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無法統一描述宏觀系統—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圖片來源:網絡

本報訊 近日,瑞士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思維實驗指出,當多個能動者利用量子力學預測彼此的觀察結果時,他們得到的結果總是不一致。該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對於量子理論的解讀無法外推至對複雜宏觀(大到肉眼可見)系統進行統一的描述。

量子力學可以成功地描述微觀世界,其中的粒子可以同時處於不同狀態的「疊加態」。然而,若要達到普適性,該理論原則上應該能夠模擬包括本身使用量子理論的能動者在內的複雜系統。事實上,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每次測量一種疊加態時,都會得到一個不同的值。目前有許多人嘗試從量子力學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Renato Renner和Daniela Frauchiger表示,有些情況涉及多個觀察者,這時許多量子力學的解讀總是無法給出對現實的一致描述。他們的思維實驗涉及4個不同的能動者,每個能動者都測量一個不同的量。研究人員在刊登於《自然—通訊》的論文中提到,如果所有的能動者都使用量子理論對他們觀察到的東西進行建模並預測彼此的觀察結果(如果我們假設每個觀察者看到一個單一的測量結果),那麼每個觀察者的結果將與另一個人預期的結果相反。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表明,要擴展量子理論以囊括宏觀系統甚至比以前認為的更為複雜,該理論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魯亦)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38/s41467-018-05739-8

《中國科學報》 (2018-10-15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電子云19世紀末,經典力學和經典電動力學在描述微觀系統時的不足越來越明顯
  • 統一與自洽,無勞無功?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未來在哪?
    提問: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否需要統一呢?回答: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兩者皆是描述自然的。我們希望有一種對於自然的描述,它是能夠自圓其說的。這就是統一的含義:一個能自洽的理論。從實際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統一或許是沒必要的。量子場論只在彎曲的空間背景才能被較好的運用。
  • 為什麼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無法統一?愛因斯坦自己也無法做到
    我們再也不能將現實描述為由具有明確定義的屬性(如位置和動量)的單個粒子構成。相反,我們進入了量子的領域:在那裡,基本的非決定論統治著我們,我們需要一個關於自然如何運作的全新的描述。但即使是量子力學本身也有失敗之處。他們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夢想——對現實的完整、確定性的描述。這是為什麼。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文小剛的答案是:「我們生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面。量子信息是真實的,而所看到的各種物質、人,都是量子信息的虛擬反映。」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 量子力學科普:電子自旋,一種在宏觀世界無法理解的特殊運動
    量子力學科普:電子自旋,一種在宏觀世界無法理解的特殊運動自旋,量子力學對自旋的定義是:由粒子內稟角動量引起的內稟運動,好吧,我相信大多數人看了這個定義之後還是無法理解自旋是什麼,由粒子內稟角動量引起的內稟運動,這個解釋實在是太抽象,角動量是什麼?
  • 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可統一了?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網-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月25日電 (記者徐玢)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的前沿科學論壇上,提出引力量子場論。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此前量子場論的建立,使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成功統一。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許多物理學分支的基礎,包括電磁學、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以及宇宙學的部分內容。量子力學也是化學鍵理論、結構生物學以及電子學等學科的基礎。量子力學主要是用來描述微觀下的行為,所描述的粒子現象無法精確地以經典力學詮釋。
  • 愛因斯坦尚未統一電磁力,量子力學就橫空出世了
    量子力學誕生愛因斯坦最初的統一之夢尚且只局限在統一引力與電磁力,然而這兩種力尚未完成統一,物理史上一場更加翻天覆地的新理論誕生了,它就是量子力學。無論是相對論還是電磁理論,都無法解釋原子裡面各種微觀粒子的運動。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量子力學誕生了。
  • 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
  • 【科技日報】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中國科學院
    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描述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基本作用力?1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的前沿科學論壇上,提出引力量子場論。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
  • 經典力學與量子力學有什麼不同,主要區別在哪裡?
    最大的不同就是:經典力學中對於事物的描述可以是確定的,而量子力學永遠無法準確地描述事物的狀態,也就是不確定的!以確定,一個不確定,有本質的區別! 經典力學我們都再熟悉不過了,初中高中我們學了很多物理知識,基本上都是牛頓的經典力學,我們可以準確測量一個物體的位置速度等參數
  • 當代理論物理學最艱巨的任務——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完全統一
    當人們探究宏觀世界的奧秘時,只要使用廣義相對論就足夠了;而當人們探究微觀世界的奧秘時,只需要量子力學就可以了。這兩個理論在各自的領域就如同兩把萬能鑰匙,無論多麼複雜的鎖都能打開。但是,只要一涉及宇宙大爆炸奇點問題和黑洞問題的時候,不論是廣義相對論還是量子力學,仿佛都失靈了。
  • 確定性的喪失: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丨上帝確實是在擲骰子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微觀世界沒有什麼是真實的,在我們觀察它之前我們什麼都不能說,甚至我們都不能知道它是否真的存在於某個地方。宏觀世界的物理規律在微觀世界不再成立,取而代之的是事件發生的概率,例如放射性物質的衰變輻射。
  • 在JT引力中成功實現: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
    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想出一個方程式來統一宇宙微觀和宏觀的定律:即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現在我們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新研究證明了這種統一在JT引力中能成功實現。在一維域的簡化玩具模型中,揭示了全息原理,即信息是如何存儲在另一個維度的邊界上。宇宙是如何開始的?研究最小事物的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研究的宏觀宇宙有什麼關係?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在關於熱力學現象的描述中,體系各組成質點的位置和速度已失去直接經驗的意義。熱力學的對象是由大量粒子組成的宏觀物體。熱力學狀態用壓強、體積等宏觀變量定義,則顯得自然,變量間的關係也變得簡單。熱力學狀態的這種描述,原則上只對所謂的平衡態有效。熱力學關心的是建立宏觀可觀察量間的必要關係而不問任何詳細解釋,是一種唯象的理論。
  • 量子力學新思考(2)
    量子力學新思考(2)司今(jiewaimuyu@126.com)宏觀物理學缺少了對偶極場整體的研究 ,如果將偶極場(如地球,太陽等的偶極磁場)納入宏觀物理研究,那麼宏觀與微觀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但自旋並不是量子力學所描述的1/2、1/3等自旋形式 ,真正的自旋就是2π形式,量子力學所描述的自旋只不過是符合量子力學法則的一種說法罷了; 自然界不可能存在所謂的1/2、1/3等自旋形式。
  • 在JT引力中成功實現: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想出一個方程式來統一宇宙微觀和宏觀的定律:即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現在我們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新研究證明了這種統一在JT引力中能成功實現。在一維域的簡化玩具模型中,揭示了全息原理,即信息是如何存儲在另一個維度的邊界上。宇宙是如何開始的?
  • 量子鼓:量子力學從微觀到宏觀
    薛丁格的貓應該是這一量子現象最優雅的解釋之一了。在這個理想實驗中,一隻貓被放進一個掛著毒藥的盒子裡,當檢測到盒子裡放射性原子的衰變時,毒藥就會被釋放出來。放射性原子的衰變是一種量子力學過程,這導致了衰變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在這個系統中,原子將同時處於衰變以及未衰變狀態。因此,本質上這隻貓是既生又死的;可以說,這個系統處於疊加狀態。
  •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水火不容之際,弦理論誕生了
    水火不容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大自然的四種基本力中,相對論統一了引力,量子力學統一了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但物理學家試圖將引力也納入量子力學時,卻得到無窮大的災難性結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什麼會如此的水火不相容呢?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是光滑與彎曲的幾何結構,除了在超微尺度下,時空結構都很平坦,所以廣義相對論也能用的很好。然而,當來到超微觀尺度下時,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和廣義相對論引力的幾何模型變得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