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大規模展出20餘種危險有毒的水生物

2020-11-22 央視網

中國首次大規模展出20餘種危險有毒的水生物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9日 09:03 來源:新聞晨報

  新聞晨報訊 渾身長滿毒刺的長棘海星、體形似「箱子」且有劇毒的箱?、背鰭棘刺有毒的五角虎……明天,20多種可能致命的海洋水生物將在上海海洋水族館亮相,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展出這些危險有毒的水生物。為了防止意外發生,海洋水族館已經把這些水生物的急救方法備案給東方醫院。

  目前,每年約有4萬-5萬人不幸被海洋動物傷害,還有2萬多人因吃有毒的魚、貝類而中毒。此次展出的有毒水生物包括長棘海星、箱?、五角虎、龍鰻等20多種。為防止意外發生,海洋館為所有工作人員配備了專業的安全工具,並且規定,接觸這些水生物時必須同時有2人在場。此外,水族館還把此次展出的所有水生物的急救方法備案給東方醫院以備不時之需。

  展示現場還將有一個迷你「急救門診」,生動地告訴遊客,如果被毒生物攻擊該如何急救。(鬱文豔)

責編:石光輝

相關焦點

  • 秘魯文物首次大規模在湘展出
    湖南日報9月22日訊(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李葉)「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即將於9月26日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展,這是秘魯文物首次大規模在湘展出。今天,省博物館開箱布展並對媒體開放。    秘魯古代文明是安第斯文明體系裡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次展覽將通過157件(套)文物精品,展現秘魯古代文明的神奇爛漫與璀璨輝煌。
  • 北京最古老植物溫室重新開放 首次在國內展出4種猴麵包樹
    公眾只需購買一張進植物所北京植物園的門票,就可享受「一價全包」欣賞熱帶亞熱帶植物美景,包括首次展出的4種猴麵包樹,還有王蓮等等。京城最老溫室舊貌換新顏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執行主任王英偉介紹,植物園於1956年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由中科院與北京市合作選址建設。它隔著一條香山路與北邊的北京市植物園相望。事實上,兩園同根同源,但分屬不同的管理體系,目標導向和建設成果也不盡相同。
  • 京城最古老植物溫室重張迎客,國內首次展出4種猴麵包樹
    公眾只需購買一張進植物所北京植物園的門票,就可享受「一價全包」欣賞熱帶亞熱帶植物美景,包括首次展出的4種猴麵包樹,還有王蓮等等。京城最老溫室舊貌換新顏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執行主任王英偉介紹,植物園於1956年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由中科院與北京市合作選址建設。它隔著一條香山路與北邊的北京市植物園相望。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更難以估量。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漢啟動12月30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計劃在3年內,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生物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
  • 危險了?中國青藏高原「毒水」流入下遊,有毒物質被釋放
    也正是如此,印度當地專家就向中國抱怨,對於印度專家的抱怨,不少中國網友表示:那切斷可好?印度科學家解釋說,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印度,其次是不丹、尼泊爾、中國以及巴基斯坦等國,後果可能不堪設想。也就是說,如今喜馬拉山脈的冰川融化形成的水,正在向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下遊流逝,在這些水裡混雜著地球累計數10億年來累計的汙染物。
  • 【生物】我很美可是我很危險——有毒的海洋生物
    來源:網絡海洋生物美麗多姿,色彩鮮豔,然而在美麗的外表之下,卻潛伏著諸多危險,所以小夥伴們在去潛水之前還是了解一下,這些美麗卻不好惹的
  • 俄羅斯海洋生物大規模死亡,自然資源部長歸咎於有毒藻類
    在勘察加半島的海灘上,死亡動物已經被海水衝上了海灘 俄羅斯將俄羅斯東北部偏遠火山地區的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歸咎於有毒藻類 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本月早些時候,在勘察加半島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生物死亡」。 據稱,動物屍體被衝上了海灘,海水的顏色發生了變化,並開始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據該環保組織稱,衝浪者也有喉嚨痛、眼睛痛以及嘔吐的報告。
  • 生物多樣性保護河南在行動 全省已知高等植物4000餘種
    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省環保廳與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會在鄭州聯合舉辦主題宣傳活動,來自全省環保部門及自然保護區負責人、環保志願者等社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熱議生物多樣性保護。
  • 歐洲海岸大規模鯨魚擱淺,人類真的在「引爆」生物大滅絕?
    根據《每日郵報》科學報告指出,在過去的幾周時間之中,整個歐洲海洋總計發現了29處稀有鯨魚擱淺現象,而之所有稱之為大規模,主要是這種擱淺事件的鯨魚太罕見了。關於喙鯨的分類一直也是暫時性與未定,常有新種發表或舊種的改正,現生種共計有6屬20餘種。
  • 歐洲海岸大規模鯨魚擱淺!人類真的在「引爆」生物大滅絕?
    作者:文/虞子期 在地球上,生物的種群非常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受到的威脅很小,而在人類一系列的活動之下,不少的科學家都在警告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已經出現,並且正在加速之中,我們將可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生物消失或滅絕。
  • 科學網—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該項目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水生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原生生物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更難以估量。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時間僅20萬年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攜手對火山灰進行精確測年後發現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時間僅20萬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  進入顯生宙以來,地球一共發生過5次全球性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其中,發生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末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其持續時間、過程和具體發生機制一直存在爭論。  科技日報記者6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
  • 水生所聯合發布「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該計劃由水生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愛因斯坦110份手稿首次展出
    中新網3月7日電綜合報導,當地時間3月6日,為慶祝即將到來的愛因斯坦140周年誕辰,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公開展出了愛因斯坦的110份手稿,其中大部分手稿是首次對外展出。當地時間2019年3月6日,為了慶祝愛因斯坦140歲生日到來,希伯來大學公開展出他的110份手稿,其中大部分從未展出過。報導稱,這些展出的手稿中包括愛因斯坦的親筆信、論文、未經發表的科學文章等。這些手稿現已成為希伯來大學吉瓦特拉姆(Givat Ram)校區的愛因斯坦檔案館的藏品。
  • 莫奈名作《日出·印象》首次來華展出
    9月20日,觀眾欣賞莫奈名作《日出·印象》。近日,展覽「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在上海開幕,這是莫奈名作《日出·印象》首次來華展出。據悉,此次展覽以《日出·印象》為主題,共展出47件作品,除《日出·印象》之外,還有《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帆船,夜晚印象》、《特魯維爾海濱》、《海灘上的卡米耶》等莫奈經典力作。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9月20日,《日出·印象》作品前人頭攢動。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9月20日,觀眾在《日出·印象》海報前留影。
  • 「水氫車」背後:中國尚無大規模電解水制氫項目真正投產
    2018年9月,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續超前曾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表示,「十四五」期間將聚焦車用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制氫、儲氫、加氫等核心技術的研發。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這也是氫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夜遊者》首次在亞洲展出
    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首次在亞洲展出。 張亨偉 攝「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展覽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張亨偉 攝中新網上海9月27日電 (張亨偉王笈)由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展覽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展覽集中展示了80件美國藝術大師的經典繪畫和紙本作品,其中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鎮館之寶」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是首次在亞洲展出。
  •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恐龍」來了……霸王龍的頭骨首次在國內展出
    據介紹,此次展出的仿真模型和化石分為古生物進化、恐龍時代、古哺乳動物和各時代珍貴化石標本欣賞四大部分。其中,有距今10億年前的原始藻類石,4億年的多種三葉蟲化石,有首次在國內亮相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鳥———德國始祖鳥化石模型,有長10米高4米的巨型恐龍———馬門溪龍的骨架,有首次在國內展覽的霸王龍的「頭骨」,另外還有遠古的大唇犀、三趾馬、兩棲動物和植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