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遇到危險用螫針保護自己,這一招被昆蟲界的小夥伴發現後,有不少小昆蟲們都準備施展模仿手藝嚇唬天敵。
這真是前有狐假虎威,後有裝蜂自衛。
如果辦一場蜜蜂模擬賽,估計下面這位一定可以位列前三甲。

它就是食蚜蠅。無論從外衣顏色和身材都像極了小蜜蜂?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雖然它叫「蠅」,但絕不與蒼蠅、蚊子之類「同流合汙」。
食蚜蠅的得名來源於其幼蟲,雖然幼蟲的模樣醜到原地爆炸:蛆形,有一些透明的質感,可以看到內部臟器,乍看好似一坨鳥糞。但「醜蟲不可貌相」,它可是技能滿滿:一般一隻幼蟲一天可取食百餘只蚜蟲,是人類防治蚜蟲的好幫手。
不僅幼蟲捕食害蟲,食蚜蠅成蟲喜歡食花蜜,所以和小蜜蜂一樣穿梭於花叢間,順便也幫花兒們授了粉。


更神奇的是,當食蚜蠅遇到危險時還會模仿蜂類針刺的動作不斷扭動腹部,雖然它們的腹部並沒有長蜇針。
雖然都是人類的好夥伴,但我們也不希望張冠李戴了蜜蜂和食蚜蠅。這裡有三招識別它倆的不同:
第一招:看觸角

蜜蜂是膝狀觸角,通俗地說像人類坐下時彎曲的膝蓋;食蚜蠅則是標準的蠅類觸角:具芒狀觸角。
第二招:看四翅

蜜蜂有兩對膜質翅,飛啊飛;食蚜蠅只有一對膜質翅,後翅已經變成兩個火柴棒頭一樣的平衡棒。
第三招:看六足

蜜蜂的足粗壯而多毛,後足是攜粉足,便於將花粉啥的帶回家;食蚜蠅的足比較纖細,後足非攜粉足,不會攜帶花粉團,只管自己吃飽飽。

下次,在看見穿梭花叢間的黃黑相間的小昆蟲時,試試這三招,分辨一下誰是釀蜜的小蜜蜂,誰是盜版的食蚜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