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突破瓶頸: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實現可控,低分散係數...

2021-01-08 網易

  聚酯醯胺,同時擁有聚醯胺的良好熱力與機械性能以及聚酯纖維的生物可兼容性與可降解能力。它在材料學和生物藥物學等學科上都具有十分可觀的發展前景。

  【傳統方法——伴隨副反應,不可控】

  傳統的聚酯醯胺合成工藝製作方法一般分為縮聚反應與開環反應。縮聚反應的原理,一般情況下是將含酯類的二胺單體和二羧酸類單體或其衍生物進行縮聚,它的主要缺點為反應不可控、所合成出的產品分散係數高、分子質量較低,並且經常伴隨副反應。開環聚合反應,則主要指的是對環狀胺基酸衍生物單體的開環聚合,該類反應的主要代表方法為:嗎啉-2,5-二酮的開環聚合反應,通常需要使用金屬或酶作為反應的催化劑,並且需在高溫下反應,它的主要缺點為易導致反應失控和無法避免的副反應。儘管可以通過添加大量的有機催化劑來抑制副反應的發生,但這還是限制了其在生物醫學領域上的應用。除了該方法之外,另外一種比較有趣的方法是內醯胺和內酯的開環反應。但因單體之間的反應活性不同,反應所得的共聚物中的酯醯基含量並不突出,並且,反應過程中可能因醯基的轉移而生成副產物。

  【想法的火花碰撞】

  眾所周知,兩種單體的共聚反應本身依照反應單體之間的活性不同,可以分為:無規共聚物與交替共聚物。前者的單體排序是無規則的,主要由單體之間的活性決定。而交替共聚物的單體排序則是等量交替的,這種有序排列的共聚物組合替代了隨機化的單體排列,已被證實相較於某些隨機排列的共聚物擁有更加突出的材料特性。近期,交替開環共聚合方法的興起,被成功運用在了環氧化物和環酐類單體的交替開環聚合。由此,作者想到,如果能夠將環氧化物進行功能化,替代為含氮基的氮雜環類化合物,是不是就可以實現聚酯醯胺的交替開環聚合呢?那麼,是否能夠將該方法應用到聚酯醯胺的合成中呢?在已知的報導中,氮雜環丙烷本身環上的氮基賦有極強的親核性,可以將該單體轉變成親核性的單體,去與親電性的環氧化物反應。該類型的單體聚合反應遵從兩性離子機制,反應會導致無法溶解的低聚物的產生,從而進一步使得反應不可控。並且,通過實驗觀察,兩性離子作用、分子內或分子間的轉醯基交互作用都會導致副產物。至今為止,尚無成功將該兩類單體成功進行交替共聚開環聚合併能夠實現良好反應控制、無副產物的實例。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實現作者想法的難度之大。

  【新的合成工藝誕生——可控,良好的分散係數,交替共聚聚酯醯胺】

  作者的想法是:將功能化的氮雜環丙烷和環酐單體進行交替共聚開環聚合,合成良好可控的交替共聚聚酯醯胺。區別於先前文獻中所使用的含氮基的氮雜環類單體,作者的方法則是合成一種N-硫醯氮雜環丙烷單體,該單體的N-硫醯基可以大大減弱其單體的親核性。儘管由於反應所產生的低聚物並不可溶,聚合未被取代的N-硫醯氮雜環丙烷單體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難度,但是通過與環酐單體的共聚則可以完美地解決共聚物的溶解問題。

  首先,作者嘗試在沒有聚合引發劑和催化劑的情況下,將N-tosylaziridine (TAz)——一種N-氮雜環丙烷單體和鄰苯二甲酸酐(PA)進行共聚。然而,反應並未發生。之後,加入聚合引發劑的嘗試也宣告失敗。這些並未成功的實驗證明了催化劑的引入是十分關鍵的。

  膦腈有機催化劑具有高而可調控的鹼性和非親核性的特徵,被證實是良好的開環聚合催化劑。在先前的報導中,儘管該催化劑在雜環丙烷單體和鄰苯二甲酸酐(PA)的共聚反應中展現了超高的催化活性,但是反應後仍然面臨之前上述所遇到的問題(副產物)。在該催化劑中,相較於t-BuP 1和t-BuP 2,t-BuP 4擁有最高的鹼性以及催化活性,其本身並不適用於可控開環聚合反應。然而,作者卻仍然堅持使用t-BuP4作為該反應的催化劑。最終,實驗研究結果證明,在20小時之後,反應產率達到96%,而反應得到的聚合物分散係數則達到1.06,並且,在該反應中並沒有發現任何副反應的發生!這不僅僅標誌著作者大膽想法的成功,更意味著該類強鹼催化劑首次成功催化出高活性、可控的、高選擇性的含酯基共聚物。

  該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Jiaxi Xu以「Well-defined poly(ester amide)based homo- and block copolymers by one-pot organocatalytic anionic ring-opening copolymerization of N-sulfonyl aziridines and cyclic anhydrides」為題,發表在最新一期的《Angewandte Chemie》上。

  

  圖表 1:反應合成方法。

  【表徵】

  FTIR光譜:1721cm -1和1691 cm -1特徵峰為分別臨近氮和氧元素的碳氧雙鍵的伸縮振動峰,而1273cm -1和1166 cm -1特徵峰為碳氮單鍵和碳氧單鍵的伸縮振動峰。這些數據證實了反應後酯基和醯基的存在。

  核磁共振氫譜:氫譜中4.45ppm和4.21ppm峰的出現代表著新生成的酯基和醯基旁邊的兩個氫原子。

  MALDI-TOF 質量分析譜:相鄰峰之間的分子質量為345.07,是兩個單體相加質量之和。並且,並沒有分子內或分子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副產物峰的出現。

  SEC體積排除色譜:明確標明反應後低分散係數的聚合物的生成。並且,作者將已經合成的交替共聚物繼續與TAz單體聚合,並使用相對鹼性較低的t-BuP 2催化劑來參與反應,以此證明其聚合物的活性和能夠繼續良好生成嵌段共聚物的能力。NMR和SEC的結果共同說明了該想法的成功。

  【反應原理】

  作者對反應進行了動力學研究。PA的產率隨著時間的變化符合關於其濃度變化的零級動力學方程。對於反應速率而言,TAz的濃度變化符合反應速率的的一級動力學方程,PA的濃度變化符合反應速率的的零級動力學方程,而催化劑t-BuP 2的濃度符合反應速率的的一級動力學方程。因此,基於反應所得數據,該反應的反應速率公式可推導為d[PA]/dt = kobs = kp[TAz][t-BuP 2],其中,TAz的開環作用為該反應的決速步,其交替共聚物的分子質量隨著反應的時間線性增加也說明了這一點。

  

  圖表 2:圖a-b為FTIR的表面圖像和PA隨著時間變化的反應產率。圖c為隨著時間變化的核磁共振氫譜得出的反應的分子質量和分散係數。圖d-f為TAz和PA單體不同濃度下隨著時間變化分別的反應產率和反應動力學速率方程。(圖片來自於文章)

  之後,作者根據已有的數據,推測出該反應的反應機理包含兩個循環:加入的t-BuP 4催化劑本身也是一個強鹼,其奪取了聚合引發劑的一個電子,從而形成一個活性的氮負離子,對反應單體TAz進行開環,並將負離子轉換到胺基。其次,反應後的胺基負離子會與更具有活性的PA單體進行開環反應,該活躍的負離子將不斷地引導共聚反應的進行(第一循環)。而第二循環,則是在PA完全反應之後,TAz單體的自我聚合。

  

  圖表 3:反應機理的推測。

  【材料性能】

  作者進一步將反應所得的材料進行TGA測試,其Td 5%為265°C,Tg為114°C。其熱穩定性幾乎與已知的聚氧化丙烯和環酐交替共聚物的變形溫度( T d 5%=269°C)一致,而玻璃化溫度Tg則顯著高於該已知共聚物(Tg=55°C)。

  【總結】

  作者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驗證出了一種全新的聚酯醯胺合成工藝方法。對強鹼性的有機催化劑的使用,對氮雜環丙烷的改良,一鍋合成的合成方法,最終誕生了具有高分子質量、良好分散性、可繼續發生嵌段延申聚合反應的聚酯醯胺交替共聚物。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15339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起源及思考
    根據多方查證,胡適先生是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第一人。五十年代初,胡適先生自美返臺,在臺灣大學講演治學方法,論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當時的臺大校長錢思亮先生即在私下對胡適先生說:「學理、工、農、醫的人應該注重在上一句話『大膽的假設』,因為他們都已比較的養成了一種小心求證的態度和習慣了;至於學文史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人,應該特別注重下一句話『小心的求證』,因為他們沒有養成求證的習慣。」胡適先生說,「這個意思,我大體贊成。」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下午在做題的時候,又想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個思想,跟大家說幾句。
  • 物質和意識大膽假設,小心論證!
    講述先假設合理,再論證求實!比如從超能粒子層面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推理宏觀宇宙規律!然後派遣探測器和太空望遠鏡來舉證!由此邏輯我們可以假設意識或者潛意識非常重要來展開分析!東方文明講究「合」,西方文明講究「分」!造就當代西方科技下是把物質肉體和精神意識分開來研究的!
  • 金力院士:對青年研究者的「大膽假設」要給予包容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科技發展存在大而不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等問題。在新發展階段,必須更加注重基礎研究,以科技創新突破發展瓶頸。高校是我國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原始創新的主陣地。廣大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加強創新型研究,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為強化科技創新的人才支撐發揮關鍵作用。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型人才是加強基礎研究、推進原始創新的主力軍。
  • 比霍金、愛因斯坦的假設更大膽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是科學界,在面對浩瀚宇宙,無知世界時,他們一直保有的「童心」與初心!可一旦過於荒誕離奇,推理假設又沒有太多的依據的話,估計也會被人噴死,即便你是多大咖的學者也一樣如此。這個理論,在美國的紐約城市大學,物理學家 Luis Anchordoqui 和 Eugene Chudnovsky 手裡,也已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假設理論
  • 《「楊輝三角」與二項式係數的性質》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數學的發現需要大膽猜測、小心求證。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猜想歸納總結。當遇到困難時,教師點撥或合作探究。
  • 王也揚:歷史事實不可以假設,但歷史研究可以假設
    其實,在「歷史可不可以假設」的命題裡,並不止一種意義層面上的說法,我們不應該用一個說法來否定其他。所謂「歷史不可以假設」,一般是在歷史已經成為客觀事實的層面上來說的,俗話叫做「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既成事實無法改變,即使這個事實是你不願意看到的,你假設又有什麼用處呢?「後悔藥沒地方買」,還是先解決眼前的問題要緊。打一個比方,你出家門的時候,把鑰匙鎖在了家裡,回家無法進門了。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關鍵是我們的這個技術的突破速度啊,真的是太快了,記得兩年前啊,咱們才剛剛實現能維持幾百秒的1億度點火實驗,轉眼之間就實現了放電,搞得整個西方科技界真的是有點懵,感覺中國人啊不講武德把發展經濟的速度啊,用在了科學研究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突破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該技術可用於人造地球
    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光合作用是人類最愛的化學反應之一,它把無機物轉成有機物,才讓世界充滿色彩,才有了人類。人類希望光合作用的量可以更快更多,這樣溫室效應就離我們更遠,樹木可以更綠,我們呼吸的氧氣更多。但是光合作用的量,是有瓶頸的,它的瓶頸就是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自身的需求。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機物,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生物自身提供能量,生成有機物的量不會超過自身需求。例如植物自身光合作用最終是為植物自身生成碳水化合物,用於自身維持生命和生長。
  • 中鋁集團突破鋁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瓶頸
    但由於其存在一些技術瓶頸仍未解決,產業化推進速度緩慢。日前,記者在十五屆中國國際鋁工業展獲悉,中鋁集團旗下從事金屬空氣電池產品研發生產的企業——寧波烯鋁新能源有限公司(簡稱「烯鋁公司」)突破了鋁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瓶頸,在展會上首次隆重發布了三款產品:鋁燃料通信備用電源、可攜式鋁燃料應急電源、水電熱一體鋁燃料應急保障設備,並即將實現規模化生產。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還有建設戴森球的必要嗎?
    為了從根本上突破能源問題的束縛瓶頸,世界上一些國家開始在可控核聚變上下功夫,並且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突破。可控核聚變的原理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所需能量輸入也是最低的聚變反應,就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與核電站發電所運用的核裂變原理不同,核聚變是在超高溫的環境中進行的,不會產生高水平的核輻射,也沒有核廢料的產生,是理想且又高效的清潔能源。
  • Science重磅:突破瓶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1995年,超冷原子氣體的研究實現了一個重大突破,科學家將具有玻色子性質的原子進一步冷卻,並觀察到原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簡稱玻色凝聚。憑藉這個成果,美國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Joint Institute of Laboratory Astrophysics,簡稱JILA) 的 Eric A.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可控核聚變研究真的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嗎?目前日本等很多國家都經常報導說可控核聚變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可控核聚變就能夠全面實現了,但其實這些都是標題黨,他們通常只說產生了多少能量,但卻不說花費掉的能量,更是沒有理會能量的轉換效率,而且即便是產生能量真的多於消耗能量也只能維持極其短暫的一瞬間,因此不可實用,而媒體記者不懂科技而且喜歡報喜而不報憂來吸引眼球,做了不少誤人誤己的報導,很多人在一次次受騙後也就對可控核聚變麻木了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還需突破兩個瓶頸
    人工智慧從提出到現在發展了大半個世紀,看起來,現在已經欣欣向榮,但是,作為一項可能與人類大腦PK的技術,還遠遠談不上成熟,甚至還存在一些仍需努力突破的地方。EGGednc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表示:人工智慧仍有自己的發展限制和需要突破的地方。
  • 蔡元培大膽假設被胡適反對
    胡適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為口號,扛起了考證派的大旗。他的考證結果最後結集為《紅樓夢考證》,不僅證明曹雪芹(胡適認為即曹寅孫子曹霑)是《紅樓夢》的作者,後四十回為高鶚所續,還得出了《紅樓夢》是曹雪芹自傳的結論。「這也是目前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當時胡適顯然佔了上風。」但實際上,胡適與蔡元培誰也沒能說服對方,雙方後來借用題序、寫跋的方式又有交鋒,只是考證自傳說在當時成了主流。
  •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可能再過50年也難以實現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類在50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阿波羅11號實現了載人登月,這是一個偉大的壯舉。人類能夠在5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原因就是能源有了重大突破,能夠將更重的飛行器送入太空。可是50年過去了,現在我們想要實現載人登月,仍然是需要面臨很多的困難。
  • 清華大學教授楊茂君:何為科學研究取得原創性突破的「三寶一唯」?
    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超大蛋白質機器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首席科學家楊茂君認為,「出狀況」可能是線索,順著線索大膽質疑、細緻求證多半會有收穫,如果無視將錯失「挖」出原創性成果的機會。而對於這種「上帝垂青」偽裝成的「出狀況」的線索,讓研究者說「不」的往往是思想上的教條與固化。
  • MIT實現可控核聚變新突破 無限能源不遠了?
    而等離子體的高壓是實現可控核聚變關鍵因素之一。此舉標誌著受控核聚變距離成為一種實際可用的能源來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麻省理工學院等離子體科學和聚變中心的研究人員目前成功在其Alcator C-Mod核聚變反應堆中實現了2.05個大氣壓的突破。這比上個世界紀錄(產生於2005年)提高了15% 。2.05倍的大氣壓相當於海平面以下10米的壓力。在此壓力下,反應堆內部溫度可達到3500萬攝氏度,兩倍於太陽核心的溫度。據MIT News報導,在此條件下,反應堆內每立方米可發生千億次的核聚變反應。
  • 傑哥解密數學:突破瓶頸從韋達定理入手
    法國數學家弗朗索瓦·韋達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建立了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並提出了此條定理。由於韋達最早發現代數方程的根與係數之間有這種關係,人們把這個關係稱為韋達定理。韋達定理一直貫穿在整個初中數學知識體系中,它在簡化計算方便是一種很重要的手段,也是我們解題方式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 Python實現常用的假設檢驗 !
    ↑↑↑↑↑點擊上方藍字,回復資料,10個G的驚喜這篇文章,教大家用Python實現常用的假設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