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推動進步,成就觀測利器

2020-09-04 披荊斬棘的戰士

創新推動進步 成就觀測利器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王佔山教授談X射線空間望遠鏡

現任同濟大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的王佔山教授,其研究方向正是精密光學薄膜器件與系統研究,主要包括:極紫外、軟X射線和X射線多層膜和光學系統研究,新型X射線光學元件研究以及高精度光學薄膜研究。由他作為負責人完成了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十二五支持子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空間科學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在世界各國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競賽」的大背景下,無疑為中國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研製增加不少話語權。

獨具特色 X射線空間望遠鏡的意義

1609年,義大利物理和天文學家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觀測到了人眼看不到的宇宙中一些天體,開創了天文學研究新紀元。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入20世紀後,人類研製出了越來越大、性能越來越好的望遠鏡,可觀測到更遠距離的天體。除了發射可見光外,宇宙中還存在能發射高能射線的星體,包括X射線雙星、脈衝星、伽馬射線暴、超新星遺蹟、活動星系核的高溫氣體等,通過研究這些星體,可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奧秘,增強對黑洞成因和大爆炸時間等科學認識。但X射線不能穿越地球大氣層,因此無法採用陸基望遠鏡進行觀測,只有將X射線望遠鏡放置在大氣層外才實現X射線星體的觀測,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是實現此觀測的最重要手段。

除了材料吸收之外,所有材料的X射線折射率都小於1接近於1,無法採用常規的透鏡組成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在正入射條件下,反射鏡的X射線反射係數非常小,傳統的反射望遠鏡也不能用於X射線星體觀測。鑑於此,準直型和編碼孔徑X射線非直接成像型望遠鏡得到了發展,其結構相對簡單,探測器大,需要數學上的反解才能獲得成像,探測器大致使非成像望遠鏡靈敏度低、信噪比差。

既往開來 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發展史

上世紀二十年代,康普頓發現在掠入射時X射線會發生全反射,從而人們開始嘗試通過掠入射方式對X射線聚焦成像。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美國科學家柯克派屈克和貝茲發明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柯克派屈克-貝茲型掠入射成像系統,其由兩個相互垂直順序放置球面反射鏡構成。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德國科學家發明了沃爾特I型掠入射成像系統,其是由共焦前後放置的旋轉對稱拋物面和雙曲面組成。後來蒙泰爾又發明了由兩個相互垂直相向放置球面反射鏡構成的蒙泰爾聚焦系統以及基於仿生結構的龍蝦眼型聚焦成像系統。多層嵌套式沃爾特I型掠入射成像系統具有集光面積大、解析度高等優點,是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的主流方案,已獲得廣泛應用。由於沃爾特I型望遠鏡的旋轉對稱拋物面和雙曲鏡片加工難度大,人們又提出了一種用圓錐面替代拋物面和雙曲面的類沃爾特I型望遠鏡結構,其以犧牲一定成像解析度換取了製作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早期的X射線空間望遠鏡主要用來觀測太陽輻射的 X 射線,可有效地開展中、短期的太陽活動預報以及太陽爆發先兆現象研究。太陽觀測需注重細微的變化,需望遠鏡有儘可能高的分辨本領。太陽距離近、輻射能量大,無需嵌套結構增大集光面積。多層膜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發展正入射極紫外空間望遠鏡等仔細觀測太陽,其逐步取代了太陽掠入射X射線空間望遠鏡。

X射線空間望遠鏡主要用於探測廣闊的宇宙,集光面積變得更加重要,因此,需要採用多層嵌套結構。有四種反射鏡片製作方法成功用於X射線空間望遠鏡研製。第一種反射鏡片是採用傳統的研磨和拋光製作方法完成的,為了保證鏡片的高精度和剛度,鏡片厚度在20毫米左右。1999年美國發射的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就是採用這種方法製作鏡片的,這個望遠鏡也是解析度最高的望遠鏡,為0.5角秒,這種方法製作鏡片非常困難,耗費巨大,已沒有可能再研製類似的望遠鏡了。第二種反射鏡片是採用鎳電鍍複製方法完成的,鎳電鍍複製法製作鏡片分為四步,第一是製作與所需鏡片面形互補的凸形模具,第二是在凸形模具上鍍制分離膜,第三是在分離膜上電鍍鎳,第四步是分離鏡片。鏡片製作完成後組裝成望遠鏡。這種方法製作的鏡片厚度在1毫米左右,可以嵌套很多層。同樣是1999年,歐空局發射的牛頓望遠鏡採用了58層鎳電鍍複製鏡片的嵌套結構,解析度達到15角秒,集光面積是錢德拉望遠鏡的20倍。今年7月俄羅斯發射了其與德國合作採用鎳電鍍複製法研製的X射線望遠鏡,其靈敏度是牛頓望遠鏡的十倍,但鎳電鍍複製鏡片質量重,發射費用高。錢德拉和牛頓望遠鏡採用的均是嵌套式沃爾特I型望遠鏡結構,為了在增大望遠鏡的集光面積的同時,降低望遠鏡的製作難度與成本,需採用圓錐近似的類沃爾特I型結構。為此,產生了第三和第四種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製作方法。第三種反射鏡片是採用鋁薄片環氧複製方法完成的。鋁薄片環氧複製鏡片分為四步,第一是鋁薄片的圓錐面成形,第二是在圓柱狀模具上鍍制分離膜,第三是在分離膜上塗敷環氧樹脂並粘上成形好的鋁薄片,第四步是分離鏡片。該方法製作的鏡片厚度在1毫米左右,可以嵌套很多層,一般情況下鏡片是四分之一圓錐面。裝配時按照四分之一模塊進行裝配,最後再合成整個望遠鏡。受鏡片製作精度的限制,這個望遠鏡的解析度難於超過60角秒。採用這種鏡片製作方法發射的衛星有日本航空局的朱雀望遠鏡和瞳望遠鏡等。第四種反射鏡片是採用薄玻璃複製方法完成的。其製作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是薄玻璃熱成形,第二是薄玻璃鍍膜,第三是薄玻璃鏡片組裝成望遠鏡。在望遠鏡裝配時,每次只完成一層鏡片的裝配集成,然後逐步完成整個望遠鏡。採用這種鏡片製作方法已發射的衛星有美國的核光譜望遠鏡,這個望遠鏡的解析度達到了58角秒。

開拓創新 成功研製X射線聚焦望遠鏡

2017年6月15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工程是由國防科工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組織實施的空間科學項目。在X射線天文觀測方面,除了慧眼X射線空間望遠鏡外,2016年11月我國還發射了首顆脈衝星試驗衛星,其主要用於X射線聚焦,而不是成像。

據王佔山介紹,同濟大學構建了可以支撐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研製的技術研發平臺,解決了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研製的關鍵技術,形成了開發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的研製能力,在國內首次研製出了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原理樣機,並完成了光學與力學特性測試,測試結果表明樣機的各項性能指標滿足任務書要求。為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X射線精密成像系統研究中心奠定了技術基礎,更為深入參與我國科學衛星系列的研製,在空間科學領域做出重大科學突破創造了重要平臺。

目前,在我國正在醞釀的X射線時變與偏振探測衛星和尋找丟失重子衛星中,都含有X射線空間成像望遠鏡。同濟大學在薄玻璃鏡片望遠鏡研製方面取得了可喜進步,研製的X射線望遠鏡樣機解析度達到了世界最好水平,這為我國相關望遠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落實創新發展理念 推動科技強國建設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國際人士表示,中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為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合作重要推動力量。
  • 科技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可以講,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就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而人類也因此,先後獲得了體力的解放、智慧的放大和生命的延伸。目前,比特時代或信息技術革命仍然是當下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特徵。在我看來,這一時代,又可以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6 年發明大型計算機開始,這個階段的標誌是計算機應用尚未普及,主要用於高度專業化人士使用。
  • 創新與技術進步是什麼關係
    原標題:創新與技術進步是什麼關係   ■應注意將青年追求新奇性的特質引導到,專注於搞好一件事、有韌勁的軌道上;社會則要不斷樹立接受「異類」和寬容失敗的態度。
  • 在科學領域做出了前無古人的成就,推動了我國天文事業的發展
    張衡博學多才,富有創造力,他在天文歷算、文學哲學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張衡最傑出的成就在天文方面,他創製了著名的渾天儀和地動儀,還留下了兩部重要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和《渾天儀圖注》。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能夠比較準確地觀測天象的渾天儀。渾天儀是一個球體根鐵軸貫穿球心,球體可以繞軸轉動,軸和球的交點就是南北極。球體表面上刻有赤道和黃道、24節氣,以及28星宿和日月星辰。渾天儀用水滴漏自行轉動。滴漏壺是我國古代計時的工具,張衡用漏壺的水推動齒輪,帶動渾天儀。這樣,渾天儀上所刻的天文現象,就按照時間順序,自動呈現出來,人們坐在屋子裡看渾天儀,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出沒情況。
  •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有力槓桿
    135年前,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是對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地位作用的精闢概括。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的《機器。
  • 匿名審稿制度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學進步嗎
    發表在國內經濟學權威期刊《經濟學》(季刊)2016年第1期的論文——《匿名審稿制度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學進步嗎——基於雙重差分方法的研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研究。匿名審稿制度會通過四個渠道影響經濟學的研究質量:首先,匿名審稿專家可以發揮其在相應專業研究領域的知識優勢,提出更為專業的修改意見,有利於提高論文質量;同時,匿名審稿使得審稿周期延長,從而淘汰掉一些試圖快速發表論文的作者,從而有助於在投稿階段就篩選出較高質量的論文;再者,匿名審稿可以避免傳統的關係稿、人情稿,在稿件發表的選擇上更為客觀公正;最後,匿名審稿制度通過評審專家和投稿人的互動而加強了學術交流,有利於學術研究的進步
  • 以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盛讚亞洲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並為推動各文明交流互鑑提出「中國主張」,獲得各國高度認可。
  • 重磅〡婦女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指出,「婦女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在各行各業書寫著不平凡的成就。」由於這次聯合國大會是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又恰逢全球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時召開的。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文明將產生深刻影響,同時信息技術革命也正在帶來新的文明形態生成。
  • 習近平:工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
    歷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歷史車輪飛速旋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  古往今來,人類創造了無數令人驚嘆的工程科技成果。古代工程科技創造的許多成果至今仍存在著,見證著人類文明編年史。
  • 用創新回答時代之問
    時代提出了命題,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找準方向、忘我奮鬥,定能做出一番成就、書寫精彩答卷。創新標註的青春是耀眼的,但所有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是辛苦付出。對於專業知識積累尚淺、工作經驗有限的年輕人來說,自主創新可能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承辦單位之一——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位於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
  • 噴墨印表機墨水開發利器 墨滴觀測系統
    墨滴觀測系統是噴墨印表機墨水開發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開發工具,是印表機墨水開發利器。
  •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航天科技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領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我國航天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已進入高密度發射常態化階段。僅2019年一年,我國就實施了34次航天發射,成功將78顆衛星發射入軌。與此同時,載人航天碩果纍纍,航天科技的牽引作用越來越顯著,不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 中科院院士陳洪淵:科學儀器是窮究物性、攻堅克難的利器
    本次演講的主題是《科學儀器:窮究物性、攻堅克難的利器》,我將從原始性創新與科技進步、科學儀器與科技進步、儀器研發中的心得體會三個方面闡述本次專題。一、原始性創新與科技進步原始性創新是推動科學進行與社會進步的法寶,是科教興國的靈魂,也是國家民族振興的靈魂。
  • 人民論壇:「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航天科技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領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我國航天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已進入高密度發射常態化階段。僅2019年一年,我國就實施了34次航天發射,成功將78顆衛星發射入軌。與此同時,載人航天碩果纍纍,航天科技的牽引作用越來越顯著,不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人民論壇
    「航天科技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領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我國航天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已進入高密度發射常態化階段。僅2019年一年,我國就實施了34次航天發射,成功將78顆衛星發射入軌。與此同時,載人航天碩果纍纍,航天科技的牽引作用越來越顯著,不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 王文哲:推動食品工業科技進步向食品生產強國邁進
    新華網武漢12月12日電(記者周夢榕)12日在武漢開幕的第十七屆中國食品博覽暨交易會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會長王文哲說,我國從食品生產大國向食品生產強國邁進,需要大力推動食品工業的科技進步,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加強食品質量控制。
  • 陳發虎、張國友:爭創世界一流學會,推動中國地理科學理論創新與技術進步
    長期從事科技社團管理與服務工作,參與和負責組織中國地理學會學術交流、科學傳播、會員服務、智庫建設及推動學術共同體建設等。以竺可楨為代表的老一輩地理學家以國家需求為己任,不斷完善組織建設,助力學科發展;發展時期(1980-2019年)以黃秉維為代表的新老地理學家,完善地理學會專業性、區域性組織體系;擴大國際化學術交流,推動學會全面發展
  • 從「模仿式」進步到「顛覆性」創新—新聞—科學網
    由此可見,顛覆性創新的特殊意義。 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旨在於實現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宏偉跨越;而實現這一跨越的標誌就是由科技創新的「跟跑者」變成「領跑者」;而完成這一「華麗轉身」的突破口就是從「模仿式」進步到「顛覆性」創新。 一、顛覆性創新拉開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序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 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原標題: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鐘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⑥)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呼籲世界各國遵循開放包容的精神創造人類美好未來。
  • 中植集團聯手復旦推動科技創新
    而在該獎項基礎上,中植企業集團也同時贊助了頒獎禮同期舉辦的「復旦科技創新論壇」,該論壇從2015年開始由復旦大學主辦,復旦大學高等學術研究院承辦,旨在通過搭建全球視野下的交流與分享平臺、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領域和創新趨勢,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