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實驗用到的取暖設備。
天氣漸冷,各式電暖器成為市民的心頭好:比如,在辦公室放個暖腳器、披個發熱毛毯;在家裡或客廳放一個取暖器,甚至在被窩裡藏個烘乾機等……
然而,這些取暖設備安全隱患卻不少,因此引發火災的案例更是日漸增多。據消防部門透露,入冬以來,在居高不下的電器火災中,取暖設備已經成為了主要「殺手」,值得警惕。
家庭購買的取暖設備到底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在什麼條件下會引發火災事故?又該怎樣預防事故的發生?12月10日上午,江北區消防救援大隊在北郊路一處兩層建築內,進行了「點火」實驗。
實驗準備:5個取暖器最高溫達500℃,遇紙即燃
當天上午9點半,記者在現場看到,消防員準備了暖爐、風暖機、「小太陽」、油汀等4種共5個取暖設備作為實驗對象,一字排開。
根據一旁記錄數據用的展板上可以看出,實驗將對額定功率、鄰近距離、烘烤時間及溫度進行全面記錄。
「這些取暖設備的額定功率,大概在900W至2000W上下,工作起來溫度上升很快,只要一通電,很快就能達到數百攝氏度。」江北區白沙消防救援站指導員劉慧明介紹說。
消防員拿出了測溫儀等設備,可以看出,隨著通電後時間的流逝,實驗樣品的溫度都在不斷升高,而且升溫越來越快。當各組樣品都達到最高功率時,測溫儀顯示,取暖器工作溫度均處於350℃至500℃之間。
站在一米開外的記者,已經感覺到了陣陣暖意。接下來的步驟,將是用作為易燃物的紙巾「靠近」各個實驗對象,間隔距離分別為30cm、20cm、10cm、0cm等,時間限定為1分鐘,以全面記錄在此期間易燃物表面上的溫度變化。
經過測試,隨著距離的不斷接近,可燃物表面溫度逐漸升高,從最初的22℃上升至130℃。其中,當紙巾和取暖設備「零距離」接觸時,無一例外地,紙巾表面溫度全部破百。尤其是在一款「小太陽」處,紙巾表面最高溫度達到了170℃,不到3秒鐘,紙巾就燃燒起來。
消防員正用紙巾靠近已經通電的「小太陽」。
家居環境:地毯旁烘乾衣物埋隱患,風吹樹倒燃大火
為了模擬居家環境下的取暖情況,消防員在一間房間裡布置了床鋪、沙發、茶几、衣物、地毯等物,一棵裝飾樹的腳下放了一個取暖爐。
「這些都是可燃物,包括木質地板,一旦燒起來,將無一倖免。」劉慧明告訴記者說。
布置好的「家居環境」。
根據實驗的「設想」,窗戶開著,這棵裝飾樹被風颳倒後,正好覆蓋在取暖爐上方,進而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10點36分,實驗開始,當裝飾樹倒在取暖爐上後不到2分鐘,上方就開始出現了煙霧,很快,裝飾樹就產生了明火。
伴隨著煙塵越來越大,地毯、衣物等全都燒著了。
裝飾樹倒在取暖爐上燒了起來。
記者在數米外的房間門口看到,濃煙升騰到屋頂後一直盤旋,之後慢慢散開,焦糊味揮之不去。明火漸漸蔓延開去,實驗房間內的可見度越來越低。早已準備好的消防員衝了進去,乾粉滅火器一陣猛噴後,明火被撲滅。
濃煙散去,記者走進一看,裝飾樹已被「攔腰」燒斷,取暖爐也被燒去一角,衣物、地毯被燒去了一大塊,一旁的沙發雖暫未被波及,卻鋪滿了煙塵顆粒。以記者的親身感受來看,裝飾樹上燒起來味道很大,聞起來很難受,普通口罩根本「抵擋」不住。
「有些市民在家中有用取暖爐烘乾衣服的習慣,但家裡無論是臥室還是客廳,到處都是可燃物,這種被風颳落在取取暖爐上的情況就很容易出現。」對此,劉慧明介紹說,這就要求大家一定要將取暖設備和可燃物保持安全距離,避免近距離接觸。
辦公環境:「小太陽」緊挨辦公椅,1分鐘就燃成火球
在相鄰的另一間房間,布置成了辦公室的環境。在一張辦公桌上,擺放著書冊、紙盒、電腦等物,辦公椅旁有一個紙簍,後面則是一個通電後正在取暖的「小太陽」。
記者看到,根據實驗進程,一名原本坐在辦公椅上的消防員起身後離開,同時辦公椅推到了後面,而椅背上還搭著一件外套,正好和小太陽「親密接觸」。可想而知的是,不到幾秒鐘,衣服上就冒出了煙。1分鐘後,衣服下沿就產生了火苗,逐漸擴大。
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和火焰的烘烤,「小太陽」外殼和掛衣服的椅子都出現了熔融現象,且火勢迅速擴大,伴隨產生了大量黑煙充斥整個房間。這次「大火」燃燒了5分多鐘,衣服已被燒落在地,椅子已身陷一片「火海」,消防員衝了進去,再次用滅火器將明火撲滅。
「無論是模擬家居環境下的取暖爐擺放在地毯旁,還是辦公環境下的『小太陽』放在皮質凳子後面,都是十分危險的。」江北區消防救援大隊教導員曹勤鋒說,其實這些都是市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用電、取暖習慣,正是一些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引發大火災。
對此,曹勤鋒建議:
首先,冬季取暖用的相關設備一定要在正規商家購買有品質保證的「正品」,切莫採購一些來路不明的三無產品,這是確保安全的前提;
其次,取暖設備一定要和周邊環境裡的可燃物保持安全距離,進行物理隔離;
最後,養成安全的用電習慣,「人走斷電」,片刻不能馬虎。
編輯:張穎
原標題:取暖「好夥伴」很容易「發火」 !消防模擬實驗告訴您:火災的種子是這樣埋下的…(記者 馬濤 通訊員 傅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