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ocol」與Science/AAAS合作,提高實驗可重複性 | 36氪新藥新...

2020-11-26 36kr

生命科學的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科學家的心血凝聚在一個個的實驗中,科學家的成就體現在一篇篇的論文中,每一個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是,實驗室之間的信息並不是共享、透明的。與互聯互通的網際網路相比,科研界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圈子。這種信息不透明,使科研工作者要花費大量時間去重複摸索別人已經探索過的實驗。實驗結果的重現率低是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在臨床前研究中始終存在的問題。2015年,《自然》期刊報導,美國因醫學研究成果的可重複性低,每年造成資金浪費高達280億美元。

當然,生命科學研究內在的複雜性是導致科研成果尤其是臨床前研究結果難重現、難轉化的一個主要因素。但不少調查研究還表明,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於科學家發表的論文中,實驗方案描述過於簡單,關鍵實驗試材來源不明確,內容準確與否缺乏評審。

生物領域的「GitHub」

基於此背景,「Bio-protocol」於2011年在美國矽谷誕生,將網際網路開放共享的思維引入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搭建起一個可供科研工作者免費在線分享、評審、發布、討論和更新高質量生命科學實驗方案的開放平臺,可被視為生物領域的「GitHub」,幫助實驗信息流通,提升生命科學研究效率。

生物領域「GitHub」的建立,在提升信息流通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保障信息質量的難度,如何能保障平臺上實驗方案的質量,Bio-protocol選擇了沿用學術期刊的標準,從形式上來看,Bio-protocol不僅是「GitHub」,同時也是一本同行評審的在線學術期刊,通過學術期刊同行評審機制,以保證平臺上所發布的實驗方案質量,同時也讓科學家更有動力投稿。

Bio-protocol官方網站

截至目前,Bio-protocol吸引了全球上萬名優秀生命科研工作者,包括諾貝爾醫學及化學獎獲得者Randy Schekman, Kurt Wüthrich,目前平臺上已經發布了3000多篇實驗方案,平均每月發表40-50篇。

與國際學術期刊合作,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分享實驗方案

36氪獨家獲悉,近日Bio-protocol與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建立了戰略合作,雙方會共同推進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透明化進程,提升科學研究成果的可重複性水平。

2019年7月9日,AAAS與Bio-protocol籤約儀式,照片攝於AAAS總部    攝影: 《科學》期刊 A. Lee

左:《科學》系列期刊出版人 比爾‧莫蘭(Bill Moran) 右:Bio-protocol創始人兼董事長 何芳連 

學術期刊中的論文,通常側重於講述實驗結果及科學發現的重要性,較少會細節展示所採用的實驗方案全貌。近年來,學術期刊出版社、雜誌社也越來越意識到展示實驗方案的重要性,因為需要確保論文中的實驗能夠被重複。Bio-protocol恰恰能給學術期刊帶來一個很好的補充,憑藉平臺獨特的、專業的同行評審機制,自 2016年起,Bio-protocol已與包括eLife,Journal of Cell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在內的8家國際權威科學期刊、出版社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分享實驗方案。

讓36氪好奇的是,Bio-protocol與AAAS的合作,相比Bio-protocol此前與其他科學期刊、出版社的合作有什麼不同?

AAAS與Bio-protocol宣布合作

一方面,雙方編輯將共同邀請《科學》系列期刊論文作者在Bio-protocol平臺上發表實驗方案,讀者可通過論文中的連結直接訪問Bio-protocol平臺上相關方案內容。基於AAAS在學術界的權威性,此次合作將大大提升科研工作者對於實驗方案共享重要性的認識,激勵更多人加入到實驗方案分享的行列中。

另一方面,Bio-protocol將和《科學》系列期刊合作為讀者提供「方案索取」服務,如果在Bio-protocol上沒有相關方法文章,論文中「方案索取」 的連結直接引導讀者訪問Bio-protocol「方法索取」網頁,讀者的需求將傳遞給文章作者,邀請其分享詳實的實驗方案。相比從前,僅由編輯向作者發出分享方法邀請的模式,與AAAS合作後,Bio-protocol將成為「用戶需求驅動」為主導的實驗方案共享平臺,用戶需求將驅動實驗方案共享規模迅速提升。未來,每篇研究論文中使用的每一種方法,無論它多麼基礎或前沿,都將有詳細版本發表在Bio-protocol或其他平臺上並且直接能夠連結,這將讓重複一個已發表的實驗方案成為一件更容易的事,這也正是Bio-protocol的願景。

Bio-protocol從一個草根出版平臺到獲得全球頂尖科學家以及國際學術出版社的認可和支持,其背後是創始團隊對科學的熱情和對項目的堅持。這個項目主要是靠創始人自己的積蓄來支持。Bio-protocol創始人兼董事長何芳連博士表示,「Bio-protocol從一開始就決心要建立一個全球最大、最權威的實驗方案分享平臺,從根本上提高科研的重複性和高效性。之所以用自己的資金,主要是擔心外來資金(例如VC)將無法保證Bio-protocol平臺的學術性、專業性,甚至改變初衷和使命。」

何芳連博士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史丹福大學博士後,具有超過15年分子生物學科研經驗。創始團隊成員包括,聯合創始人兼CEO劉崢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美國臨床病理醫師協會註冊病理醫師,具有超過15年醫學及醫學信息學研究經驗。聯合創始人兼AI高級顧問林元慶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人工智慧整體解決方案企業Aibee創始人兼CEO,曾任百度研究院院長。據介紹,Bio-protocol成立早期,創始團隊成員還有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為Bio-protocol的成立與成長投入了很多精力與支持。從創始團隊結構不難看出,Bio-protocol從誕生起就兼具生命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與網際網路開放的共享精神。

商業化策略:抓住中國生命科學發展的機遇期,贏利點瞄準試劑耗材市場

為了使平臺走得更長遠,Bio-protocol還需要在兼顧公益性的同時獲取收益。 2018年,Bio-protocol獲得了來自華創資本的天使輪投資,主要用於其商業化布局。Bio-protocol瞄準的贏利點是試劑耗材市場,其商業化主要策略之一是讓實驗方案、實驗試劑的使用信息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幫助科學家輕鬆獲得所需的實驗方法和試材,實現信息找人,讓科學實驗更容易的同時,也為試材廠商、經銷商創造巨大商業價值。

生物實驗試材具有客觀的增長空間,據統計,未來五年全球試劑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0%,預計從2019年的239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424億美元。根據Technavio的數據,到2021年,全球實驗室耗材市場預計將超過12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在試劑、耗材市場中,實驗室的需求數據是很難獲取的,而Bio-protocol正好具備獲取實驗方案、實驗試劑數據的優勢。

Bio-protocol聯合創始人兼CEO劉崢博士表示,「Bio-protocol面向全球市場,近2-3年將聚焦在國內,因為中國經過政府多年來的持續投入,已經形成了一個體量巨大而且穩步增長的基礎科研市場。此外中國正在經歷醫藥改革,仿製藥利潤的急劇下降將直接導致生物製藥產業在下一個階段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因此中國的醫藥創新正在經歷快速增長,我們預期會有很多中小規模的研髮型生物醫藥公司出現,這正是國內生命科學發展的機遇期。Bio-protocol作為一個對接國際學術標準、需求與國內科研機構及企業的橋梁,希望能夠助力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把握這一難得的機遇。」

相關焦點

  • 做生物界的GitHub,「Bio-protocol」與Science/AAAS合作,提高實驗...
    實驗結果的重現率低是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在臨床前研究中始終存在的問題。2015年,《自然》期刊報導,美國因醫學研究成果的可重複性低,每年造成資金浪費高達280億美元。當然,生命科學研究內在的複雜性是導致科研成果尤其是臨床前研究結果難重現、難轉化的一個主要因素。
  • 美國科學促進會與Bio-protocol合作 提升科研成果可重複性
    美國科學促進會與Bio-protocol合作 提升科研成果可重複性 2019-08-14 15:02:2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探索全球「幹細胞」抗衰老市場|36氪新藥新療法
    上一篇文章,36氪分享了全球大藥企的抗衰老布局,探討了有趣的抗衰老新賽道。今天,讓我們關注具有「神奇力量」的幹細胞,梳理了全球幹細胞的「黑科技」,有哪些讓人興奮的實驗結果,看看賽道上都有哪些玩家,市場格局是怎樣的。
  • 《自然》子刊稱獲得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原標題:《自然》子刊稱獲得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及其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後其技術的可重複性受到不斷質疑一事再傳新消息:元月19日,《自然-生物技術》聲明獲得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 36氪首發|「101名師工廠」獲千萬投資,名師合作、素人孵化雙線並行
    36氪獲悉,MCN品牌「101名師工廠」已完成千萬元 Pre-A 輪投資,由北塔資本領投,藍象資本跟投。這是「101名師工廠」3個月內的第2輪融資,此前「101名師工廠」曾獲得藍象資本天使輪投資。101名師工廠成立於2019年底,是一家垂直在泛教育的MCN品牌,主要為旗下 KOL 提供全站式內容製作及經紀服務,同時嚴選上遊教育產品供應商,幫助旗下KOL提高商業變現能力及品牌價值。在創立之初,101名師工廠的策略是先主打名師運營,陸續籤下新東方名師李旭、臺灣單詞名師劉毅等近二十位名師,頭部帳號粉絲為 700 萬。
  • 科學家關注心理學實驗可重複性—新聞—科學網
    ,但是這種大型合作在心理學上並不常見。大部分心理學實驗是由單一實驗室進行的,通常只有數個研究人員參與。不過,涉及全世界數十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幾個合作項目最近已經形成。它們的目標是測試心理科學的再現性。 這些合作的首個顯著結果於近日發表,心理學家長舒一口氣,他們的領域只有相對較小的瑕疵:13個實驗中有10個可以重複。再現性是科學的咒語。
  • 36氪首發 | 結構生物學CRO機構「佰翱得」完成超億元A輪融資,啟動「千靶萬苗」計劃
    36氪獲悉,創新藥研發服務機構「佰翱得」近日完成了逾億元人民幣的A輪戰略融資,本輪融資由「康君資本」領投,融資所得資金主要用於升級冷凍電鏡平臺,啟動「千靶萬苗」計劃。關於「佰翱得」,36氪曾經做過詳細報導。
  • 回顧2019|新經濟蓬勃 36氪精耕浙江產業服務
    2019年3月,36氪傳媒地方公司——浙江公司落地,在這9個月的時間裡,36氪浙江參與區域新經濟服務,並報導、策劃和服務了一系列重大活動、重點項目。從雲棲大會到空天信息大會,從新經濟到新產業,36氪浙江是浙江新經濟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讓我們通過這些重大活動的盤點,一同回味2019年的精彩瞬間。
  • 36氪首發 | 將冷凍電鏡技術應用於新藥發現,「水木未來」獲數千萬...
    36氪獲悉,水木未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木未來,英文名:Shuimu Biosciences Ltd.)已獲得數千萬人民幣天使輪投資,由高榕資本、普華資本、薄荷天使基金共同投資,萬世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據水木未來聯合創始人兼CEO郭春龍博士介紹,本輪融資主要將用於夯實技術基礎。
  • Nature: 數名研究者證實可重複性 韓春雨已提交詳細protocol
    自從5月2日韓春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備受矚目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因多方學者報告無法重複實驗,事情幾近逆轉,韓春雨本人受到了巨大的質疑,甚至幹擾。
  • 36氪首發|從基因捕獲技術到NGS臨床應用,「聯川生物」獲1.15億元B...
    關於聯川生物,36氪曾對其有過介紹,它成立於2006年,主營業務是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國內 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及醫藥研發企業等提供科研諮詢和技術服務,並研發和銷售相關診斷試劑盒。目前,聯 川生物建有符合國家GMP標準的基因檢測試劑生產基地,並在美國休斯頓設立有國際研發中心。。
  • 36氪與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宣布結為全球合作夥伴,加強亞洲地區的...
    這次合作後, 36 氪將繼續加碼海外市場,力求將亞洲的創投創新市場全面覆蓋,幫助更多中國創新企業「走出去」,也幫助更多海外公司「走進來」。日經的全球讀者人群及影響力與 36 氪全球化的科技商業標籤十分契合。這也是促成此次戰略合作的重要因素。  藉助此次合作,日經將會加強其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科技公司的覆蓋。
  • 36氪首發 | 從智能櫃裡取外賣,「嗎哪私廚」獲500萬元天使輪融資
    36氪獲悉,外賣用餐定製平臺「嗎哪私廚」獲得了個人投資的500萬元天使輪融資。據悉,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技術開發和團隊組建。「嗎哪私廚」成立於2017年2月,主要針對寫字樓的白領用戶提供外賣套餐。聯合創始人張小虎向36氪介紹,平臺以單品為切入點,主推單份14.8元的爆品盒飯套餐。團隊與線下商戶合作,設計好菜單並提前預測下單數量,由商戶在非就餐高峰的空閒時間提前出餐。為了保證盒飯的品質,「嗎哪私廚」自主研發了一款「巴拿巴」外賣智能設備,可加熱製冷,通過手機驗證碼智能存取。
  • 聚焦冷凍電鏡+人工智慧,「埃空間」要讓新藥研發更「簡單」
    冷凍電鏡在解決分子成像大數據來源問題的同時,AI則可解決圖像大數據分析和藥物設計問題,兩項技術交叉運用能讓解析蛋白結構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大大的提高,將極大加速藥物研發:篩藥初期,對藥物設計提供可靠的靶點,為小分子藥物指明方向;藥物設計後期,也能直接提供結構生物學的證據。
  • 36氪獨家 | 今日頭條已於去年收購「朝夕日曆」,或從釘釘和企業...
    4月9日,36氪獨家獲悉,今日頭條旗下子公司「北京閃星科技有限公司」控股了朝夕日曆的母公司「北京朝夕光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從啟信寶查詢到的工商變更記錄顯示,2017 年其投資人已經變更為北京閃星科技,而字節跳動為閃星科技 100% 的控股股東。
  • 英刊:已獲有關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新華社倫敦1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就廣受關注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英國期刊《自然·生物技術》19日給新華社記者發來一份聲明說,期刊已獲得與韓春雨實驗所用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調查還在進行中。
  • 36氪首發|克隆讓動物「重生」,「希曼基因」獲得數百萬元天使投資
    36氪獲悉,商業化寵物克隆企業「希曼基因」,宣布獲得數百萬元天使投資,投資方為武盾保安、趣品科技。希曼基因是從事動物基因科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從動物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到動物克隆的動物生命周期管理閉環。
  • 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問題,要怎麼「科學解決」?
    科研結果的可重複性問題,再一次成為學界和公眾熱議的話題。已發表的結果,怎麼會不可重複?事實上,雖然科學界反思了這麼多年「可重複性」的問題,但這麼些年中,真的具備可重複性的實驗並不多——事實上,許多年輕的科研人員在實驗室中需要學習的第一課就是:許多看起來高大上的文章都是錯的,或者只對了一部分。這並不是導師們信口雌黃。
  • 超實用的protocol查詢工具匯總(下)生物實驗方法查詢網址匯總
    通過允許科學家、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看到尖端實驗的複雜細節,而不是閱讀文本文章,JoVE提高了研究的生產率和學生的學習,為他們的機構節省了時間和金錢。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有1000多所世界頂尖的大學、學院、醫院和生物技術公司依靠JoVE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和效率。JoVE文章包括高質量的視頻演示和詳細的文本協議,該雜誌的範圍包括新技術,現有技術的創新應用,以及物理和生命科學的黃金標準協議。
  • 如何快速找到實驗 Protocol?
    別急,下面讓我們一起開啟尋找 protocol 之旅。不過多解釋,想要在網上找東西,就靠 Google。在此給出一點建議:多用 Google.com,多搜英文關鍵詞。推薦搜尋引擎:Google.com, B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