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號,發生在黎巴嫩貝魯特港的特大爆炸事件,不僅造成了大量黎巴嫩民眾的傷亡,還給當地的社會秩序形成了巨大的衝擊。這些被寄存在港口倉庫的化學品,長達6年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最終釀成慘劇。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災難一直如影隨行。多數災難本可避免,卻因為管理漏洞,或是設計和建造存在的缺陷而引發。
本周,我們將聚焦歷史上這些不同類型的災難事件,回顧那些充滿傷痛的悲情時刻,探索悲劇發生的點滴細節和成因。
印度博帕爾毒氣洩漏事故
印度博帕爾災難是歷史上最嚴重的工業化學事故,影響巨大。 ▲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市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屬下的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設於貧民區附近一所農藥廠發生氰化物洩漏,引發了嚴重的後果。造成了2.5萬人直接致死,55萬人間接致死,另外有20多萬人永久殘廢的人間慘劇。這起事件被稱為化工史上最大慘案。
肯尼斯·布洛赫(過程安全監督員 《反思博帕爾事件》作者):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聯合碳化物公司一直是化學市場(包括殺蟲劑)開發新技術的行業領導者。1969年,美國與一批印度企業家開展合作,成立了印度聯合碳化物有限公司(UCIL)。該公司在博帕爾購買了一個工廠,開始生產殺蟲劑。這座工廠被設計得非常緊湊和高效。最初,博帕爾工廠被劃定用於產品配方。後來開始在那裡生產材料,包括中間體甲基異氰酸酯。異氰酸甲酯是一種高活性的易燃、有毒、易揮發的物質。如果提供一些能與之反應的東西,就會很容易與之反應,除非被冷卻到零攝氏度。為了讓異氰酸甲酯降溫,工廠先通過一個製冷裝置將其抽出,再將其運回到水箱。另一個泵,則是轉移到生產區。為處理異氰酸甲酯泵的故障,他們曾做過更改,因而無法繼續使用壓力表,進行系統故障排除。缺少了正常運轉的泵,異氰酸甲酯無法接觸到製冷裝置。水箱的溫度警報現在一直亮著。異氰酸甲酯泵經常失靈,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氮氣產生壓差,無需泵就可將異氰酸甲酯送入生產區。晚上10點鐘,夜班上崗,起初沒有發現什麼異常。系統狀況似乎和上個月一樣。到了11點,工人們注意到了一些不同的跡象。他們感覺到眼眶溼潤,喉嚨灼熱。所以馬上組織了一個洩漏巡邏隊,來尋找可能的洩漏來源。11點30分左右,他們發現異氰酸甲酯正從頭頂的管子裡滴出來。異氰酸甲酯是決不能洩漏的有毒物質。
孩子們自己醒過來,沒人叫醒他們,他們咳嗽著醒來,
我們聽到有人在外邊喊叫,「救命救命,快跑快跑」
什麼都看不到,每個人都往自己能逃走的方向跑。
有人抱著毯子逃命,完全沒意識到,裹著的孩子已經掉地上了。
▲
沒有了廢品線、控制塔和其他任何故障保險箱,大量的氣化異氰酸甲酯被釋放到空氣中,蔓延至整個博帕爾市。為平息公眾怒火,時任聯合碳化物公司執行長的沃倫·安德森,飛抵博帕爾。但很快,他就被逮捕了,並被控過失殺人罪。
聯合碳化物公司是美國陶氏化學的下屬公司。有數據顯示,受到毒氣影響的人群中,患癌比例是普通人的10倍。在博帕爾的居民看來,這些人是摧毀自己世界的人。
採礦業是人類已知最危險的行業之一。這個行業僱傭著全球約1%的勞動力,卻引發了8%的死亡事故。即使是儲存在地面的採礦廢料,也會令周圍環境處於危險之中。
1966年10月20日上午9時30分,英國默瑟蒂德菲爾附近的威爾斯採煤小村莊阿伯凡發生了一場悲劇。一座被遺棄的礦渣山倒塌,把鄉村小學掩埋了。這場災難致使147人喪生。
伊恩·麥克萊恩 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高級研究員:
梅瑟爾山谷煤礦、煤礦建築和礦井都位於狹窄的塔夫谷底,而礦渣堆則位於山坡上,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堆放。到1966年,一共有七個礦渣堆。這些礦渣堆和煤礦均為1948年成立的英國國家煤炭委員會所有,基本上英國所有的煤礦均已國有化。
裡查德·哈金森 倫敦礦業組織助理研究員:
在煤炭委員會的管理下,煤礦面臨著降低成本的壓力。他們認為要想降低成本,就得實現機械化。這樣也可以減少人力。但這麼做有一個缺點,會產生更多的廢料。
蘇珊娜·洛佩斯-克羅爾 倫敦大學學院巖土工程中心副教授:
這種廢料毫無價值,必須運到別處處理。一般是在礦區附近。
伊恩·麥克萊恩 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高級研究員:
那是一個星期五的早上,9點15分。山下的學校還有一天就放期中假了。學校正要集合。女膳食服務員正在收費。孩子們在教室裡上課。山谷上空霧蒙蒙的,山坡上很晴朗。山谷裡沒人能看到發生了什麼。礦渣管理小組發現礦渣堆發生滑落。接著它開始沿山坡而下。一名管理人員試圖跑下來提醒人們,但礦渣滑落的速度比人快。滑落的煤礦廢物堆高達20英尺,容積10萬立方米,其速度高達每小時20英裡。
大雨破壞了礦渣堆的穩定性,導致其坍塌。
一堵煤牆流向阿伯凡鎮,掩埋了一排房屋,
以及潘格拉斯中學,然後才停下腳步。
村裡的急救人員和志願者飛奔到學校,
竭盡全力搶救被困人員。
有144人死於阿伯凡事故。
其中116名學生來自潘格拉斯學校。
在那可怕的一天裡,全村有一半的孩子喪生。
伊恩·麥克萊恩 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高級研究員:
我們聽到了一聲巨響,好像打雷或噴氣式飛機飛過似的。聲音真的很大。我們抬頭看了看窗戶,前面對著礦渣堆的窗戶,一團濃黑的東西像蝗蟲一樣湧進了教室。淤泥、泥漿沒過了我的胸口,桌子、屋頂都塌了。我班上的大多數朋友都死了。我們原本還是無憂無慮的孩子,滿心期待著期中假的到來。然而就在9點15分,我們的童年結束了。我看了看,我的朋友保羅,他的小腦袋還靠在我的肩上,他就在我旁邊。我看到了一點血,他的鼻子和嘴角在流血。我試著和他說話,但他沒有回答。他就像是睡著了。
英國威爾斯的阿伯凡村坐落在一個山谷中,
那是一個煤礦資源豐富的山脈。▲
儘管礦渣垃圾場的選址,是英國國家煤炭局批准了的。但毋庸置疑地,它離小鎮太近了。由此,也產生一個嚴重的隱患,那就是,成堆的廢渣並不像巖石那麼穩定,在被水浸透後很容易液化,造成危險。在阿伯凡礦難中,連續三周的大雨滂沱,將細小的碎石或泥漿變成了粘性的淤泥。於是,泥漿成了殺手。
礦渣堆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休止角。在這個角度上,斜面上的物體處於沿斜面下滑的臨界狀態。第7座礦渣垃圾場建立於一個天然泉之上。下面有一層不透水的巖石,這意味著泉水積聚起來,無法排出。大雨使邊坡進一步飽和,降低了邊坡保持穩定的角度。礦堆較低、較飽和的區域倒塌,並加速向阿伯凡方向塌陷。
伊恩·麥克萊恩教授 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高級研究員:
但凡看過地圖的人都知道,這個地方根本不適合建礦渣堆。災難發生了,直接的原因是,礦渣堆下面有水。因此,大體上可以說,災難是由國家煤炭委員會的疏忽造成的。1963年,委員會曾寫過一封信,標題是「煤漿傾倒危及潘格拉斯學校」,一切再清楚不過了。對此,煤炭局表示,他們已經檢查了煤渣堆,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並沒有。事故發生後,政府立即成立了調查法庭,以查明阿伯凡悲劇發生的原因,法庭確實查明了真相。《阿伯凡事故法庭調查報告》也許是我讀過的最駭人的政府文件了。 1968年,在時任威爾斯事務大臣喬治·託馬斯的命令下,礦渣垃圾場終於遷走了。遷移資金部分來自國家煤炭委員會,但還有15萬英鎊的費用必須由阿伯凡救災基金支付。人們很高興,礦渣垃圾場終於遷走了,同時又對救災捐贈者被迫支付遷移資金倍感氣憤。
「自由企業先驅號」郵輪海難
19世紀50年代以後,電燈的安裝,以及更寬敞的甲板空間和娛樂設施的添加,使得海上豪華遊成為了一種旅行方式。一艘載客郵輪的造價,動輒高達數十億美元。
極盡奢華的享受背後,又有多少人關注到了航行的安全風險。「自由企業先驅」號的沉沒,是英國自鐵達尼號事件後,在和平時期遭遇的最大海難,也是英吉利海峽航運史上最大的慘劇之一。193人在北海冰冷的海水中喪生。
伊恩·麥克萊恩教授 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高級研究員:
當時我只有16歲,只是個女學生。我媽媽從《太陽報》上買了一些代金券,打算報名價格為1英鎊的一日遊,參觀不同國家。我家人口多,我媽媽為了壓縮家庭旅遊的成本,收集了許多類似的代金券,所以那天我們一起去了澤布呂赫。我們在澤布呂赫度過了一天,逛了所有的商店,並留下來,一家人一起享受了美味的晚餐。那天其實非常糟糕,下著雨,風雨交加。當我們登上渡輪時,天已經黑了,這是一個相當艱難的夜晚。我們在渡船參與不同活動,有的人去看電影,有的去吃點東西。我媽媽說好了半小時內回來見面,一起去喝點像樣的茶,所以我說,「一會兒見」。然後我就走到渡船外看看港口,看看周圍的情況。
我靠在前面的欄杆上。向海底望去,可以看到船隻正沉入水中。一開始我以為是幻覺,你知道,幾乎就像海市蜃樓一樣,但後來我意識到這真的發生了,然後突然發生了一聲巨響,船被抬起來,我被拋到一邊,我的頭撞到了牆上,昏迷過去,後來我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就像做夢一樣,我當時真的向媽媽大喊救命,但很明顯她聽不到我的聲音,那時我知道只能靠自己了。所有的東西幾乎都倒了。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必須為生命而戰,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跳海,所以我就這麼做了。我從很高的地方跳了下來,由於我穿著衣服,便沉到了很深的水裡,我必須儘快掙扎著回到水面上來,隨著光線越來越亮,我才知道我正浮出水面。周圍有一些雜物,像院子裡的刷子之類的東西,我試圖抓住任何能抓住的東西,試圖讓自己漂浮起來,就在那時,我開始聽到人們的尖叫聲。幸運的是,當我真的遊出去的時候,那裡有幾條船,所以我揮舞著手臂,當漁民看到我求救時,他們就徑直過來救我。當我被拖上船,得知自己倖存下來的感覺是如此強烈。當我轉過身來,我可以看到整艘船和實際發生的情況,可以看到船已經翻倒了。
1987年3月9日,英國政府就事故展開調查
災難發生後,有關方面迅速對事故原因展開調查。通過現場勘察,人們發現,這艘渡輪並未完全沉沒,只有左側的半邊船體側躺在水下,遠遠看去,就像一頭擱淺的鯨魚。原來輪渡側翻時,剛好被一處淺灘託住,阻止了船體繼續下沉。
根據氣象資料和倖存者口述,事發當時海面上風平浪靜,附近海域也沒有暗礁,船體幾乎完好無損。這艘渡輪為什麼會無緣無故地突然傾覆呢?隨著調查的深入,工作人員們終於取得了重大進展。兇手竟是船上敞開的首門。
原來「自由主義先驅」號是一艘可讓車輛自行開上開下的輪船,在其船頭正前方的地方有一個首門,而汽車就從這個門開進渡輪下層的汽車甲板。當渡輪在海上航行時,這個首門必須關嚴密封,否則一旦海水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當船離開澤布呂赫時,沒人注意到船頭的門是開著的。大副萊斯利·薩布爾,負責檢查船頭門是否關閉。調查發現,他並未做到。這就是導致沉船的主要原因。
新聞
斯蒂爾接著宣讀了湯森德公司的一系列備忘錄,這些備忘錄與」自由企業先驅」號姊妹船上以前的幾次事件有關,當時,船首門是開著的。得知對安全措施置之不理的情況,希恩法官看起來非常憤怒。他說,「我認為這件事確實非常嚴重。」
伊恩·麥克萊恩教授 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高級研究員:
資深法官麥可·特納爵士首次提出了這一概念,即公司而不是個人也可能被控過失殺人罪,董事可能會被判入獄。
此案最終以失敗告終,
撤銷了對個人和公司的所有指控,
但為公司過失殺人罪的指控開創了先例。
而涉事公司對負面宣傳的反應是,
迅速將湯森德-索雷森更名為P&O歐洲渡輪,
並重新粉刷整個船隊。
這起海難的發生,促使操作規則的調整,
推動了新條例實施,並永遠地改變了滾裝渡輪的設計。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
鳳凰大視野
《致命工程——重返危機現場》
首播時間:
8月24日-8月28日 周一到周五
20:00 -- 20:35
編輯:蘇珍妮、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