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水蛭,俗名螞蟥,生長在水田、河湧、溝渠等溼暗的地方,一旦吸附在人畜表皮就吸血,甩都甩不掉,令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記者近日在廣寧縣洲仔鎮洲仔社區的一個養殖場裡看到,村民卻把它養了起來,因為這些吸血螞蟥具有醫藥價值,能夠幫扶村民們脫貧致富。原來,這是中山市駐洲仔社區聯合扶貧工作隊幫扶當地貧困戶的一個扶貧項目,從今年初引進這一項目以來,進展順利,預計到今年年底,當地的貧困戶就能分紅,見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據中山市人大辦駐洲仔社區聯合扶貧工作隊的第一書記杜求卿介紹說,村民們養殖的這種水蛭為菲牛蛭,也叫金邊螞蟥,螞蟥兩邊都是金色的,這種金邊螞蟥的水蛭素含量最高,所以藥用價值也最高,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有療效。
2019年1月,洲仔社區在中山市聯合扶貧工作隊的牽線搭橋下,與一家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籤訂了包括養殖、孵化、銷售和研發在內的五年戰略合作協議。今年6月,首批養殖的40池水蛭正式進場,每池佔地2平方米,每條種苗僅重3克左右,每天用新鮮豬血餵養。養殖兩個多月後,最大的已長至近20克。
據廣寧縣洲仔鎮洲仔社區貧困戶文哥講,這些螞蟥一天餵一次,一池要餵十一二斤左右的新鮮豬血。到今年12月,按成品回收價每斤80元計算,這批菲牛蛭將可獲得5萬元~6萬元的純利潤。
據介紹,洲仔社區為省定貧困村,共有24個自然村約5000人,貧困戶75戶210人。2016年,中山市人大辦、市總工會和市人民醫院,組成聯合扶貧工作隊,到肇慶市廣寧縣洲仔鎮洲仔社區,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他們從「螞蟥」的身上看到了商機,通過不懈努力,終於把「吸血蟲」變成了「吸金器」。洲仔社區菲牛蛭養殖和孵化項目,採取「公司+社區+貧困戶+合作社」模式,以社區貧困戶作為成員,由合作方以保底價回收合作養殖產品。
除了養殖基地的基礎建設外,項目採取養殖和孵化的模式,每年約投入10萬元購買種苗進行養殖和孵化,聘請2~4名貧困戶工作,預計每年收益約15萬元,每年約10萬元用於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的分紅。
今後,廣寧將繼續努力,把菲牛蛭養殖和孵化這個項目打造成為省定貧困村「一村一品」項目,並將養殖基地建設成為「種植、養殖和遊學一體化」的示範基地,創造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於敢勇 通訊員凌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