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蔡倫」,在陝西說起這個名號,很多人立刻就知道了,這說的是陝西科技大學的「造紙專家」張美雲。這個雅號源自她30多年來始終和紙打交道,致力於創新型的紙張研究,她主持的創新性研究成果「高性能纖維紙基功能材料製備共性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張美雲教授在工作中。(陝西科技大學提供)
創新造紙逾30年
紙張用於航空航天等
近3年來,張美雲教授及其團隊連獲四項榮譽: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稱號,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
張美雲教授1957年9月生,1982年1月畢業於西北輕工業學院(陝西科技大學前身)並留校任教,現為陝西科技大學製漿造紙工程學科帶頭人,她的榮譽頭銜很多:「中國造紙蔡倫科技獎」獲得者、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有關她的「高性能纖維紙基功能材料製備共性關鍵技術及應用」這個成就,普通民眾一聽容易一頭霧水,特種紙?紙基材料?這些聽上去陌生的專業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張美雲解釋說:「紙基材料就是以紙為基礎,與其他材料經過複合加工出來的一類材料。前面加了高性能三個字,是指這類紙基材料性能非常優異。比如說高強度、高模量、高耐熱性、優異的絕緣性能等,可以用於絕緣、耐熱、吸附、過濾、耐磨等領域。」 高性能紙基功能材料,作為一種具有特定性能和用途、高附加值的功能材料,越來越成為關注的焦點。
目前,張教授團隊的多項核心技術實現了產業化,如應用於高速列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耐高溫芳綸絕緣紙、輕質高強芳綸蜂窩芯紙等。
從1984年第一次接觸到該材料,到2004年實現產業化,直到2007年產品逐漸被市場所接受,這條路,張教授和她的團隊用了超過30年的時間。張美雲教授說:「高性能纖維紙基材料製造技術是世界公認的難題,這項成果的價值在於,我們用性能優異但並不適合造紙的原料,通過現代造紙方法,製造出多種功能的『紙張』並成功應用,得到市場肯定。」
談到未來的團隊方向,張教授說,高性能纖維紙基功能材料是我國傳統造紙工業轉型的重要發展方向,該項目的實施為我國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國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基礎材料保障,對造紙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積極推動作用。
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張美雲教授不僅重視理論研究,也十分注重科研和技術推廣,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她共有8項成果獲獎,其中6項為省部級獎項。她主持的國家「九五」攻關項目「造紙用高效助劑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獲2003年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新型高檔育果袋紙的研製」被科技部列為2001年國家級重點推廣的科技成果,獲2003年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非木材纖維自催化乙醇法製漿技術」獲國家專利5項,2004年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高性能芳綸絕緣紙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獲2008年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一腔熱忱
教會學生寫下一個大寫的「人」
據悉,「新型高檔育果袋紙的研製」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並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寶雞五一紙業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利用該成果建成投產了4條生產線,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陝西省是蘋果生產大省,該項目推動了套袋技術在省內的廣泛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張美雲教授的業務能力在全校師生中有口皆碑。57歲那年,張美雲教授迎來了職業生涯的一次重大轉型。為了響應陝西高校領導任期制改革試點工作,張美雲從工作了13年的副校長管理崗位重返教學科研一線,成為一名普通教師。於是,同學們經常會發現坐在自己身旁認真聽課的竟是副校長張老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驚訝,張校長怎麼還要像個本科生一樣去聽課呢?其實這很正常,學問與身份無關。畢竟我是專業出身,原來從理論上研究不深的知識,現在馬上就能聯繫起來。」張美雲教授說。
「作為教師,我要用自己的一腔熱忱和對教育的熱愛,教會學生們寫下一個大寫的『人』。」張美雲教授說。
(記者 張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