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音樂一個共同特徵,符合人體波長共振性,具有多種功效

2020-12-06 全球熱點聚焦

音樂是由1~7的幾個數字組成,但卻能組合出許多優美的樂曲有治癒系、催眠系、勵志系等許多功能。

吉他的金屬音

音樂真的是一種「通用語言」嗎?最近一期的兩篇文章科學支持這樣的觀點:儘管有許多不同之處,但世界各地的音樂都有著重要的共同點。由哈佛大學的塞繆爾·梅爾領導的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音樂進行了大規模的分析。維也納大學的認知生物學家Tecumseh、Fitch和Tudor Popescu認為,人類的音樂性將地球上的所有文化結合在一起。

小提琴的共振

世界上的許多音樂風格是如此不同,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以至於音樂學者常常懷疑它們是否有任何重要的共同特徵。偉大的倫納德·伯恩斯坦曾經說過:「普遍性是一個很大的詞,也是一個危險的詞。」事實上,在民族音樂學中,普遍性成為了一個具有爭議性詞。但科學家表示,將再次恢復對人類音樂深層普遍性方面和健康方面的探索。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塞繆爾·梅爾(SamuelMehr)發現,所研究的所有文化都能在相似的背景下創作出相似的音樂,並在每一種例如,舞蹈音樂是快速而有節奏的,搖籃曲又軟又慢,遍及世界各地。此外,所有的文化都表現出共同性:從一些基本音符中建立一小部分音符,就像在西方音階中一樣。與情歌相比,治療歌曲使用的音符更少,間隔更近。這些發現和其他發現表明,音樂確實具有普遍性,它們很可能反映出人類認知的更深層次的共性——這是一種最基本的「人類音樂性」。

之外皆有民族樂

在.科學維也納大學研究人員Tecumseh、Fitch和Tudor Popescu在同一期文章中就這一問題發表了評論。「人類的音樂性從根本上取決於少數固定的音符:由我們共有的生物學古老生理結構提供給我們的向各種人體硬編碼的方向發展。然後,這些『音樂支柱』表達出與人體每一個細胞的具體細節」都鐸波佩斯庫解釋說。音樂產生了美麗的千變萬化的分類,我們在世界音樂中發現,聲音的共振可以愉悅臟器,使細胞的活動更加有序,在夏天還可以使空氣中的溫度下降。

惠譽補充道:「這項新的研究恢復了20世紀初卡爾·斯滕普夫(Carl Stumpf)在柏林開創的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但在20世紀30年代,納粹卻粗暴地終止了這一研究。」

隨著人類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我們也希望了解我們所有人在行為和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什麼共同之處。這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的音樂性是人類認知的共同方面之一。「就像歐洲國家被認為是『多樣性中的統一』一樣,人類音樂的混亂將與科技結合在一起,得到前所未有的開發。」都鐸·波佩斯庫(Tudor Popescu)總結道。

通過對各種有益於人體的波長研究,科學家發現α波、θ波有助於睡眠。睡眠的第一階段大腦會發出低頻率的、微弱的腦電波,稱之為α腦電波,以及一些θ腦電波。這時我們的身體開始放鬆,呼吸和心跳頻率開始輕微減緩。如果這時候播放類似波長的音樂,可以使人更快地入睡。

睡眠的第二階段,大腦開始轉換成紡錘波和K-複合波,大腦進入較深層次睡眠,停止表層意識活動,但很容易被吵醒。

睡眠的第三和第四階段,發出頻率極低的波長,在δ腦電波和θ腦電波之間振動。我們的心率、血壓和呼吸降低到了最低狀態,身體極度放鬆,血管擴張,血液會流入到肌肉等各個白天無法到達的部位進行滋養和修復。

睡眠的第五階段也稱REM睡眠,這是一個快速眼動期,一般發生在凌晨3-4點,這時我們最容易做夢,這是心靈層次的睡眠,大腦也開始釋放和整理。根據個體的不同情況,這個睡眠周期需要重複6-7次,每次60-100分鐘不等。

當然,強烈的聲波會損害健康,如果處於超高頻率的次聲波範圍能使人體內臟破裂,擊穿鼓膜和損傷大腦,甚至震碎細胞。噪音是每個城市的潛在殺手,特別是離機場、公路很近的住戶,長期影響下,最容易得精神方面的疾病。

儘量遠離嘈雜環境

音樂的研究對人類具有很大的意義,科學家下一個目標就是創作與基因相關的樂曲,把基因代碼轉換成音樂,或者通過特定頻率的波長使人體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具有魔性的音樂必須符合人體的頻率,產生與人共鳴的音樂將更加受大眾歡迎。

相關焦點

  • 美國麻省總醫院研究發現多種精神疾病具有共同的基因結構
    美國麻省總醫院和精神疾病基因組協會(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的最新研究發現,許多不同的精神疾病具有共同的基因結構。作為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研究人員發現了100多種影響多種(一種以上)精神疾病患病風險的基因變異。
  • 了解多種維生素片的作用與功效,助你增強抵抗力!
    為了能夠改善這種狀態,一些人會選擇膳食營養補充劑加強營養補充,來進行調養,就比如像多種維生素片。多種維生素片是一直都比較火熱的膳食營養補充劑,那麼多種維生素片的作用與功效是什麼呢?多種維生素片的作用與功效其實就是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彌補日常飲食中缺失的維生素。而且適量補充一些維生素還有助於提高身體抵抗力。1.
  • 研究發現波長為222nm的深紫外線輻射對人體皮膚和眼睛無害
    據報導,日本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與日本LED元件製造商優志旺(Ushio)聯合研究發現波長為222nm的深紫外線輻射對人體皮膚和眼睛無害。  200—280nm的深紫外波長具有殺菌作用,並已廣泛用於殺菌消毒。然而,UVC輻射因其穿透力而對人體皮膚有害。不過,神戶大學及優志旺研究發現研究,在消滅皮膚上細菌的能力方面,波長為222nm和254nm的深紫外光殺菌效果相當,並且222nm的UVC輻射不會導致皮膚癌。
  • 紅景天具有哪些功效 你知道嗎
    紅景天的功效與作用藥用價值為亞洲地區常用傳統藥材,具有刺激神經系統、增加工作效率、消除疲勞和預防高山症等作用。已確認的紅景天屬植物超過二百個品種,當中大約二十多種為亞洲傳統醫學的常用藥,例如小花紅景天、大花紅景天、薔薇紅景天、聖地紅景天等。
  • 【盤點】薑黃素的多種功效你知道嘛?
    有研究表明,薑黃素具有降血脂、抗腫瘤、抗炎、利膽、抗氧化等作用。本文中,小編盤點了科學家們對薑黃素同疾病關聯性的研究進展。多重靶向製劑就是可以靶向作用多種失控的致癌級聯信號,而同時也就可以有效治療癌症,而在癌症發生中往往會發現多種基因發生了突變。
  • 科學家或發現軟骨魚硬骨魚共同祖先
    科學家可能發現了軟骨魚和硬骨魚的共同祖先。   科學家已經知道,這兩種類別是在距今約4.2億年前分道揚鑣的,但兩者最後的一個共同祖先到底是誰卻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如今,從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一條小魚化石的腦中發現的秘密可能會提供一些線索。   討論中的化石材料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具有一個頭骨和鱗片的早泥盆世魚類,距今約4.15億年。
  • 醫界:中科院科學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工作新奧秘
    中科院科學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工作的新奧秘人體免疫系統工作機制複雜而精確、奧秘無窮。中國科學院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發現並證明人體免疫系統內的鈣離子能「幫助」T淋巴細胞清除病原體的新奧秘,國際學術期刊《自然》3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 科學家發現南非博士茶(Rooibos) 具有獨特的抗衰老潛能
    共同參與研究的Trevor Koekemoer博士強調,研究成果顯示路易波士具有抗衰老效果,這是其為人熟知的抗氧化作用之外一個重要發現。之前,人們將博士茶的精華提取物用於各種衛生產品,僅僅是認為其中富含的天然成分有助於抗氧化、延緩衰老,現在人們已經發現,它對於多種慢性疾病均具有療效。這種茶葉的抗衰老、護膚以及增強免疫力等效果,對化妝品行業也有相當的吸引力。
  • 荷蘭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人體新器官
    CT-PET掃描發現了一個新的器官——位於鼻咽後端的一個唾液腺。除此之外,咽喉和口腔黏膜組織中或許散布著上千個極小的唾液腺,研究的共同作者、荷蘭癌症研究所的放射腫瘤學家沃特·福格爾在一項聲明中說。這一鼻咽部位——鼻子後面——據信除了極小的瀰漫性的唾液腺外什麼都沒有,但新發現的器官平均約1.5英寸長(3.9釐米)。
  • 哪些水果具有防癌功效
    相信很多人對這種說法都很驚奇,水果的保健和抗癌功效很好,人們應該好好的享用,每天至少攝取5份蔬菜、水果,就可以降低 20%的患癌症風險。有十幾種水果可以起到有效地降低患癌症機率的作用。1、獼猴桃含有非常多的維他命,特別是維C的含量之高是橘子的4-12倍,是蘋果的30倍、葡萄的60倍。
  • 六國近200名科學家聯合發文,找到多種冠狀病毒共同弱點
    來自六個國家14家研究機構的近200名科學家分析了新冠病毒(SARS-CoV-2)、SARS病毒(SARS-CoV-1)和MERS病毒(MERS-CoV)三種致命病毒共通的細胞通路,找到了屬於多種冠狀病毒的共同弱點!對於設計通用性抗冠狀病毒藥物,有著重要的意義。
  • 科學家在澳洲發現蠕蟲狀生物化石,很可能是所有動物的共同祖先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地質研究團隊在澳洲南部的巖層中發現具有5.5億年歷史的生物化石,這種只有一半米粒大小的蠕蟲狀生物被稱為「Ikaria wariootia」,很可能是現今幾乎所有動物家譜中的共同祖先。
  • 百變大豆,營養豐富,具有獨特的功效,這些功效,你知道嗎?
    營養豐富,具有獨特的功效大豆奇特功效1,營養豐富大豆,所含營養素全面又豐富,在百種天然食品中名列榜首,富含優質蛋白,鈣、磷、胡蘿蔔素等多種微量元素及人體必需氦基酸,更有核黃素、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等多種高營養價值成分,對提高人體免疫力大有裨益。
  • 關於高智商人群的7個特徵,來看看你符合哪幾項特徵?
    普通人類的智商的數值一般在90-120之間,高於這個數值的人就屬於高智商人群,一般來說能當科學家的人都擁有較高的智商,比如愛因斯坦的智商大約在160左右,智商的數值只是用來衡量智力發展的一個標準,其實許多人雖然不屬於高智商人群,但在其它領域卻有著驚人的天賦,科學家早就根據人類天賦的特徵把智商主要歸類為七個領域
  • 我國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蝦形化石#身體嵌合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
    日前,《自然》雜誌最新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被稱為「麒麟蝦」,因為它如同中國傳統神話中的「四不像」瑞獸「麒麟」一般,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
  • 科學家發現龐大的滅絕海豚 具有鯨魚特徵的頂級掠食者
    海豚可能看起來像是海洋中俏皮、聰明的惡作劇者, 但事實證明,它們的祖先中至少有一種更偏向於有牙齒的、掠奪性的一面,與當代鯨魚有類似的特徵。這具15英尺長的骨架命名為Ankylorhiza,在南卡羅來納州發現,大約生活在2500萬年前的漸新世時期。從它的頭骨、牙齒、大小和鼻部來看,它是當時的頂級掠食者。從它的骨骼結構來看,科學家們確定它具有與現代鯨魚相似的顱後特徵,這意味著它們具有相似的水生棲息地導致了某些適應性的發展。
  • 科學家破譯最後一個染色體 人體生命被完全解密
    最後一個染色體成功破譯  人類完全解密「生命之書」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18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了人類最後一個染色體———1號染色體的基因測序,解讀人體基因密碼的「生命之書」宣告完成。  一個由150名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歷時10年,才完成了1號染色體的測序工作,歷時16年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書寫完了「生命之書」的最後一個章節。  先前,科學家不止一次宣布該計劃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而是人類基因組草圖。這一次,科學家殺青的「生命之書」更為精確,覆蓋了人類基因組的99.99%。
  • 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火星有機分子,符合外星生命特徵
    火星比其他行星更適合地外生命棲息,似乎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正在印證這個觀點。《據太陽報》3月7日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火星上存在和早期生命一致的有機分子,而且科學家們認為這種分子非常符合外星生命的特徵。不過,即便羅斯林德·富蘭克林號比正在火星上漫遊的好奇號獲取更多數據,也不能保證能發現地外生命。「正如Carl Sagan 所說,極端氣候需要顯著證據,」 Schulze-Makuch 如是說,「咱們把太空人送上火星,由他們通過顯微鏡看到活體微生物,這才是最有力地證明。」
  • 有望趕超美日引領世界中國發現首例人體太赫茲波
    近日,一份《關於鮑玉珍人體太赫茲波在臨床醫學領域的發現探索及其活體標本重要價值的研究報告》已經完成,據報告的主要研究者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物理學教授費倫透露,他與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章文春共同利用從德國Bruker公司進口的VERTEX80V型遠紅外光譜儀,對多名保健師、氣功師進行多次測試發現:北京保健師鮑玉珍人體內蘊藏著非常豐富的人體太赫茲波。
  • 科學家認為宇宙是一個具有意識的大腦
    我們知道人體是由多個系統組成,而每個系統都是由多種器官組成,每個器官又是由多個組織構成,組織由多個細胞構成,以此類推,我們知道人體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電子組成。科學家觀察到的宇宙和這一切是多麼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