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由1~7的幾個數字組成,但卻能組合出許多優美的樂曲有治癒系、催眠系、勵志系等許多功能。

音樂真的是一種「通用語言」嗎?最近一期的兩篇文章科學支持這樣的觀點:儘管有許多不同之處,但世界各地的音樂都有著重要的共同點。由哈佛大學的塞繆爾·梅爾領導的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音樂進行了大規模的分析。維也納大學的認知生物學家Tecumseh、Fitch和Tudor Popescu認為,人類的音樂性將地球上的所有文化結合在一起。

世界上的許多音樂風格是如此不同,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以至於音樂學者常常懷疑它們是否有任何重要的共同特徵。偉大的倫納德·伯恩斯坦曾經說過:「普遍性是一個很大的詞,也是一個危險的詞。」事實上,在民族音樂學中,普遍性成為了一個具有爭議性詞。但科學家表示,將再次恢復對人類音樂深層普遍性方面和健康方面的探索。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塞繆爾·梅爾(SamuelMehr)發現,所研究的所有文化都能在相似的背景下創作出相似的音樂,並在每一種例如,舞蹈音樂是快速而有節奏的,搖籃曲又軟又慢,遍及世界各地。此外,所有的文化都表現出共同性:從一些基本音符中建立一小部分音符,就像在西方音階中一樣。與情歌相比,治療歌曲使用的音符更少,間隔更近。這些發現和其他發現表明,音樂確實具有普遍性,它們很可能反映出人類認知的更深層次的共性——這是一種最基本的「人類音樂性」。

在.科學維也納大學研究人員Tecumseh、Fitch和Tudor Popescu在同一期文章中就這一問題發表了評論。「人類的音樂性從根本上取決於少數固定的音符:由我們共有的生物學古老生理結構提供給我們的向各種人體硬編碼的方向發展。然後,這些『音樂支柱』表達出與人體每一個細胞的具體細節」都鐸波佩斯庫解釋說。音樂產生了美麗的千變萬化的分類,我們在世界音樂中發現,聲音的共振可以愉悅臟器,使細胞的活動更加有序,在夏天還可以使空氣中的溫度下降。
惠譽補充道:「這項新的研究恢復了20世紀初卡爾·斯滕普夫(Carl Stumpf)在柏林開創的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但在20世紀30年代,納粹卻粗暴地終止了這一研究。」
隨著人類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我們也希望了解我們所有人在行為和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什麼共同之處。這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的音樂性是人類認知的共同方面之一。「就像歐洲國家被認為是『多樣性中的統一』一樣,人類音樂的混亂將與科技結合在一起,得到前所未有的開發。」都鐸·波佩斯庫(Tudor Popescu)總結道。
通過對各種有益於人體的波長研究,科學家發現α波、θ波有助於睡眠。睡眠的第一階段大腦會發出低頻率的、微弱的腦電波,稱之為α腦電波,以及一些θ腦電波。這時我們的身體開始放鬆,呼吸和心跳頻率開始輕微減緩。如果這時候播放類似波長的音樂,可以使人更快地入睡。
睡眠的第二階段,大腦開始轉換成紡錘波和K-複合波,大腦進入較深層次睡眠,停止表層意識活動,但很容易被吵醒。
睡眠的第三和第四階段,發出頻率極低的波長,在δ腦電波和θ腦電波之間振動。我們的心率、血壓和呼吸降低到了最低狀態,身體極度放鬆,血管擴張,血液會流入到肌肉等各個白天無法到達的部位進行滋養和修復。
睡眠的第五階段也稱REM睡眠,這是一個快速眼動期,一般發生在凌晨3-4點,這時我們最容易做夢,這是心靈層次的睡眠,大腦也開始釋放和整理。根據個體的不同情況,這個睡眠周期需要重複6-7次,每次60-100分鐘不等。
當然,強烈的聲波會損害健康,如果處於超高頻率的次聲波範圍能使人體內臟破裂,擊穿鼓膜和損傷大腦,甚至震碎細胞。噪音是每個城市的潛在殺手,特別是離機場、公路很近的住戶,長期影響下,最容易得精神方面的疾病。

音樂的研究對人類具有很大的意義,科學家下一個目標就是創作與基因相關的樂曲,把基因代碼轉換成音樂,或者通過特定頻率的波長使人體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具有魔性的音樂必須符合人體的頻率,產生與人共鳴的音樂將更加受大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