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人類的進化史,就是一部和食物打交道的歷史,雖然有些偏頗,但是從古至今,人類和大自然鬥爭,想要溫飽,果腹,滿足馬斯洛金字塔最下層的需求,人類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發展生產,衍生文明,積累物質和精神財富。據說,最早人類出現距今已經幾百萬年了,這就告訴我們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下文會為大家細細道來!
從神農嘗百草開始,我們的祖先就極儘可能,試圖找尋可供人類飲食和治病的食物,不論是植物、動物、還是礦石,人類探索的歷史沒有停歇過,到了李時珍時期,已經積累了相當寶貴的經驗,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本草綱目》中提到的野生動物。
「諸鳥有毒」,「凡鳥自死目不閉,自死足不伸,白鳥玄首,玄鳥白首,三足、四距、六指、四翼,異形異色,皆不可食,食之殺人」;
這裡不單單提到鳥不可食,還特別細化到如果是死亡的鳥有異狀,不可食用,還有身首顏色不同,或者身體有畸形的鳥類不可食用。其實很好理解,這些都是鳥類有疾病的表徵。
孔雀,「肉性味鹹、涼,有小毒,人食其肉者,食後服藥必無效」;
這裡提到如果吃了孔雀肉,會消減藥效。
烏鴉,「肉澀臭不可食,食其肉及卵,令人昏忘」;啄木鳥,「因食百蟲,肉有毒,不可食」;
人類真的是什麼都吃,烏鴉本來就是一種吃腐食的鳥類,身上一定滋生著各種BING DU,啄木鳥因為吃各種蟲子,也不可食用。
鴛鴦,「肉性味鹹,平,有小毒,食後頭痛、頭暈,可成為終身疾病」;
這裡寫過多吃鴛鴦肉會造成終身疾病。
蝸牛,「性味鹹、寒,有小毒,肉不可食,食之捲縮抽筋」;
這裡寫吃蝸牛肉會造成身體捲縮抽筋。
蚯蚓,「性味鹹、寒,有小毒,食之發熱起風疹」;
田螺,「性味鹹、寒,有毒,不可食」;
這田螺不也是今日餐桌上的美食一道嗎?
水獺,「肉性味甘、寒,雖無毒,但食之引起血熱,消男子陽氣」;
鱗鯉(穿山甲),「性味鹹、寒,有毒,其肉甘、澀,味酸,食後慢性腹瀉,繼而驚風狂熱」;
看來吃這些動物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蛇肉味性甘、澀,有毒;蛇頭毒人至死,不宜鮮品煮食,藥用也要經過去毒」;
能鱉(又名三足鱉),「肉性味大寒,有毒,食之殺」。
這裡面提到的很多動物,都是國家保護動物。筆者想說的是,不僅僅是因為《本草綱目》寫到這些野生動物食用起來存在危險,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人類的脾胃經過了成千上萬年的進化,已經適應了經過挑選後比較平和的食物,我們的脾胃已經受不了太多小眾食物的刺激。
所以,不要認為吃野生動物是一種時髦,更不要覺得吃到了別人吃不到的東西就是一種能耐,你眼中的野味甚至不如平時的一顆大白菜,還自認為吃的高貴典雅。
中醫講究相生相剋,吃東西是有講究的,比如說吃螃蟹寒涼,就佐以黃酒暖胃,這些經驗都流傳到了民間,我們要相信老祖宗的話,古人誠不欺吾。
讓我們回歸到不攀比,追求精神享受,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去吧,讓我們放慢腳步,去觀察一下世界,去反觀內心。很多時候我們身體的疾病,其實是我們的心已經生病的徵兆,讓精神內守,安然恬淡地生活,這樣才能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