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1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認知功能障礙是帕金森病(PD)常見且高度致殘的特徵。在診斷時,15% 到40% 的帕金森病患者可以檢測到輕微認知障礙,而在發病後10年,多達70% 的患者會受到痴呆症的影響。某些患者可能會出現較快的認知功能退化和痴呆表現,但由於缺乏有效的臨床生物標誌物,難以預測認知功能退化和開發潛在的神經保護劑。這種嚴重的 PD 亞型被認為與其他2種較少見的路易體瀰漫性疾病( Lewy body diseases ,LBD)具有臨床和病理上的共同點: 路易氏體型失智症(DLB)和 與 α-synuclein 基因(E46K-SNCA) 突變相關的PD。
這兩個疾病的的共同特點是:快速進展的認知功能退化先於伴有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或兩者同時發生。PD 患者在視功能方面也經常出現異常,比如低對比度視力、對比敏感度、顏色和圖案辨別能力、深度和運動知覺,以及多種高階視空間能力。有趣的是,視覺空間障礙是 PD 患者最早和最突出的臨床特徵之一,也是 PD 患者全面認知功能下降的主要預測因素。此外,最近的證據支持視力測試可能預測 PD 痴呆症。
基於此,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Ane Murueta-Goyena,等人探究了原發性帕金森病(iPD)患者視網膜厚度的縱向變化和PD進展的關係。
他們的前瞻性實驗納入了 iPD (n = 42)、路易氏體型失智症(n = 4)、 E46K-SNCA 突變攜帶者(n = 4)和對照組(n = 17)。所有的參與者都接受了光譜視網膜光學相干斷層掃描(Spectralis retin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評估和蒙特婁認知量化評分,並且用了UPDRS評估PD的嚴重程度。統計學上,採用線性混合模型估計黃斑神經節細胞-內叢狀層複合體(GCIPL)和視網膜神經纖維層(pRNFL)厚度減少率。同時也評估基線 GCIPL 和 pRNFL 厚度與隨後認知和運動變化風險之間的關係。
結果顯示:副中央窩區(1-3mm 環)的 GCIPL 厚度減少率最大。在iPD 患者中,其每年減少0.63 μm,而對照組為每年減少0.23 μm (p < 0.0001)。iPD 患者在基線狀態下,在副中央窩有較低的 GCIPL 和 pRNFL 厚度( RR = 3.49,p = 0.03),在3年時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增加(RR = 3.28, p = 0.045)。而視網膜厚度和運動功能變化之間的未發現相關性。
這個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方法測量副中央窩 GCIPL 的厚度,進而來預測iPD的神經退行性變化和患者的認知功能變化情況。
原文出處:
Murueta ‐ Goyena, A., Del Pino, R., Galdós, M., Arana, B., Acera, M., Carmona ‐ Abellán, M., ... & Gabilondo, I. (2021). Retinal Thickness Predicts the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Parkinson Disease. Annals of Neurology , 89 (1), 165-176.
原標題:《Annals of Neurology : 視網膜厚度可預測帕金森患者的認知功能減退》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