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缺乏控制會增加幻覺模式感知

2020-12-02 生物谷

專題:Science報導

據10月3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說,當個人對一種處境缺乏控制能力的時候,他們更容易看到某些實際並不存在的模式,希望籍此恢復其對這種處境的控制能力。但是,自我肯定的訓練可以減少某個人的這種被稱為錯覺模式感知的欺騙性現象。這些發現證實了長期存在的信念,即對某種模式的感知是一種由缺乏控制能力的無助感所引起的一種代償性的機制。他們還對如何克服這種錯覺模式感知提供了見解。

Jennifer Whitson 和Adam Galinsky在人類受試者中開展了6個試驗。在這些試驗中,他們誘發出一種缺乏控制能力的情況並用多種不同的刺激來測度錯覺模式感知以得出這些結論。他們發現,在不同的試驗中,缺乏控制能力的試驗參與者會感受到更多的錯覺模式,如,在喧鬧聲中看到畫面,在股票市場資訊中形成錯覺性模式,感受到陰謀論以及出現迷信信念等。研究人員提示,感知模式,即使是錯覺性的,也足以使缺乏控制的無助感得到安慰,並甚至會不時地令人適應它,但人們可以通過自我肯定的訓練來減少這種錯覺性感知模式。(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Science,Vol. 322. no. 5898, pp. 115 - 117,Jennifer A. Whitson,Adam D. Galinsky

Lacking Control Increases 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

Jennifer A. Whitson1* and Adam D. Galinsky2

We present six experiments that tested whether lacking control increases 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 which we define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coherent and meaningful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a set of random or unrelated stimuli. Participants who lacked control were more likely to perceive a variety of illusory patterns, including seeing images in noise, forming illusory correlations in stock market information, perceiving conspiracies, and developing superstitions. Additionally, we demonstrated that increased pattern perception has a motivational basis by measuring the need for structure directly and showing that the causal link between lack of control and 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 is reduced by affirming the self. Although these many disparate forms of pattern perception are typically discussed as separate phenomena, the curr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common motive underlying them.

相關焦點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是錯誤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錯誤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錯覺;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甚至是虛幻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虛幻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幻覺。這種對自我概念的心理認知,稱為心理自我概念,有時又稱為自我意識。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的自我意識,與我們的身體自我面對的現實不匹配。
  • 人造蜘蛛網登上《Science》頭條!集感知...
    因此,聰明的蜘蛛會織出最小的網,降低汙染,一旦感知到接觸引起的蛛網振動後,蜘蛛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從嘴裡吐出額外的線纏住虛弱的獵物,雙管齊下,確保一擊必殺。 而靜電學就是解決上述難題的方法之一,即使用介電彈性體和軟電極可以實現捕獲、檢測和清洗,同時它們還可以通過電路進行快速、準確的控制。因此,採用靜電可允許一個簡單的結構執行互補功能,以產生協同作用(圖1 F-H)。
  • 2020年6月19日Science期刊精華
    然而,人們對梅斯納小體以及支配它的Aβ機械感覺神經元在觸覺相關行為、感覺運動能力和觸覺感知方面的要求卻知之甚少。缺乏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或其受體TrkB的小鼠具有一系列發育障礙,包括缺乏梅斯納小體。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推斷,將TrkB操縱限制在感覺神經元與選擇性遺傳標記方法相結合,將允許他們研究梅斯納小體的發育組裝及其在軀體感覺中的功能。
  • Science:讓胰腺癌缺乏半胱氨酸可殺死癌細胞
    這種化合物讓腫瘤缺乏半胱氨酸,而半胱氨酸對胰腺癌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4月3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ysteine depletion induces pancreatic tumor ferroptosis in mice」。
  • Science:突破!科學家鑑別出細胞生長過程中感知營養可用性的關鍵...
    但當該通路失去控制時,就會引發多種類型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理解控制該通路的多種傳感器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治療多種疾病的新型療法,而下調該通路的水平也能夠促進小鼠和其它有機體變得更加長壽。
  • 為什麼我們會看見鬼魂?揭秘「悲傷幻覺」(圖)
    失去至親至愛的人,人們往往會因悲傷而產生幻覺,但是,他們很少會與其他人討論此事,因為他們擔心聽者會以為他們因為悲傷過度而精神失常了。當今社會通常將幻覺與毒品或者精神疾病聯繫在一起,但是,我們知道,身體健康、頭腦清醒的人也常常因壓力過大而出現幻覺。  人們往往因悲傷而產生幻覺,即使故人再現眼前這樣的幻覺也並不罕見。
  • 我出現幻覺了,幻覺有「六種類型」的體現,轉介到精神科治療
    經過來訪者的數據分析,在臨床心理諮詢案例中,有些來訪者會表現出幻覺現象。幻覺是無對象的知覺,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並且對此堅信不疑。比如說來訪者在上海,他的一個好朋友在北京,來訪者說現在我那個朋友在北京正在跟我說話呢,我的耳朵可以聽到千裡之外的聲音。這就是一種幻覺了。
  • 幻覺圖片——珍藏
    當我們提到光學幻覺時,通常會想到一種稱為認知幻覺的致幻形式。這些幻象與海市蜃樓不同,大部分是我們的大腦無意識的行為。這種「無意識的幹擾」,將導致我們的大腦使用預測功能去填補某些空白,大腦根據其處理視覺數據的方式而重新構建圖像,我們就這麼被自己給「欺騙」了。以下是相關的幻覺實驗,以及背後的科學解釋。1.
  • 生活大爆炸:缺乏睡眠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傷害
    如果經常睡眠不足的話,不僅會對你的肌膚造成影響,還會給大家的健康帶來危害。缺乏睡眠對人們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缺乏睡眠導致的後果包括記憶衰退、體重浮動、心臟病、免疫力低下、高血壓等情況。業內專家分析表示,如果經常缺乏睡眠,那麼後果可能會比較嚴重。
  • 大腦可塑性比想像的強:用光刺激神經元,讓小鼠大腦產生了幻覺
    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健康的大腦是如何避免產生幻覺的,但是「作為一名精神病學家,幻覺會讓我聯想到精神疾病中很多非本人意願的怪異行為,」德瑟羅斯提到了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疾病,他希望從幻覺入手,對這些疾病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最近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中,德瑟羅斯訓練了小鼠的視覺與感知過程,同時記錄了此時大腦活動相關的神經元。
  • 2016年12月16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因致病性細菌的存在而觸發的這種防禦反應的一部分包括對糖轉運體的轉錄調節和轉錄後調節。所造成的對來自這種胞外空間中的單糖的攝取會使得這些入侵的細菌有些更難存活下來。2.Science:解析出核糖體-Ski解旋酶複合物的三維結構doi:10.1126/science.aaf7520細胞監控它的mRNA的健康,摧毀那些存在缺陷的或遭受損傷的mRNA。外切體(exosome)複合體實施的破壞會阻止它們被用來合成擾亂的和潛在危險的蛋白。
  • 意識不是幻覺
    如法蘭克西所寫,「取用意識使感知得到的信息能被心靈的其它部分取用,這個『心靈的其它部分』也就是『你』——由這些心理系統組成的個體。」在你對「紅色看起來是什麼樣的」有所體驗之前,你首先得看到紅色。法蘭克西認為,取用意識是真實存在的,它不是幻覺,儘管他也表明,從科學角度出發對它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或許在取用意識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我們的視覺系統,視覺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使我們得以窺見世界的外表。
  • 英語演講| TED:幻覺背後的心智
    我們很熟悉自己想像的模式,也就是內心世界,它伴隨我們一生。But there are also hallucinations as well, and hallucination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然而想像之外還有幻覺,幻覺跟想像截然不同。
  • 2019年5月10日Science期刊精華
    來自Lmbr1l−/−小鼠的原代CD8+ T細胞顯示出β-連環蛋白和成熟形式的Wnt受體FZD6和輔助受體LRP6在表達水平上的增加。這些效應是由於LMBR1L-GP78-UBAC2複合物不能提供信號來讓內質網中的β-連環蛋白、FZD6和LRP6發生降解。類似地,在Gp78−/−原代CD8+ T細胞中檢測到β-連環蛋白和成熟FZD6和LRP6的表達增加。
  • 幻覺是怎麼產生的?形成機制仍然是個謎
    一部電影讓你感受幻覺是什麼  幻覺是對客觀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事物的感知。提到幻覺,相關題材中最經典的莫過於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主演的電影《禁閉島》,男主丹尼爾是個聯邦偵探,前往孤島調查一個殺人機構。隨著調查的展開、劇情的深入,觀眾才意識到,所有的劇情都是男主的幻覺。而陪他演戲則是他的主治醫生的治療方法。
  • 幻覺是怎麼產生的?沒人能說清
    這個與常識有出入的發現提示人們對幻覺還知之甚少,其形成的機制仍然是個謎。  一部電影讓你感受幻覺是什麼  幻覺是對客觀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事物的感知。提到幻覺,相關題材中最經典的莫過於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主演的電影《禁閉島》,男主丹尼爾是個聯邦偵探,前往孤島調查一個殺人機構。
  • 科普| 產生幻覺?靈魂出竅?臨死前的最後一刻,大腦究竟在想些啥?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人在瀕死的時候真的會產生幻覺嗎?真實的瀕死體驗是怎樣的?科學家對於瀕死體驗的猜想是什麼?然而,思維仍然會在尚未停止活動的神經元支持下繼續運作,根據個人的經歷、記憶和文化背景,繼續在大腦中講故事。在這種「斷電」情況下,大腦的經歷就成了瀕死體驗中奇怪而特殊的故事內容。並且,對於經歷過的人來說,瀕死體驗和大腦在正常清醒時產生的任何感知一樣真實。
  • 2018年9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利用可編程的時序邏輯電路實現細胞檢查點控制doi:10.1126/science.aap8987; doi:10.1126/science.aav2497現代計算是基於時序邏輯(sequential logic, 也譯作順序邏輯)的,在這種時序邏輯中,一種電路的狀態取決於當前的輸入和輸入歷史(存儲器)。
  • Science 中文摘要 29 July 2016
    McCutcheon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6298/488在過去的140年,地衣被認為是單菌種(通常是一種子囊菌< ascomycete >)和光合植物的一種共生聯合體。其他真菌偶爾會作為寄生物存在,但是地衣的單菌種模式很少受到懷疑。
  • 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區分幻覺與現實
    在300多年以前,哲學家René Descartes問了一個讓人不安的問題:如果說我們的感知不能總信,那我們是如何區分幻覺與現實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可以區分,因為我們的大腦會一直質疑我們過去的期望與信念來讓我們知道現實,幻覺只會在檢查現實的機制出現問題才會產生,這項研究同時也為治療精神分裂症和一些其他的精神失調症提供了更好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