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 Nosek 圖片來源:維吉尼亞大學
目前,人類基因組技術、火星車和大腦創新計劃等大型研究合作正變得越來越常見,但是這種大型合作在心理學上並不常見。大部分心理學實驗是由單一實驗室進行的,通常只有數個研究人員參與。不過,涉及全世界數十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幾個合作項目最近已經形成。它們的目標是測試心理科學的再現性。
這些合作的首個顯著結果於近日發表,心理學家長舒一口氣,他們的領域只有相對較小的瑕疵:13個實驗中有10個可以重複。再現性是科學的咒語。對大部分研究而言,如果一個研究結果不能被其他實驗室重複,那麼其可信性就遭到了破壞。如果多個實驗室都無法重複,那麼原始結論就無效。
檢驗研究的再現性對於清除科學錯誤、僥倖和欺詐十分重要。研究人員幾乎沒有專業動機去重複他人的實驗,更不必說報告重複實驗的失敗結果。
現在,一些實驗心理學家正在審查數個備受矚目的學術欺詐的產生動機。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Brian Nosek、佛羅裡達大學的Kate Ratliff,以及Ratliff的博士生Rick Klein近日宣布了他們的調查結果。Nosek一直處於清理這一領域的最前線——他與超過175位合作者重複了2008年發表在3個心理學主要期刊上的數百個研究的隨機樣本。
Nosek與Ratliff都是「暗示項目」的參與者。「暗示項目」是一個長期合作項目,為採用標準化方法進行的行為實驗提供免費軟體。Nosek希望使用這個軟體檢驗經典心理學實驗的可重複性。「我詢問Klein和Ratliff對此是否感興趣,並招募其他實驗室參與其中。」他們同意了。
「一開始我們不知道會有多少個實驗室參加。」Nosek說,「我們在2月份發出了邀請函,然後又在7月份發了邀請函,許多同事響應。」最後,有36個實驗室參加——25個在美國,11個在其他國家。該實驗採用了7種語言,選擇了13個已發表的研究進行重複。 研究結果對於心理學而言是個好消息,其中有10個可以重複。(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3-12-02 第3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