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打造來自天空的被動冷卻系統—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一項新研究報導了一個冷卻系統能夠被動冷卻水至低於環境空氣溫度5℃,它或許可以減少為商用建築降溫所需的電力,削減幅度可達20%左右。該成果9月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能源》。

空調佔了建築能源消耗的一大部分。大多數樓房系統用冷凝系統為流動空氣降溫,不但消耗大量電力,而且會提高當地環境的溫度。找到降低空調系統的耗電量的方法能節約開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削弱建築對當地小氣候的影響。

加州史丹福大學的 Aaswath Raman和同事打造了一個替代系統,它利用天空吸收熱量,從而實現降溫,除了排氣系統需要能量外不再需要其他能源。他們的系統用特別設計的控制板,通過天空輻射冷卻機制直接向大氣層和外太空發射紅外線輻射。利用這種機制,作者通過控制板抽取液體——在這個實驗中是水,發現他們使加利福尼亞斯坦福的一幢建築樓頂的溫度下降了3℃~5℃。接著,他們將這個控制板與常用空調系統結合,並為該控制板的運行建模。如果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幢兩層商業用樓中用該系統吸收蒸氣壓縮式空調系統的冷凝器所產生的熱量,作者表示典型年份中5月到8月期間該樓冷卻所需電量降低了21%。目前仍需進一步測試來確定該技術的商業前景並對其進行優化。

在相應的新聞與評論文章中,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的Geoff Smith和Angus Gentle寫道:「天空中的雙散熱器是高效降溫的極好選擇,在Goldstein及同事的實驗展示後,我們應該對其進一步開發。」(晉楠)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打造新型被動冷卻系統
    科學家打造新型被動冷卻系統 2017-09-07 中國科學報 晉楠 【字體:大 中 小】 大多數樓房系統用冷凝系統為流動空氣降溫,不但消耗大量電力,而且會提高當地環境的溫度。找到降低空調系統的耗電量的方法能節約開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削弱建築對當地小氣候的影響。  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的Aaswath Raman和同事打造了一個替代系統,利用天空吸收熱量,從而實現降溫,並且除了排氣系統需要能量外不再需要其他能源。
  • 科學網—科學家打造新型被動冷卻系統
    本報訊 一項新研究報導了一個冷卻系統能夠被動冷卻水至低於環境溫度5℃,它或許可以減少為商用建築降溫所需的電力,削減幅度可達
  • 哪種氣候最適合採用被動冷卻技術?
    在AIP出版的《可再生和可持續能源雜誌》(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上,該小組展示了他們製作的詳細的輻射冷卻資源地圖,以幫助確定大規模部署被動冷卻技術的最佳氣候。被動冷卻技術依賴於每天的溫度和溼度變化。
  • 英媒:美國大學發明不用電的冷卻系統
    參考消息網9月7日報導 英國物理科學新聞網站9月5日刊登題為《一個無需電力就能運行的冷卻系統》的文章稱,它看起來就是個普通的屋頂,但是史丹福大學帕卡德電子工程大樓的屋頂可以說是創新冷卻技術發展史上多個裡程碑的創造地,這一技術將來可能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火山甲蟲啟發科學家發明了可被動冷卻的新型材料
    加熱和冷卻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因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可被動幫助建築物或電子設備散熱的新方法。 好消息是,來自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上海交大、以及 KTH 皇家理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了一套基於光掩膜的新方案。
  • 冷卻系統研究分析
    如果電動機溫度過高未得到及時散熱,則電動機性能就無法得到體現且安全性也會大打折扣,而變速器內部含有被動冷卻系統(如AT中的ATF、電驅系統單檔減速器中的Mobil等),根據本身結構設計來完成熱管理方案。如在總成結構中能夠利用變速器被動冷卻系統給予電動機轉子或軸心散熱,這將是對電動機是兩種不同的熱管理方案。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10年前科學網邀請我註冊,從此開始了與科學網和《中國科學報》的深入接觸。在科學網上,我完成了幾個轉變,一是從讀者變成了作者;二是從一個樸素的思考者變成了系統的思考者;三是從一個隱居者變成了活躍者。《中國科學報》一直是我的老師和學校,我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越辦越好,科學網越來越火。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當天的「與科學家面對面」科學集市共設12個展位,29位醫學健康、自然生態、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和青年學者齊聚一堂,為公眾帶來了一道道乾貨滿滿的科普饕餮大餐。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科研人員為大家展示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利用小小的果蠅研究人類疾病、利用肺幹細胞拯救生命等。
  • 幹細胞療法利用免疫系統修復心臟—新聞—科學網
    研究表明一種化學物質也可改善器官功能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他充分肯定了CERN所取得的巨大成績,高度評價老一輩科學家為CERN創建和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1988年,在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的倡議和直接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啟動了CERN的建設,確定了觀測、研究、示範三項核心任務。
  • 科學家揭示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Fe2B合金表面多層h-BN合成機制示意圖及近表面N原子擴散能量曲線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天如團隊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清紅團隊,基於原位合成、表徵研究與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提出鐵硼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受火山蟲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冷卻材料
    受火山蟲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冷卻材料加熱和冷卻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也加大了很多製作成本,因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可被動幫助建築物或電子設備散熱的新方法。在近日,來自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上海交大、以及 KTH 皇家理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了一套基於光掩膜的新方案。
  • 小小輔導員打造「科技館好聲音」—新聞—科學網
    他們被分成5組,共同打造今年的「科技館好聲音」。7月29日,2020年「小小輔導員」培訓班正式拉開帷幕,活動設置了開班儀式、物理課程、劇本編寫、舞臺技巧、節目編排等環節。有專業的物理老師為同學展示多種關於聲音的實驗,為學員們的創作提供思路;有表演老師傳授走位、發聲、肢體表達等專業的舞臺技巧。經過為期三周的培訓,每組學員都完成了劇本的創編,並於8月15日進行結業展示。
  • 科學網—仿生薄膜貼一貼 被動製冷無能耗
    受其啟發,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基於刻蝕旋塗真空熱固化的新方法,仿生製備出具有長角甲蟲類似結構的柔性薄膜,在被動式輻射降溫的同時,實現了輻射降溫薄膜的宏量製備。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時鐘和抽象背景 圖片來源:stock image 原子鐘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可使用雷射測量以恆定頻率振動的原子,就像許多微小的同步擺動的鐘擺一樣。研究人員在12月16日發表於《自然》的一項報告中說,他們已經建造了一個原子鐘,其測量的不是現在最先進的設計測量的隨機振動的原子云,而是被量子糾纏的原子。原子以一種不可能根據經典物理定律的方式相互關聯,這使得科學家能夠更精確地測量原子的振動。 這種新裝置在沒有糾纏的情況下,能以比時鐘快4倍的速度達到同樣的精度。
  • 揚大團隊為港口重器量身打造「智檢機」—新聞—科學網
    「港口起重機工作時的咬軌現象是對整機危害最大的一種故障形式,近三年內眾多港口都有類似事故的發生,所以通過相應的檢測系統來獲取港口起重機行走軌道的咬軌程度是為港機重器保駕護航的必備程序。」朱林老師介紹,此前,國內外對港口起重機軌道檢測系統的研究很多,但仍存在以下幾點問題:雷射準直法雖然檢測方便,但對軌道實際曲線的依賴性較大;全站儀法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檢測精度,但其危險係數高且不方便。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他表示,中國科學報社現已打造形成了包括《中國科學報》、《醫學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系列新媒體公眾號等在內的全媒體平臺,在中國科技新聞領域和科學家群體中深具影響力,並力爭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陳鵬指出,近些年來,《細胞》雜誌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及公眾的認可,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項目會越做越好。
  • 科學家發現測定地球古老地層年齡有效「標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首次全面系統從巖石磁學角度對比研究了雲南始新世地層中的火山巖、火山凝灰巖和沉積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