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汙染事件的頻繁出現,國家對水環境治理的重視程度再次提升,並加大投資力度,據統計,我國環境汙染治理投資保持著近20%的年均增長速度。但隨著投資增大,我國的水環境整體治理效果仍不明顯,據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全國黑臭水體共有2082處,完成治理的佔比僅為35%,且此處的「完成治理」一部分僅是階段性的完成初步處理,即單純的將水體從黑臭狀態解救出來,水環境治理市場仍然任重道遠。
水環境綜合治理釋放4.6萬億市場
在生態文明、「兩山論」以及《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等來自政府方的壓力下,水環境治理市場正在加速釋放,據E20研究院預測,水環境綜合治理市場總量將達到4.6萬億,2017至2018兩年,將出現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市場高峰,兩年的市場總容量將超過2萬億。
水環境綜合治理市場空間預測圖
數據來源:E20研究院《水環境綜合治理行業分析報告》
市場釋放,清淤為先
底泥汙染是黑臭水體致黑的一大關鍵,也是黑臭水體治理的先行。黑臭底泥是外源汙染的累積性後果,內源不控,則黑臭不除,而對於內源汙染的治理,清淤為先。傳統清淤工程一般包括疏浚和幹化兩部分。
清淤疏浚
疏浚一般有兩種方式:幹湖疏浚和帶水疏浚。幹湖疏浚是將水抽乾,然後使用排乾疏浚設備,如推土機和刮泥機等。帶水疏浚要根據汙染物的特性採取措施,儘量減少開挖時汙染物在水中擴散所形成的二次汙染。
目前,在清淤市場中,一種新型清淤方式悄然而生:生態清淤。生態清淤是指在無需抽乾河流(即帶水作業)情況下,將汙泥柔和地抽吸至岸上指定地點,整個清淤過程快速、徹底、衛生、乾淨。通過柔和的抽吸清理方式,底部淤泥不會產生湍流,因此不會汙染河流水體。
為達成上述效果,清淤設備至關重要,尤其是疏浚頭部設備,密閉和抽吸。目前一些企業採用無擾動型挖泥船,以及專用環保絞刀頭。與常規的敞開式絞刀相比,專用環保絞刀有效防止了因絞刀擾動使底泥顆粒向罩外水體擴散,避免施工過程中因挖掘造成二次汙染,又杜絕了逃淤現象,底泥清除率可達到96%以上。
目前,市場上的很多企業都已將這種專用環保絞刀頭配備到了自己的挖泥船上,並在原有技術上加以改良,例如:安徽佳明、山東雷克、鼎科機械等。
淤泥幹化
幹化處理的方法有:預壓法(真空、堆載)、板框壓濾、離心脫水、土工管袋法和主動開溝排水幹化等方法。其中,先採用絮凝劑和固化劑調理,再進行板框壓濾是目前黑臭水體疏浚底泥快速幹化的方法。此方法前期需添加化學藥劑,增添了項目的成本;後期的板框壓濾出料時間長,並且佔地面積大。但市場上已有少數企業針對此問題進行了技術研發和創新,例如:恆通環境,安徽佳明。這些企業自主研發的設備均已獲得國家專利,且設備有著佔地面積小,成本低,尾端可在利用等優勢。
對企業而言,既是機遇亦是挑戰
面對4.6萬億市場誘惑,以及國家的逐年重視,傳統水務集團、央企建設集團、園林生態上市公司、跨行業地產集團(例如萬科、萬達)以及金融公司(中信、中投)紛紛布局水環境綜合治理領域,此外,在第二交易界面上,一批優秀的企業也在砥礪前行,例如具有核心技術的安徽佳明、環能科技、愛爾斯、上海太和、綠景行、佳業佳境、恆通環境、中科水治理以及新之地、新九方等。水環境綜合治理行業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對企業而言,既是機遇亦是挑戰。
關於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更多分析,見E20研究院《水環境綜合治理行業分析報告》。
編輯:徐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