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是人類最愛和最恨的東西,人們喜愛核聚變,是因為核聚變不僅能量十分巨大,而且還環保,再加上我們現在所用到的能源多多少少都和太陽有關,而太陽的能源就是來自核聚變。那人們為什麼恨核聚變呢?因為不知道從何時起,就有了科學家要實現可控核聚變了的說法,但是,誇張點的,就是十年之後實現核聚變,然後十年之後又是十年;低調點的就是五十年之後實現核聚變,然後也是五十年之後又是五十年,結果沒有什麼兩樣,人類只能繼續使用煤和石油,看著天上的星星發呆。
核聚變對恆星來說,就像人類呼吸那樣簡單,但對人類來說,難度無法估算,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並不是可控核聚變的問題。我們知道,恆星的原理是核聚變,而核聚變的條件很簡單,高溫高壓,其實更重要的是高壓,只要壓強夠了,溫度什麼的可以不用考慮。而宇宙中有上億億的恆星,非常普遍,就像大街上的白菜一樣普通,也就是說,核聚變對於宇宙來說,根本不是事,那麼,與核聚變相對應的核裂變呢?
我們知道,核裂變比核聚變簡單得太多,理論上,核裂變的反應條件就是擁有核裂變材料,也就是說核裂變反應不需要條件,可想而知,核裂變有多麼簡單。按道理,宇宙中應該存在很多以核裂變為原理的星球,但事實上,這種星球並不存在,至少人類還沒有發現,為什麼這樣呢?有人做出解釋,核裂變需要鈾元素,而宇宙中根本沒有那麼多鈾元素。但是這個理由是十分不靠譜的,地球有鈾,宇宙中的鈾就能比地球多無數倍,而且,對人類來說,核裂變的材料只能是鈾,但對宇宙來說,核裂變的材料可以是其他的元素,就像人類的核聚變材料只能是氫,但宇宙中,氫、氦、碳等等元素都能成為核聚變材料。
試想,當一個由重元素組成的超大星球,由於某些原因,它核裂變產生的力和其他的力平衡,那麼這樣的星球也和恆星差不多。與恆星不同的是,恆星的核聚變反應只存在於內部,而整個由重元素組成的超大天體都發生核裂變反應,因此,這樣的反應不知道比恆星劇烈了多少倍。而且,這樣的天體向外釋放出去的各種粒子勢必非常多,亮度肯定比恆星多了,當然,這樣的星體的壽命也必定不長。
在目前的人類的認知中,很難找到以核裂變為原理的天體,如果說那種天體的原理最可能是核裂變,那麼無疑就是白洞,雖然質量巨大,但向外釋放的能量和高速粒子太多了,以至於外部的物質都無法進入其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