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性金融資產會計處理與稅法差異分析

2021-01-08 中華會計網校

  

  一、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

  企業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按取得時的公允價值作為初始確認金額,相關的交易費用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單獨確認為應收股利或應收利息。

  [例1]甲公司2008年10月15日,從二級市場購入乙公司股票10萬股,每股的市場購入價10.5元,其中每股含有已宣告而尚未支付的現金股利0,5元,另外支付相關稅費3000元。該公司將其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按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入帳價值=10 x(10.5-0.5)=100萬元;每股含有已宣告而尚未支付的現金股利0.5元,共10 x 0.5=5萬元,計入應收股利;支付的手續費減少投資收益0.3萬元。該筆業務帳務處理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乙公司股票(成本)1000000

    應收股利 50000

    投資收益 3000

    貸:銀行存款 1053000

  按稅法規定,記入「投資收益」科目借方的交易費用,雖然當期減少了會計利潤,但當期不能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只有待該股票轉讓時,與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成本100萬元一併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即投資收益減少0.3萬元不得抵減應納稅所得額,應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成本,因此交易性金融資產計稅基礎為100,3萬元(100+0.3),而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帳面價值為100萬元。按照會計準則,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影響到了企業的利潤,應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但在會計實務中,企業所得稅按年計徵,分月或分季預繳,年終彙算清繳,企業在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時,對於該資產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不需要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只需要於資產負債表日,根據該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即可。此外,如果該項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取得和出售發生在同一會計期間,取得和出售該資產不會引起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因此對該交易性金融資產也無須確認遞延所得稅。

  對於企業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所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準則規定應當單獨確認為應收股利進行處理,這和稅法規定是一致的,因此應收股利的帳面價值和計稅基礎都是5萬元,不存在差異。

  二、收到之前墊付的現金股利或債券利息

  收到的屬於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支付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債券利息時,是企業債權的收回,不屬於持有期間獲得的收益,稅務處理與會計處理相同。

  [例2]承例1,2008年11月20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發放的現金股利。該筆業務的帳務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50000

    貸:應收股利 50000

  三、資產負債表日會計處理

  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將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人當期損益。

  [例3]承例2,2008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的公允價值漲到每股12元。甲公司持有乙公司股票10萬股,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20萬元(120-100)。該筆業務帳務處理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乙公司股票(公允價值變動)200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00000

  需要注意的是,公允價值變動損益20萬元是會計利潤的一部分,需要在利潤表上進行反映,但期末會計處理時,實際並不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結轉至本年利潤,即所謂的「表結帳不結」。2008年12月31日該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帳面價值=交易性金融資產初始成本100+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而增加的價值20=120萬元,按稅法規定,期末公允價值變動損益20萬元不得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也不承認因此而增加的20萬元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價值,該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計稅基礎=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購買成本100+支付的相關稅費0.3=100.3萬元。資產的帳面價值120萬大於其計稅基礎100.3萬元,兩者之間的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與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4.925萬元[(120-100.3)x 25%],同時與該資產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餘額為零,因此應做如下帳務處理:

  借:所得稅費用 4925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49250

  四、期末所得稅的計算

  企業在確定當期應交所得稅時,對於當期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按稅法規定進行調整,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按應納稅所得額與適用所得稅稅率計算確定當期應交所得稅。

  [例4]承例3,假設2008年的稅前利潤為200萬元,該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為20萬元;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所得稅資產期初餘額均為零。

  2008年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200+投資收益減少0.3-公允價值變動損益20=180.3(萬元)

  全年應交所得稅=180.3×25%=45.075(萬元)

  本年度所得稅費用=180.3×25%=45.075(萬元)

  假設本年已預交所得稅40萬元,則企業應補繳所得稅金額為5.075萬元(45.075-40),計算補交所得稅時帳務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 50750

    貸:應交所得稅 50750

  計算確定了本年所得稅費用後,利潤表中應予確認的所得稅費用=本年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

  其中: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

  例中甲公司2008年度遞延所得稅負債為4,925萬元,遞延所得稅資產為O,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為50萬元(45.075+4.925),從而與稅前利潤200萬元相配比(按稅前利潤計算,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200 x 25%=50萬元),符合會計準則要求。

  五、持有期間取得現金股利或債券利息

  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取得的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在資產負債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還本債券投資的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應當計人投資收益。對於交易性股票投資,會計準則與稅法都規定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時進行確認,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一致。

  [例5]承例4,2009年2月15日,乙公司宣布發放現金股利每股0.5元。甲公司帳務處理如下:

  借:應收股利 50000

    貸:投資收益 50000

  六、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

  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時,其公允價值變動與初始入帳金額之間的差額應當確認為投資收益,同時調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例6]承例5,2009年3月20日甲公司將上述股票全部出售,每股售價15元,發生的相關稅費0.4萬元。

  甲公司收回的總價款=10×15-0.4=149.6(萬元)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149.6-100-5=44.6(萬元)

  借:銀行存款 1496000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2000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乙公司股票(成本) 1000000

             ——乙公司股票(公允價值變動) 200000

      投資收益 446000

      應收股利 50000

  計入投資收益的44.6萬元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20萬元計入了上一期的會計利潤,因此股票出售時會計上本期應確認投資收益24.6萬元(44.6-20)。

  按稅法規定,稅法上本期應確認的投資收益44.3萬元(149.6-5),比會計確認的投資收益多出19.7萬元(44.3-24.6),應調增2009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

  七、資產負債表日會計處理及所得稅費用的計算

  該交易性金融資產出售後,2009年12月31日其帳面價值和計稅基礎均為零,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期末餘額也應為零,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末餘額也應為零,所以應衝減之前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4.925萬元(19.7×25%)。甲公司帳務處理如下: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49250

    貸:所得稅費用49250

  假設2009年的稅前利潤為300萬元,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那麼2009年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300+19.7=319,7萬元。全年應交所得稅=319.7x 25%=79.925萬元,本年度所得稅費用=319.7×25%=79.925萬元。

  假設本年已交所得稅70萬元,則企業應補繳所得稅金額=79.925-70=9.925萬元,計算補交所得稅時帳務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 99250

    貸:應交所得稅 99250

  利潤表中應予確認的所得稅費用=本年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其中: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例中2009年遞延所得稅負債為-4.925萬元,遞延所得稅資產為0,因此,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為75萬元(79.925-4.925),從而與稅前利潤300萬元配比,符合會計準則要求。

責任編輯:小奇

相關焦點

  • 注會《會計》第二階段:答疑板經典答疑
    內容提示:  (1)問:如何正確地進行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分類和會計處理?  (2)問:請老師介紹下:在有(1.淨虧損。2.其他權益增加和減少3.宣布和發放現金股利)這些情況下,長期股權投資的權益法調整成成本法的方法和步驟及會計分錄。
  • 中級會計實務:34項暫時性差異和26項非暫時性差異分析表
    序號  暫時性差異項目  產生暫時性差異的原因  1應收帳款、其他應收款、預付帳款等  (1)會計上計提壞帳準備的方法、比例由企業自行確定,計算企業所得稅不得扣除壞帳準備;(2)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會計(上)按權責發生制確認收入,而稅法按照合同約定的應付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的日期確認;(3)分期收款銷售商品收入,稅法允許分期確認收入而會計可能一次性也可能分期確認收入,而且實質上構成融資性質的要按公允價值計量
  • 新會計準則對財務報表分析的影響
    一、對資產負債表分析的影響  (一) 金融工具  原來的短期投資、原來採用成本法核算且有可靠公允價值的長期股權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的內容按管理層意圖,分別列示在「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項目中。在流動負債項目下,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負債」項目。
  • 準則對非衍生金融資產分類、重分類的問題及建議
    由此可見,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持有和出售時會對企業的業績產生一定影響或者說是幹擾。下面我在結合會計處理的方法進一步展示企業如何通過它們來進行業績的調整。   準則中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均以公允價值進行後續計量,所不同的是a.交易費用的處理不同。
  • 什麼是會計收入與稅法收入,二者在收入確認時的主要區別?
    會計收入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預期會影響所有者權益增加的經濟利益的全部收入。其主要包括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和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稅法收入主要是指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需要確認的應稅收入、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以及不確認為會計收入的價外費用、視同銷售業務等的全部收入。企業會計收入和企業稅法收入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 企業用政府補助購建固定資產的涉稅會計處理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及其應用指南的規定,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本文擬通過案例分析企業用政府補助採取自營方式購建固定資產的涉稅會計處理。
  • 《以公允價值計量資產納稅調整表》附表七的填報說明
    二、填報依據和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相關稅收政策,以及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填報納稅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投資性房地產的期初、期末的公允價值、計稅基礎以及納稅調整額。
  • 淺析新會計準則對銀行業的影響及對策
    摘要: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計量和確認》。與現行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比較,新會計準則在資產、負債、權益項目的定義、分類、確認和計量等方面存在較多差異。
  • 會計相關知識學習筆記——金融工具(概述、分類和重分類、區分)
    本章不涉及以下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1)長期股權投資(即企業對外能夠形成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的股權投資);(2)貨幣資金(即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二、衍生工具金融工具還可分為基礎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
  • 關於合同能源管理的會計處理
    無論選擇其中哪一種會計模式,一旦選擇就應當成為節能服務公司的一項會計政策,應當一貫地運用於所有同類或類似交易的會計處理,不得隨意變更(但一般理解,租賃模式比較適合於在後續合同期間無需發生大額後續服務成本的項目)。對於租賃模式,應注意區分該租賃的性質是融資租賃還是經營租賃;對於BOT模式,要注意區分所形成的是金融資產還是無形資產。
  • 商業銀行會計選擇行為分析
    與其他企業相比,商業銀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財務報表的編制、披露,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進一步深入的進程中,商業銀行以上市作為其疏通資本補充渠道,完善經營管理機制,增強抗風險能力的基本手段,已經逐步得到各方的認可。因此,有必要對商業銀行會計選擇行為的特點做一個較為系統的分析,以滿足投資者、監管部門等各利益關係人的需要,並進而從整體上規範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行為。
  • 從金融穩定性透視公允價值會計對歐洲銀行業的影響
    本文回顧了目前存在的爭論和在銀行業中推廣公允價值會計所帶來的影響,並通過考察來自銀行業以外的衝擊如何根據新準則在財務報表中得以體現,進一步分析了新準則可能對金融穩定性產生的後果。國際會計準則的應用將導致銀行經營方式的變化,例如同客戶的關係、所提供產品的類型及風險管理實務的改變。總之,新會計規範將會影響到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的發揮,以及金融風險在經濟主體之間的分布。
  • 上市公司應用公允價值案例分析
    本文結合典型公司案例從債務重組、持有金融資產和資產置換等方面,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應用公允價值造成的公司價值的估值波動,並對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現行會計準則;公允價值;上市公司;案例  現行會計準則的應用給上市公司估值帶來了新的變革與挑戰。準則的實施將鼓勵上市公司企業併購與對外投資、整體上市和企業科技創新。
  • 票酬勞計劃及其會計處理
    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計劃下,稅法規定在認股權授予日其預先設定價(認購價)等於當日市價,酬勞成本為零。也就是說企業若採用激勵性酬勞計劃就不存在酬勞成本的確認問題;後者計劃下,由於稅法上沒有上述兩價必須相等的規定,所以企業的酬勞成本往往並不等於零,也就是說存在酬勞成本的確認。
  • 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 稅會差異處理需謹慎
    這個問題在實務中有較強的代表性,稍有不慎很容易處理錯誤。《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以下簡稱「新收入準則」)2017年7月5日發布並已在上市公司中實施。從2021年1月1日開始,該準則還將在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非上市公司施行。
  • 中外比較|EDF解讀碳交易會計規定
    但是,以無形資產計量碳排放權配額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由於碳排放配額有一定的金融屬性和流動性,以無形資產科目計量不能準確對交易或投資的碳排放配額進行準確的會計處理。此外,碳排放權與我們所熟知的無形資產(如商標權、專利權等)賦予企業在特定領域一定的權利不同,碳排放權配額並不是賦予企業排放溫室氣體的權利,而是一種許可或免受超限額排放懲罰的一種形式。
  • 企業外銷收入確認及會計處理
    (二)稅法對應稅商品收入實現條件的規定   稅法對應稅商品收入的確認沒有原則性規定,但作了列舉式的解釋。  二、出口商品外銷收入確認的會計處理   外銷收入是企業出口退(免)稅的主要依據。外銷收入不管以何種方式成交,最後都要以離岸價為依據進行核算和辦理出口退(免)稅,因此,除正常的銷貨款外,外銷收入的確認還與外匯匯率確定、國外運、保、傭的衝減、出口商品退運等密切相關。
  • 全國2018年10月自考銀行會計學考試真題
    這體現的會計原則是A.遂慎性B.可比性C.一慣性D.重要性3、「外匯買賣借方憑證」按照憑證用途劃分,應歸屬於A.基本憑證B.特定憑證C.原始憑證D.記帳憑證4、下列會計科目中,屬於銀行表外科目的是A. 「未分配利潤」B. 「交易性金融資產」C. 「銀行承兌匯票」D.
  • 福建省南紙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
    與被投資單位發生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失,屬於資產減值損失的,全額確認。公司與聯營企業、合營企業之間發生投出或出售資產的交易,該資產構成業務的,按照附註二(五)、(六)中披露的相關政策進行會計處理。在公司確認應分擔被投資單位發生的虧損時,按照以下順序進行處理:首先,衝減長期股權投資的帳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