品。這也說明西漢時期我國的造紙術還處於萌芽階段。
蔡倫改進」造紙術「
永元九年(東漢和帝時期),蔡倫擔任尚方令一職,主管制造宮廷用品。當時宮廷作坊集中了全國最好的資源,蔡倫利於這些資源進行反覆試驗,改進位作裝置和加工工藝,終於發明了以樹皮、麻頭、舊布等為原材料,經過搗碎、漚煮、化漿、定型、風乾等一整套工藝流程,製得輕便、廉價、適用紙張的造紙術。105年,蔡倫把他製造的第一批紙進獻給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於是造紙的方法就得到了推廣,全國各地都用這種方法造紙,蔡倫也被封為龍亭侯,民間把這種紙也稱為」蔡侯紙「
傳播和對世界的影響
」蔡侯紙「在我國流傳開後,便陸續地傳到國外,晉代傳到朝鮮和越南,610年傳到日本。751年傳到阿拉伯地區,此後又陸續傳到非洲、歐洲。世界各地都分享著這項偉大發明所帶來的便利。美國麥可•哈特在其著作《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中高度地評價了造紙術對文化的作用。他認為在2世紀以前,西方文化超過了中國文化,但由於造紙術的發明,使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建設加快了,因此2世紀後,中國的文化遠遠超過了西方。
可以說沒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也就沒有我們今天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第一張紙並不是蔡倫發明的,蔡倫只是改進的造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