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NASA
字幕製作:哇喳@NASA愛好者
美國東部時間1月22日星期三下午1點(北京時間1月23日凌晨2點),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主辦了現場直播節目,用來紀念NASA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留下的深遠「遺產」,在貢獻了16年驚為天人的無數發現後,斯皮策任務就要在1月30日宣告結束了。
負責斯皮策觀測計劃的研究人員包括NASA天體物理學主任保羅 赫茲(Paul Hertz),以及來自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的斯皮策項目科學家邁克 沃納(Mike Werner)、天體物理學家法麗莎 莫拉萊斯(Farisa Morales)、現任的任務主管約瑟夫 亨特(Joseph Hunt)和前任任務主管蘇珊 多德(Suzanne Dodd)。
繼哈勃空間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臺(Compton Gamma Ray Observatory,CGRO)和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Chandra X-ray Observatory)之後,斯皮策作為NASA的四大空間望遠鏡之一,於2003年8月25日發射升空,以紅外光的方式研究著充滿無限未知的宇宙,它拍攝了數張驚為天人的圖像,揭示了紅外宇宙的美麗景象。
圖片來源:NASA
紅外光通常與熱量有關,斯皮策尤其擅長透過迷霧般的星際塵埃,窺探許多其他望遠鏡難以看清的星雲景象。這種特殊的技能讓科學家能夠研究布滿星塵的宇宙,研究恆星和行星不斷誕生的星際搖籃。斯皮策還提供了恆星如何死亡、宇宙如何形成以及超大質量黑洞如何不斷吞噬的前沿線索。
斯皮策對系外行星大氣層(exoplanet atmospheres,即圍繞太陽以外恆星運轉的行星大氣)進行了首批研究。在TRAPPIST-1(一顆表面溫度極低的紅矮星)的周圍,斯皮策確認了2顆、發現了7顆地球大小系外行星中的5個,這是有史以來在單個恆星周圍發現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數量最多的一次。
在設計之初,斯皮策計劃運行時間為兩年半;而實際的情況是,在仍能正常冷卻自己的情況下斯皮策完成了五年半的太空觀測,而後在部分儀器於較高溫度運行的情況下,它又持續工作了十年半的時間。
藝術描繪:觀測紅外光下銀河系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
圖片來源:NASA / JPL-Caltech
1月30日星期四,工程師將執行斯皮策太空飛行器的「退役儀式」,結束這一偉大而令人驚嘆的任務。
斯皮策空間望遠鏡任務由噴氣推進實驗室為NASA位於華盛頓的科學任務理事會(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負責管理;相關的科學操作則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的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ltech)的斯皮策科學中心(Spitzer Science Center)進行;空間操作由總部設在科羅拉多州利特爾頓的洛克希德 馬丁太空公司(Lockheed Martin Space)負責。收集的數據存儲於加州理工紅外光影像處理及分析中心(Infrared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enter,IPAC)的紅外科學檔案(Infrared Science Archive,IRSA)中,噴氣推進實驗室由加州理工為NASA管理。
參考來源:
[1]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pays-tribute-says-goodbye-to-one-of-agency-s-great-observatories
[2]https://www.space.com/nasa-celebrates-spitzer-telescope-lega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