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的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科學家的心血凝聚在一個個的實驗中,科學家的成就體現在一篇篇的論文中,每一個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是,實驗室之間的信息並不是共享、透明的。與互聯互通的網際網路相比,科研界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圈子。這種信息不透明,使科研工作者要花費大量時間去重複摸索別人已經探索過的實驗。實驗結果的重現率低是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在臨床前研究中始終存在的問題。2015年,《自然》期刊報導,美國因醫學研究成果的可重複性低,每年造成資金浪費高達280億美元。
當然,生命科學研究內在的複雜性是導致科研成果尤其是臨床前研究結果難重現、難轉化的一個主要因素。但不少調查研究還表明,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於科學家發表的論文中,實驗方案描述過於簡單,關鍵實驗試材來源不明確,內容準確與否缺乏評審。
生物領域的「GitHub」
基於此背景,「Bio-protocol」於2011年在美國矽谷誕生,將網際網路開放共享的思維引入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搭建起一個可供科研工作者免費在線分享、評審、發布、討論和更新高質量生命科學實驗方案的開放平臺,可被視為生物領域的「GitHub」,幫助實驗信息流通,提升生命科學研究效率。
生物領域「GitHub」的建立,在提升信息流通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保障信息質量的難度,如何能保障平臺上實驗方案的質量,Bio-protocol選擇了沿用學術期刊的標準,從形式上來看,Bio-protocol不僅是「GitHub」,同時也是一本同行評審的在線學術期刊,通過學術期刊同行評審機制,以保證平臺上所發布的實驗方案質量,同時也讓科學家更有動力投稿。
Bio-protocol官方網站
截至目前,Bio-protocol吸引了全球上萬名優秀生命科研工作者,包括諾貝爾醫學及化學獎獲得者Randy Schekman, Kurt Wüthrich,目前平臺上已經發布了3000多篇實驗方案,平均每月發表40-50篇。
與國際學術期刊合作,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分享實驗方案
36氪獨家獲悉,近日Bio-protocol與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建立了戰略合作,雙方會共同推進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透明化進程,提升科學研究成果的可重複性水平。
2019年7月9日,AAAS與Bio-protocol籤約儀式,照片攝於AAAS總部 攝影: 《科學》期刊 A. Lee
左:《科學》系列期刊出版人 比爾‧莫蘭(Bill Moran) 右:Bio-protocol創始人兼董事長 何芳連
學術期刊中的論文,通常側重於講述實驗結果及科學發現的重要性,較少會細節展示所採用的實驗方案全貌。近年來,學術期刊出版社、雜誌社也越來越意識到展示實驗方案的重要性,因為需要確保論文中的實驗能夠被重複。Bio-protocol恰恰能給學術期刊帶來一個很好的補充,憑藉平臺獨特的、專業的同行評審機制,自 2016年起,Bio-protocol已與包括eLife,Journal of Cell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在內的8家國際權威科學期刊、出版社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分享實驗方案。
讓36氪好奇的是,Bio-protocol與AAAS的合作,相比Bio-protocol此前與其他科學期刊、出版社的合作有什麼不同?
AAAS與Bio-protocol宣布合作
一方面,雙方編輯將共同邀請《科學》系列期刊論文作者在Bio-protocol平臺上發表實驗方案,讀者可通過論文中的連結直接訪問Bio-protocol平臺上相關方案內容。基於AAAS在學術界的權威性,此次合作將大大提升科研工作者對於實驗方案共享重要性的認識,激勵更多人加入到實驗方案分享的行列中。
另一方面,Bio-protocol將和《科學》系列期刊合作為讀者提供「方案索取」服務,如果在Bio-protocol上沒有相關方法文章,論文中「方案索取」 的連結直接引導讀者訪問Bio-protocol「方法索取」網頁,讀者的需求將傳遞給文章作者,邀請其分享詳實的實驗方案。相比從前,僅由編輯向作者發出分享方法邀請的模式,與AAAS合作後,Bio-protocol將成為「用戶需求驅動」為主導的實驗方案共享平臺,用戶需求將驅動實驗方案共享規模迅速提升。未來,每篇研究論文中使用的每一種方法,無論它多麼基礎或前沿,都將有詳細版本發表在Bio-protocol或其他平臺上並且直接能夠連結,這將讓重複一個已發表的實驗方案成為一件更容易的事,這也正是Bio-protocol的願景。
Bio-protocol從一個草根出版平臺到獲得全球頂尖科學家以及國際學術出版社的認可和支持,其背後是創始團隊對科學的熱情和對項目的堅持。這個項目主要是靠創始人自己的積蓄來支持。Bio-protocol創始人兼董事長何芳連博士表示,「Bio-protocol從一開始就決心要建立一個全球最大、最權威的實驗方案分享平臺,從根本上提高科研的重複性和高效性。之所以用自己的資金,主要是擔心外來資金(例如VC)將無法保證Bio-protocol平臺的學術性、專業性,甚至改變初衷和使命。」
何芳連博士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史丹福大學博士後,具有超過15年分子生物學科研經驗。創始團隊成員包括,聯合創始人兼CEO劉崢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美國臨床病理醫師協會註冊病理醫師,具有超過15年醫學及醫學信息學研究經驗。聯合創始人兼AI高級顧問林元慶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人工智慧整體解決方案企業Aibee創始人兼CEO,曾任百度研究院院長。據介紹,Bio-protocol成立早期,創始團隊成員還有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為Bio-protocol的成立與成長投入了很多精力與支持。從創始團隊結構不難看出,Bio-protocol從誕生起就兼具生命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與網際網路開放的共享精神。
商業化策略:抓住中國生命科學發展的機遇期,贏利點瞄準試劑耗材市場
為了使平臺走得更長遠,Bio-protocol還需要在兼顧公益性的同時獲取收益。 2018年,Bio-protocol獲得了來自華創資本的天使輪投資,主要用於其商業化布局。Bio-protocol瞄準的贏利點是試劑耗材市場,其商業化主要策略之一是讓實驗方案、實驗試劑的使用信息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幫助科學家輕鬆獲得所需的實驗方法和試材,實現信息找人,讓科學實驗更容易的同時,也為試材廠商、經銷商創造巨大商業價值。
生物實驗試材具有客觀的增長空間,據統計,未來五年全球試劑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0%,預計從2019年的239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424億美元。根據Technavio的數據,到2021年,全球實驗室耗材市場預計將超過12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在試劑、耗材市場中,實驗室的需求數據是很難獲取的,而Bio-protocol正好具備獲取實驗方案、實驗試劑數據的優勢。
Bio-protocol聯合創始人兼CEO劉崢博士表示,「Bio-protocol面向全球市場,近2-3年將聚焦在國內,因為中國經過政府多年來的持續投入,已經形成了一個體量巨大而且穩步增長的基礎科研市場。此外中國正在經歷醫藥改革,仿製藥利潤的急劇下降將直接導致生物製藥產業在下一個階段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因此中國的醫藥創新正在經歷快速增長,我們預期會有很多中小規模的研髮型生物醫藥公司出現,這正是國內生命科學發展的機遇期。Bio-protocol作為一個對接國際學術標準、需求與國內科研機構及企業的橋梁,希望能夠助力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把握這一難得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