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象公會
現代漢語中,「白皮書」是一種奇特的詞彙——雖然不知道具體含義,但每次讀到都難以自拔的嚇了一跳——像突然聽到新聞聯播中極為嚴肅、鄭重的外交通牒。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司發布《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瞬間成為新聞焦點,連帶著讓白皮書也紅了起來。
政府的「白皮書」一向形象權威,更多涉及對外援助、一國兩制等重大問題。在外交史上,各國通過發表各自的白皮書大打出口也屢見不鮮,比如朝鮮與韓國。
這次,「白皮書」卻被用來針對一家企業,荒謬感不言而喻。為什麼白皮書是極為鄭重的政府文件?它的歷史或許能提供解答。
【帶封皮的文件】
和很多政治規範一樣,現代意義上的白皮書起源於英國。
不過,近代以前的英國並沒有白皮書,只有藍皮書。確切的說,是一種帶封皮的文件,裝飾精美,顏色恰巧為藍色。
15世紀開始,英國議會發布年鑑和重要統計資料,用貴重的藍色絲絨作封皮,被稱為藍皮書。
15世紀英國的藍皮書
近代,英帝國事務增多,定期發行藍皮書外,重要事項發行單行本的需要強烈起來。相比於之前規模龐大、資料繁多的藍皮書,單行本只關注某一方面內容,更加簡短。
這給了吝嗇的英國人節儉的理由——誰捨得用費時費力費錢的藍色絲絨封皮裝幀一個單行本呢?
於是,雖同為政府報告,這類文件裝幀檔次驟降——封面和內頁一樣,均使用白色紙張,無特別裝飾。「白皮書」(White Papers)稱呼就這樣流傳下來。
後來,英國議會也對白皮書的定義和用途做出解釋:白皮書是由政府製作就某一議題的未來政策列出詳細信息的文件。
真正將白皮書發揚光大,成為重要外交手段的人,是邱吉爾。
1922年,時任英國殖民事務大臣的邱吉爾主持修訂了一份重要的文件,以「白皮書」形式發布。它闡述了英國對1917年貝爾福宣言的態度——第一次以白皮書形式,實質上的表現了國家對待某重要事務的意見、態度。
貝爾福肖像與《貝爾福宣言》。《貝爾福宣言》宣布了英國支持錫安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民族之家」,條件是不傷害當地已有民族的權利
這份不到兩千詞的重要文件中,英國政府明確原則上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但也提供了現實建議——將巴勒斯坦變為純猶太國家並不現實,應作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共處的統一國家。
邱吉爾主持的白皮書已經具備了現代版本的各項特點:相對簡短、直奔主題;關注一項特定政策議題;通過資料,支持某一主張、闡述立場;說明解決問題的方案及其理由。
雖然,英國後來幾乎違背了該文件的所有承諾——這個開端非常能說明白皮書的性質,就像現今一樣,它義正言辭,卻並不具備法律約束力。
白皮書很快被國際接受。根本上,它滿足了現代政治的需求:提供指導性文本,作政府之間必要的信息溝通。
大英國協國家一般都沿用了白皮習慣。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分別使用過黃皮、綠皮、紅皮作封面,但二十世紀英美的強勢地位,讓白皮習慣牢牢佔據了國際主流。
實際功能上,中國最貼近白皮書的應該是紅頭文件。1949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白皮書形式,直到1991年的《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回應外交質疑。
《中國的人權狀況》是《中國政府白皮書》的內容,於1991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
這也是為什麼白皮書在中國顯得尤為鄭重的原因,一開始,它就以強硬外交回應的形象被中國人認知。
為什麼中國長時間沒有白皮書?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書來了,很好,很好」】
非常簡單——中國人民的感情被白皮書傷害過,是最恨白皮書的國家之一。
1949年8月,美國《中美關係白皮書》(The China White Paper),讓毛澤東非常生氣,激發出罕見的創作熱情,憤而寫下《無可奈何的供狀》《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別了,司徒雷登》《為什麼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唯心歷史觀的破產》6 篇文章。
主席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表現了難以自抑的受傷感:
「司徒雷登走了, 白皮書來了,很好,很好。這兩件事都是值得慶祝的。」
中國人民歷來在這樣的事情上反應靈敏。《人民日報》兩個月間發布了64篇文章,紛紛鞭撻「白皮書」:
於是,「白皮書」一詞就進入了心照不宣的黑名單,寧可用紅頭文件、官方聲明,也要繞開這一國際通行的文件稱呼。
改革開放之後,情況發生變化。雖然,也是出於對美帝傷害中國感情的回應。傷害的點今天仍舊非常熟悉:人權。
1990年底,美國「甘迺迪人權中心」致信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 若中國人權狀況不改善,世界各國科學界人士將斷絕與中國往來。國新辦於是組織人手作出回應。出於國際宣傳考慮,最終的文本形式命名為「白皮書」。
最終,鄧小平拍板:「這是一篇大文章,一篇好文章!」
這開啟了中國現代白皮書的先例。90年代,中國政府級別的白皮書主要針對外交問題,作出解釋、回應。包括《西藏的主權歸屬和人權狀況》白皮書、《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狀況》白皮書、《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等。
人權話題也同樣是國際白皮書的富礦。朝鮮和韓國是另一對圍繞此產出白皮書的冤家,已持續多年。
21世紀後,中國白皮書也開始有了主動宣傳的類型,但回應外交質疑仍佔主流。
【白皮書的泛濫】
當中國開始適應了半個世紀以前的外交規則時,白皮書的性質卻開始起變化。簡而言之,白皮書數量增多,不那麼值錢了。
中國中央級別的白皮書就顯示出了劇增趨勢——從最恨白皮書的國家,變為最愛白皮書的國家之一。
截至2013年10月,中國政府在20餘年間共發布88冊白皮書,接近加拿大70餘年的總和(92冊,1939--2013),遠超同期歐盟委員會(39冊,1993--2014)。
中國政府的白皮書不僅以中文呈現,還翻譯成多種語言發行
尤其近年,2011年中國政府發了九冊,2012年也有六冊之多。
白皮書一詞也更加頻繁的被人們使用。以谷歌搜索「White papers」,2002年就可搜得大約280萬條結果,2012年居然有3950萬條,現在更是逾1億1100萬條。
這和白皮書發布部門增多有關。現在,白皮書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專利,許多部門、地方政府都可以發布。以澳大利亞為例,北領地政府會發布《北領地白皮書》,國防部則自行發布《國防白皮書》。民主國家的議會在提交議案之前,也會以白皮書形式發布相關信息,供人們參考。
至此,白皮書界已魚龍混雜,分辨其中的權威性尤為重要,稍不注意,就容易鬧出笑話。
2009年,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在南美洲國家聯盟峰會上,突然拿出一份美國的秘密計劃,大加抨擊。
2009年,在南美洲國家聯盟峰會上的查維茲
據他稱,這是由神秘途徑拿到的美國秘密白皮書。
似乎他說的沒錯,這本白皮書符合了大部分經典特徵。其中,美國希望將整個南美洲變成自己殖民地,更對委內瑞拉豐富的石油資源垂涎三尺。
人們驚愕異常,又不禁懷疑——如此匪夷所思、龐大嚴密的計劃,怎麼就洩露到了查維茲先生手裡呢?
原來,它實際上是美國國防大學網站上一個公開的未分類文檔,題目為《空中行動指揮白皮書》(《White Paper. Air Mobile Command》),作者不詳,自然遠遠沒有查維茲宣稱的權威性。鬧出了外交笑話。
儘管中國近年白皮書發布數量相對較多,但仍然只有涉及大方針政策的議題才會進入白皮書,如2012年的六冊分別為《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中國的能源政策》《中國的司法改革》《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醫療衛生事業》。
也因此,發表政府白皮書是相當正式的行為。在中國,政府白皮書統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還沒有形成國外一樣各級議會、政府都有發布慣例的局面。
可見,白皮書的使用,還是謹慎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