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氫車」背後:中國尚無大規模電解水制氫項目真正投產

2021-01-09 新京報

5月23日,《南陽日報》一篇宣傳水氫發動機的稿件引發熱議。報導中稱,已正式下線的水氫發動機由青年汽車集團於2017年8月發布。這款 「全球首輛水氫燃料汽車」號稱可以通過一種特殊的催化劑將水轉換成為氫氣,在不加油、不充電、只加水的情況下,實現水氫燃料汽車續航裡程超過500公裡、轎車超1000公裡。

報導刊發後,諸多專家和業內人士提出質疑,認為「水變氫」違背能量守恆定律,更有人直指「水氫車」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騙局。

不過,暫且擱置「水氫車」技術的爭議,氫能源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燃燒熱值高、來源廣、零汙染、零碳排等諸多優點,被廣泛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近年來,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汽車逐步成為我國能源發展的新熱點。

新京報記者梳理了近年來我國氫能源發展的歷程和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到,氫能源距離大規模落地和市場化運作仍需時日。

青年公司研發的「水氫車」 新京報記者 雷燕超攝

各級各地出臺氫能發展規劃

氫能源首次進入國家級發展計劃是13年前。

2006年,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氫作為可從多種途徑獲取的理想能源載體,將為能源的清潔利用帶來新的變革,同時,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被列為先進能源技術之一。

從此以後,一系列政策、規劃相繼出臺。

2014年, 「氫能與燃料電池」 作為能源科技創新戰略方向之一被列入國務院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

2016年,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和全國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2016)》中提出,到2020年,加氫站數量達到100座,燃料電池車輛達到1萬輛,行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到2030年,三個數字分別達到1000座、200萬輛和10000億元的目標。同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也將系統推進燃料電池研發與產業化等內容納入其中。

2018年9月,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續超前曾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表示,「十四五」期間將聚焦車用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制氫、儲氫、加氫等核心技術的研發。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這也是氫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省級層面,目前,上海市、北京市、四川省、廣東省等10餘省、直轄市提出了各自的氫能和氫燃料汽車發展規劃(見文末)。

此外,包括國家能源集團、東方電氣、三峽集團等十餘家央企在內的50多家企業、科研機構、投資機構在2018年初成立了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以推動氫能和燃料電池。

制氫過程「不夠綠」

氫能是公認的清潔能源,然而,制氫的過程卻顯得有些不夠清潔。

氫能產業鏈包括制氫、氫氣儲運和氫能應用幾個環節,其中制氫環節的清潔程度最受質疑。

目前,中國主流的制氫方法包括化石能源制氫(石油裂解、水煤氣法等)、化工原料制氫(甲醇裂解、乙醇裂解、液氨裂解等)、氯鹼工業副產氫、電解水制氫和生物質制氫等。

其中,化石能源制氫是目前的主流。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張福東曾表示,中國約95%-96%的氫製取來自化石燃料。但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曾撰文稱,化石燃料制氫面臨碳排放量高、氣體雜質含量高等問題。

《財經》援引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主任熊華文及助理研究員符冠雲的測算稱,生產1噸氫氣平均需要消耗煤炭約6-8噸,排放15-20噸左右的二氧化碳,此外還會產生大量高鹽廢水及工業廢渣。

相較而言,電解水制氫純度高且對環境友好,但是制氫成本高。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目前生產1立方米氫氣需要消耗大約5-5.5千瓦時電能,若採用低谷電制氫(電價取0.25元/千瓦時),加上電費以外的固定成本(約0.5元/立方米),則制氫綜合成本至少在1.7元/立方米。

因此,電解水制氫遲遲不能普及。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員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作為世界第一產氫大國,中國氫氣產能超過2000萬噸/年,其中,電解水製得氫氣僅佔不到1%。

要想降低制氫過程中的汙染,上述研究人員表示,集中制氫有助於汙染的集中處理,可以一定程度緩解對環境的汙染。

該研究人員預計,到2050年,隨著用氫需求的增長、可再生能源用電成本的下降以及電網對清潔電力消納能力的提升,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的環保優勢將更加凸顯,經濟上的劣勢也將逐漸減弱。

氫能產業落地難

回到氫能汽車產業,據世界氫能協會預計,到2050年,氫能汽車將佔到全球汽車總量的20%到25%。屆時,全球20%的二氧化碳減排要靠氫能來完成;氫能將創造3000萬就業崗位;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具體到我國,5月24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王菊在2019浦江創新論壇成果發布會上表示,截至目前,中國市場有41家整車廠商參與了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的生產製造,市場上已有56款燃料電池汽車車型,25家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商,20多個省市發布相關政策和規則,25座在運營的加氫站以及45座在建加氫站,僅2018年氫燃料電池產業相關投資及規劃資金已超過850億元。

然而,北京中電豐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德軍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就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而言,目前尚沒有一個項目真正投產。「可再生能源電制氫、儲能、再發電、利用是零汙染的最理想的氫能源利用方式,但是這個循環還不好實現。」

原因之一是前文提到的成本問題。一家燃料電池汽車企業高管楊遠林(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汽車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對氫氣品質要求較高,一般需要通過電解水製成。而在電解水制氫成本高企的情況下,企業或難收回成本。

因此,囿於高成本,現階段更多企業還是選擇使用鹼性電解水制氫,即在水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以提高導電性。「電解過程中原則上不消耗鹼性物質,也是清潔的。」王德軍補充道。

另外,電解水制氫對地點的要求也較高。楊遠林說,與鋰電池汽車是能源圍繞車不同,氫燃料電池汽車是以車圍繞能源的形式進行,「氫能的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需要在資源豐富的地方進行。」

此外,政策、標準的缺失和不完善也是阻礙之一。「氫能是超前的,配套規範是滯後的。」楊遠林表示,儘管多個省市都提出了氫能發展規劃,但是並非所有地方都隨即明確了相應的歸口管理單位、審批流程、補貼標準等配套細節。

王德軍表示,氫能發展最大的障礙不是技術和市場,而是各方的配合。作為一種能源,氫能牽涉到多個行業和多個利益相關方,需要進行更好的溝通和協調。

附表:省級氫能和氫燃料電池規劃

2017年9月,上海市,《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

2017年9月,四川省,《四川省「十三五」汽車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2017年12月,北京市,《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的指導意見》

2018年7月,吉林省,《關於加快推動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8年8月,廣東省繼6月發布《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後出臺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

2018年9-10月,山東省,《關於印發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8年)的通知》、《山東省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

2018年10月,天津市,《天津市新能源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2018年11月,河南省,《河南省新能源及網聯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2019年1月,浙江省,《浙江省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

2019年3月,海南省,《海南省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

2019年4月,山西省,《山西省新能源汽車產業2019年行動計劃》

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編輯 王婧禕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水氫車"背後:制氫過程"不夠綠" 氫能產業落地難
    公開資料顯示,豐田Mirai的工作原理是讓空氣和車載高壓儲氫罐中的氫氣同時輸送到燃料堆中,二者在燃料電池堆中反應,產生電和水,其中產生的電提供給電機驅動車輛行駛,反應產生的水則排出車外。這一原理與青年汽車的水氫燃料車有相似之處,但龐青年昨日接受採訪時並未指出其制氫原理,因此加入到燃料車裡的水到底是如何變成氫氣的是關鍵所在。
  • 水氫汽車加水就能跑,背後的真正原理是?
    那麼關於水氫汽車背後真正的原理是什麼?一、什麼是燃料電池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給人的第一種感覺很像是使用新型的燃料替代汽油/柴油注入內燃機從而進行做功運動,其實則不然,我們所謂的燃料電池汽車其實本質就是一臺電動汽車,不過這種汽車不同於普通的電動汽車需要背負沉重的電池組來提供電能,而是像普通的汽車一樣加注燃料,通過燃料電池產生電能,然後再來驅動電動機,進而驅動車輛行駛。
  • 車加水就能跑?青年汽車龐青年:一升水跑一公裡
    公開資料顯示,豐田Mirai的工作原理是讓空氣和車載高壓儲氫罐中的氫氣同時輸送到燃料堆中,二者在燃料電池堆中反應,產生電和水,其中產生的電提供給電機驅動車輛行駛,反應產生的水則排出車外。這一原理與青年汽車的水氫燃料車有相似之處,但龐青年昨日接受採訪時並未指出其制氫原理,因此加入到燃料車裡的水到底是如何變成氫氣的是關鍵所在。
  • 創多項國際、國內第一 寶豐能源開建電解水制氫綜合應用項目
    來源:紅刊財經4月17日,高端煤基新材料領軍企業寶豐能源(600989)開工建設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範項目。該項目是大型國產制氫設備的首次大規模實證應用。同時,也是我國煤制烯烴行業首個引入「綠氫」的項目,將實現制氫與現代煤化工有效整合,綜合實現降本增效和節能減排。
  • 衣寶廉: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
    新華網北京7月24日電 24日,氫能發展戰略研討會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下稱「中國石化」)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衣寶廉在視頻連線中做了以「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為主題的報告。
  • 寶豐能源:公司開工建設的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項目是目前規模較...
    公司回答表示,公司開工建設的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項目是目前規模較大的一體化可再生能源制氫儲能項目。項目主要包括新建20,000標方/小時電解水制氫裝置及配套公輔設施和200MWp複合型光伏電站、寧東能源中心示範站(含2000公斤/日加氫、10000標立/日加氣、10000噸/年加油、8個充電樁)1座,1000公斤/日加氫站1座(銀川),並將企業現有的兩座油氣共建站改造成油、氣、氫共建示範站。項目一期計劃於2020年底建成投產;寧東能源中心示範站加氫站計劃於2021年4月建成投運。
  • 中國氫能聯盟:2030年左右,電解水制氫將成有效供氫主體
    該白皮書介紹稱,目前,電解水制氫技術主要有鹼性水電解槽(AE)、質子交換膜水電解槽(PEM)和固體氧化物水電解槽(SOE)。其中,鹼性電解槽技術最為成熟,生產成本較低,國內單臺最大產氣量為1000立方米/小時;質子交換膜水電解槽流程簡單,能效較高,國內單臺最大產氣量為50立方米/小時,但因使用貴金屬電催化劑等材料,成本偏高;固體氧化物水電解槽採用水蒸氣電解,高溫環境下工作,能效最高,但尚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
  • 電解水制氫產業聚向濟南
    (劉彪攝)  氫氣,承載了人們眾多的美好想像空間:它燃燒產生水,沒有任何汙染;電解水可以產生氫氣和氧氣,如果這種設備安裝在車上,就可以提供動力……在眾多專家眼裡,氫氣被譽為人類能源終極解決方案。  這個產業領域發展的關鍵點,是初中化學實驗室裡的電解水如何高效實現大規模生產?美好的期待如何變成現實?
  • 讓能源更清潔更綠色: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儲能項目開建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近日,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範項目在寧夏開工建設。該項目是目前國際頂級制氫儲能項目,預計建成後合計年產氫氣1.6億標方,每年可減少煤炭資源消耗25.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4.5萬噸。 氫能源是目前已知最綠色清潔的能源,通過太陽能電解水所生產的氫氣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氫氣」。當前,在行業整體發展的壓力下,「綠氫」項目的啟動對推廣發展清潔能源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 觀察|衣寶廉: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7月24日,氫能發展戰略研討會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下稱「中國石化」)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衣寶廉在視頻連線中做了以「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為主題的報告。
  • 電解水制氫能否成為能源網際網路殺手級應用?
    (本文來源:玖牛投資)近日,加拿大氫能企業Hydrogenics宣布將為德國一加氫站提供大規模電解水制氫設備。Hydrogenics的客戶正在德國伍珀塔爾建造一座兆瓦級的加氫站,當地的一家垃圾處理廠為這套電解水制氫設備提供電力,實現廢棄物向清潔能源的轉換。這套制氫系統將在2019年交付,預計日產氫能力超過400千克。
  • 衣寶廉院士丨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氫能網訊:前言:北極星氫能網獲悉,衣寶廉院士在題為《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的演講中提到: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可以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並分析了目前3種電解水制氫技術的特點、難點及未來發展方向。
  • 全球最大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項目開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4月17日,高端煤基新材料領軍企業寶豐能源(600989)開工建設全球最大規模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 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範項目。寶豐能源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項目計劃總投資14億元,氫氣產量將達到2萬標方/小時,同時配套建設光伏電站及下遊加氫站,預計2020年底投產。該項目將採用單臺產能1000標方/小時的國產最先進高效鹼性電解槽,為降低電解水制氫成本,促進位氫行業技術突破奠定基礎。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新聞—科學網
    如何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電解水制氫生產中實現「大規模」「低能耗」「高穩定性」三者的統一?被列為2020年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之一。 最大優勢是產生「綠氫」 氫不但可以直接作為能源使用,在石化工業中也有著重要的用途,被譽為未來世界能源架構的核心。
  • 科學網—讓電解水制氫變得更容易
    電解水制氫實現富餘電力轉化 氫能和電能都是重要的二次能源,也是未來主要的綠色清潔能源。氫氣無汙染、零排放,在未來人類生活生產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氫能具有遠距離輸送、大規模存儲和氫—電互換的特性,目前主要的生產方式包括化石燃料制氫、電解水制氫、工業副產氫等。
  • (PPT)衣寶廉院士: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衣寶廉在會上(視頻連線)做了主題演講,內容如下:各位院士和專家上午好,我的報告題目是「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人類能源是一個逐漸的減碳過程,從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氣到氫,這是逐漸來減碳的。
  • 華能將在川建設西部首個規模化水電解制氫示範項目 緩解水電棄水難題
    中國華能集團總經理鄧建玲在會上透露,以成都等地申報國家氫能示範城市為契機,中國華能正積極創新發展水電制氫和儲能,打造綠氫產業園,建設西部地區首個規模化水電解制氫示範項目,把地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四川在線記者了解到,華能擬在成都選址建設水電制氫示範項目。項目建設規模6000Nm3/h,分兩期建設。
  • 澳發明高效電解水制氫技術
    新華網雪梨3月20日電(萬思琦)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日前發布報告稱,該大學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電極,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電解水,有望用於大規模生產清潔燃料——氫氣。    該技術採用了一種價格低廉、有特殊塗層的泡沫狀多孔材料,能使電解水產生的氧氣氣泡快速逸散,從而促進更有效地製取和收集氫氣。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 電解水制氫+管道運輸是氫能發展方向
    由於認識、安全、審批等多方面因素,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加氫站布局和建設仍處於緩慢起步階段。截至2019年11月,我國已投產的加氫站為41座,從地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湖北、河北等地,並未實現全國範圍的覆蓋。未來加氫站的建設數量及地域分布還有待完善。
  • 談「氫」不色變│電解水制氫產業成熟、安全可靠
    編前:  最近,由於河北張家口「11·28」爆燃事故最初指向制氫安全,氫能產業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安全性成為了海內外關注的焦點。  11月30日公布的事故原因初步調查結果顯示,發生爆燃事故是由於中國化工集團河北盛華化工有限公司氯乙烯氣櫃發生洩露所致,與制氫無關。  但相關人士指出,此次誤報事件帶來的爭議並未完全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