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數據分析方法應用KANO模型?

2020-12-0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從數據分析的角度,重新解讀如何應用kano模型。

一、 kano模型簡介

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度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度之間的非線性關係。KANO模型將需求分為五種類型,下圖展示了不同類型的需求對用戶滿意度的影響。

圖中的橫坐標代表一個需求的實現程度高低,越往右越高。縱坐標代表用戶的滿意度,越往上越高。

這裡的滿意度從低到高就是從不滿意一直到滿意,在中間是沒有不滿意和沒有滿意的中間狀態,也就是用戶覺得理所當然的狀態。

圖上標出了五種不同類型的需求實現帶來的用戶滿意度變化,分別是必備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無差異需求和反向需求

這五類需求,簡單地說就是:必備型需求關心能不能用,期望型需求關心好不好用,魅力型需求關心是否驚豔,無差別需求用戶根本不關心,反向需求關心的是這功能什麼時候撤掉

二、 如何確定一個需求屬於哪種類型?

KANO模型的應用目前最常見的是問卷調查法。

通過問卷分別詢問用戶,如果提供某功能時用戶的感受,以及不提供某功能時用戶的感受。用戶答案和功能的分類對應如下表。

根據最終用戶的反饋比例,選出分數最高的一類,確定其需求類型。這裡面的計算方法比較複雜,不是本文的重點,有興趣的同學自己百度。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需求分析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問卷類型的數據容易出現倖存者偏差」的情況,即反饋的用戶本身就有較強的反饋意願,無法體現全體用戶的真實情況。

不光如此,用戶在回答問卷的過程中,得到的結果也並非可靠

說個案例:在過去,電視臺統計收視率是通過日記調查法。所謂日記調查法,簡單地說就是在被抽中的樣本中留一本日記,可以是一張紙,卡片或者小冊子。請樣本家庭中的每一戶成員及時填寫一周自己收看電視的情況,內容包括觀眾姓名,收看的頻道,收看的時間等等。然後每周反饋給調查人員。

隨著科技的發展,機頂盒大規模地應用,調查人員可以直接通過機頂盒的數據獲取用戶收看電視的情況。調查人員發現,那些黃金時段的節目、知名度較高的節目,日記法的數據相比更精準的機頂盒的數據要高得多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人們在回憶自己看過的電視節目時,往往會放大那些名氣更大的節目的收看時間。因此問卷法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準確的,而真實的用戶行為數據卻不會說謊

所以用數據來反應用戶的行為將會更為準確,我們完全可以嘗試通過用戶行為數據進行kano模型的分析。

三、 利用數據應用KANO模型

由於大部分產品提升用戶產品的滿意度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用戶的粘性,表現在數據上就是產品的留存率提高。如果一個功能用戶感到更加滿意,那麼這款功能的留存率必然會上升,或者當天的人均點次數上升。總之,用戶會更有意願使用該產品

那麼根據頁面的數據信息,我們可以大概推測出該功能目前所處的滿意度水平,從而確定後續調整的優先順序。這種方式相比問卷法最大的優勢是信息的來源真實地反映了用戶的實際反映,而不是被用戶的情感因素加工過的二手信息。

不過通過數據的方式進行KANO模型的思考也有不足之處,即數據只能分析當前存在的功能用戶是不是愛用,而不能發現用戶目前並不存在的需求

如果該產品連基本的必備型需求都沒有滿足,那麼在產品頁面上沒有用戶的需求點,數據也就無法找出用戶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需求。當然,我們可以通過其他功能的使用數據去發現用戶的需求,不過這種情況下需要用產品思維去揣摩用戶心理,有一定猜測的成分,數據不是決定因素。

另外數據也很難預測出魅力型需求

還是以iPhone為例,如果當時的諾基亞有用戶的數據分析,那麼數據必然可以得出用戶有更大屏幕,更便捷交互的需求。但是這種方向如果沒有配合上產品經理的創意,最終誕生的可能也只是更大屏的帶觸控筆的塞班機而已,這依然在用戶的預期範圍之內,最多只能算期望型需求

要想成為魅力型需求,需要數據提供方向 + 產品提供創意。在用戶意想不到的方向解決用戶需求才能成為魅力型需求。

這樣的表述有些理論,我們看幾個例子。我們首先看一下現狀分析的情況。

例子一:某產品或功能的留存率非常低(多少算低,每個產品有不一樣的標準),那麼這個功能很可能處在下圖中的藍色框線位置。

此時用戶的狀態是不滿意,結合kano模型進行分析,必備型需求只要基本滿足即可以大幅提升滿意度,那麼很有可能是該產品的必備型需求的方向是錯誤的,用戶根本沒有這樣的需求。

在找到用戶的必備型需求之前,不管是調整當前頁面的排版,還是增加相同類型的信息等都無法從本質上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因此這時頁面改版最優先的方向是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只有找到了用戶的真實需求,那麼改動帶來的效益就是指數型增長的。

面對這樣的產品狀況,數據分析是很難幫助產品經理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的方向的。因為前面提到過數據分析的優勢在於找到當前頁面上用戶感興趣的功能,當前頁面如果沒有滿足用戶的需求,數據也無法告訴我們用戶到底要什麼。這時候就需要復盤產品經理當時上線該產品時的用戶需求分析,找到問題所在。

再比如:

例子2:某產品或功能的留存率較好,那麼這個功能很可能處在下圖的藍色框線位置。

在這個位置上,用戶的必備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再增加必備型需求的意義不大,我們需要找到期望型需求。

我前面提到過,期望型需求是必備型需求的升級版,那麼找到用戶最感興趣的必備型需求,然後給出優化的方向就是該必備型需求的升級方向。

這個區域可以說是數據分析的舒適區,這類產品的數據不僅可以反映出大部分的問題,並且還能給出進一步的方向。

當留存率繼續向上升時,產品已經相當成熟,用戶達到了「滿意」的狀態,接下去可以開始嘗試一些魅力型需求,這類需求無法從數據中得出,只能通過產品經理的創意進行試驗,上線後再進行數據驗證。

可以看出,KANO方法告訴我們數據分析在產品分析中的適用範圍,在產品未找到用戶的必備需求之前,數據分析是不太容易幫助產品提升滿意度的。只有在產品找到用戶明確的需求後,數據才能協助產品對產品進行優化。而在產品已經非常成熟時,數據也是很難找到突破口的。

數據最佳的發揮空間是把產品從四五十分提高到八九十分。太高或太低分數的產品,更多地需要創造性的產品思維。

 

本文由 @Jaso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 ,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KANO模型:產品人必懂的需求分析法
    哪種呈現方法是更靠譜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非常實用的需求分級方法——KANO模型。一、什麼是KANO模型?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排序的有用工具通過分析用戶對產品功能的滿意程度,對產品功能進行分級,從而確定產品實現過程中的優先級。
  • 數據分析方法:RFM模型
    編輯導語:RFM是很傳統的數據分析模型,幾乎所有文章都會提到它,然而市面上流傳的各種亂用、錯用也非常多;本文作者對RMF做出了詳細的分析,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上一篇講了【用戶畫像高大上,但90%的人都做失敗了】以後,很多同學表示想看RFM,今天它來了。
  • 工具篇:3C模型、Kano模型、冰山模型、行為分析模型
    提問問題:通過提問直擊真實需求的核心(這裡也有個方法-剝洋蔥法): 你的目標是什麼?完成該目標的挑戰在哪裡? 具體想了解哪方面呢?/為什麼想了解呢? 你認為怎麼才能改變這種情況?/你認為我怎麼做才能更好?
  • 如何用線性回歸模型做數據分析?
    編輯導語:在日常工作中,很多時候都會用到數據分析的方法,線性回歸模型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實際上它的十分重要;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如何用線性回歸模型做數據分析的方法,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 如何建立零售行業的數據分析模型?
    傳統的數據應用模式中,業務部門需要將數據需求提交給IT處理,但IT的人力不能保證對分析需求的及時響應,對一些報表的調整也十分困難。3、缺少多維度的數據分析平臺以顧客分析為例,零售主管不能掌握顧客消費軌跡,無法對顧客的消費進行引導經營。同時,也無法掌握顧客群體屬性,導致缺少提升服務水平的重要參考項。
  • 神策數據:《十大數據分析模型詳解》白皮書上線!
    今日,神策數據推出數據分析模型系列白皮書之《十大數據分析模型詳解》,基於多維事件模型,總結歸納十大數據分析模型,內附多種分析模型的實際應用場景案例!本白皮書由神策數據諮詢中心負責人徐美玲、宗海英、翟國帥等神策數據團隊成員共同完成。以下內容節選自該白皮書2017年,神策數據曾推出——八大數據分析模型,詳細解釋了各種分析模型的定義、適用範圍、分析思路、使用方法等等,一經推出,好評如潮。
  • 數據分析模型:歸因分析
    本篇講述歸因分析在實際業務中的應用及實現方法,主要講解「渠道歸因」和「運營位歸因」的「單值傳遞歸因」、「多值記錄集合歸因」、「時序還原歸因」以及「路徑還原歸因」幾個方法。
  • 9種常用數據分析方法
    回歸回歸是一種運用廣泛的統計分析方法,可以通過規定因變量和自變量來確定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建立回歸模型,並根據實測數據來求解模型的各參數,然後評價回歸模型是否能夠很好的擬合實測數據,如果能夠很好的擬合,則可以根據自變量作進一步預測。3.
  • 數據分析必會的六大實用模型
    對於剛剛接觸數據分析的人來說,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和疑問:數據分析究竟難不難?難的話難在哪?為什麼有時候作分析不知道從何下手,只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其實就連我這種已經在數據分析行業浸淫十幾年的老油條,有時候做起分析來也會手忙腳亂,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抓住數據分析的本質,我們是為了用大量數據去分析、解釋和預測基於數據的事實,你首先要明白自己做數據分析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描述事件分析?還是為了預測?又或者是做規範性分析?
  • 數據分析經典模型——樸素貝葉斯
    編輯導語:做過數據分析的人,想必對貝葉斯模型都不會陌生。貝葉斯預測模型是運用貝葉斯統計進行的一種預測,不同於一般的統計方法,其不僅利用模型信息和數據信息,而且充分利用先驗信息。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將貝葉斯預測模型與普通回歸預測模型的預測結果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貝葉斯預測模型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 如何創建用戶模型: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
    (雖然有幾條我也不是太會用),不過對於大多數產品這個方法還是有點高深莫測。我剛接觸這個玩意的時候看了一下午還是不太明白這玩意怎麼用。所以只能基於這個高深玩意,自己總結了一套能夠切實可行的Persona模型構造方法準備在下面簡單說說,我本屬菜鳥,大家多多提意見哦!第一步:確定用戶,做出假設首先,要明確用戶群體,這個在大多數應用開發之前就應該明確了。連用戶群都不知道還開發個毛產品。其次,做出用戶角色假設。
  • 常見的大數據分析模型有哪些
    提到數據分析,肯定要提到數據分析模型,在進行數據分析之前,先搭建數據分析模型,根據模型中的內容,具體細分到不同的數據指標進行細化分析,最終得到想要的分析結果或結論。
  • 結構方程模型元分析:Web應用
    結構方程模型元分析(Meta-analyt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是元分析的一個非常有潛力的方向,但是對於沒有使用過R和R包的初學者而言,做結構方程模型元分析還是比較困難的。基於此,我們也專門講解了結構方程模型元分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聯繫小編QQ:3417492134獲取該課程。
  • MSA數據分析方法和應用案例
    因此,MSA 可簡單概括為:分析整個測量系統(儀器或量具、標準、操作、方法、夾具、軟體、人員、環境和假設的集合)在測量過程中存在哪些風險和誤差的過程。MSA採用的數據分析方法有:獨立樣本法、圖表法、極差法、方差分析法等。按照測量系統分析過程前後順序,相關方法摘記如下。
  • 判斷客戶價值的3個數據分析模型!
    挖掘創造最大價值的用戶,給用戶分類針對性營銷等,就是一種典型的應用。本文將來談談常用的幾個衡量客戶價值的數據分析模型,以及它們的應用場景。這在用戶運營、市場營銷、客戶管理等領域常常會用到。一、使用帕累託模型判斷哪些是我們最重要的客戶帕累託原則,又稱二八原則,是關於效率與分配的判斷方法。
  • 大數據信息分析的方法與工具
    導讀 越來越多的應用涉及到大數據,不幸的是所有大數據的屬性,包括數量、速度、多樣性等等都是描述了資料庫不斷增長的複雜性。
  • 軍工研究所大數據應用分析
    當前大多數軍工數據的積累,首先存在責任主體不明,企業未應對當下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趨勢,成立數據部門和團隊;其次,當前使用的企業信息化系統未進行或者難以進行功能改造,不具備數據採集、數據聚合的能力;現有數據應用大多是面向某一應用而設計的專用場景功能,數據孤島、煙囪現狀很突出,而大數據是立足數據、發現關聯、應用擴展的動態平臺。
  • Meta分析方法的正確應用
    1991年, 由Fleiss和Gross給Meta分析作的定義恰如其分地概括了Meta分析的特點:「Meta分析是一類統計方法,用來比較和綜合針對同一科學問題所取得的研究結果,比較和綜合的結論是否有意義,取決於這些研究是否滿足特定的條件」。有關 Meta 分析的統計分析方法 、應用、一些存在的爭議和待解決的問題國內外均有報導。本文主要就Meta分析的優點以及正確應用的注意事項作一介紹。
  • 怎樣提升數據分析能力,數據分析的正確步驟
    比如講輸入法的核心指標設為每分鐘輸入頻率,順著這個目標可以分析出哪些因素正向影響(如按鍵容易點擊)和反向影響(如模糊音、誤點擊和點擊退格鍵的次數)核心指標。 3.短期內可能難以發揮作用。數據分析需要不斷的試錯,很難在短期內證明方法的有效性,可能難以獲得其他角色的支持。 4.將分析轉化為有指導意義的結論或者設計。
  • 針對線性回歸模型和深度學習模型,介紹了確定訓練數據集規模的方法
    【導讀】對於機器學習而言,獲取數據的成本有時會非常昂貴,因此為模型選擇一個合理的訓練數據規模,對於機器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在本文中,作者針對線性回歸模型和深度學習模型,分別介紹了確定訓練數據集規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