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內蒙古輝煌60年·深切關懷)

2020-11-25 搜狐網

  開欄的話

  今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這是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6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治權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是我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大好局面的縮影,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展現了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前景。

本報從今天起開闢「內蒙古輝煌60年」專欄,從不同角度報導自治區成立6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喲,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發自心底的歌聲在內蒙古千裡草原迴蕩。

  在新中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迎來成立60周年之際,能歌善舞的草原兒女,唱起悠揚的長調,跳起歡快的舞蹈,藍天下的遼闊草原漫溢著無邊的歡樂。

  60年來,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內蒙古的發展,十分關心內蒙古各族群眾。60年來,黨的民族政策照耀著這片英雄輩出、充滿傳奇的土地,118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390多萬各族兒女續寫出新的傳奇。

  「曾經飽受苦難的內蒙古同胞……正在開始創造自由光明的新歷史。」

  60年前這裡叫作王爺廟,後來這裡叫作烏蘭浩特,在蒙語中意為「紅色的城市」,因為這裡有太多紅色的記憶。

  1947年4月23日,根據黨中央的部署,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召開。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聯名給自治區政府發出了賀電,指出曾經飽受苦難的內蒙古同胞正在開始創造自由光明的新歷史,號召蒙古族群眾與國內其他民族親密團結起來,為建設新家園與新中國而奮鬥。內蒙古各族群眾追求解放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篇章。

  「舊社會內蒙古是什麼樣呢?貧困群眾處在社會底層,農牧民缺醫少藥,人口急劇下降。」作為當年蒙古族騎兵團的政委、84歲的高萬寶扎布老人回憶往事時激動地說,「自治區成立、全國解放後,黨派了大批醫療隊深入蒙古包,為牧民治病。有的牧民生了孩子,就給孩子起名字叫"納敏夫"(意為黨的兒子)。」

  採取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經過長期探索和反覆實踐後得出的結論,內蒙古的民族區域自治正是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實現的。

  中共二大之後,我們黨開始在內蒙古地區,從蒙古族群眾中發展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按照黨中央、毛主席「在統一的國家中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構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黨派烏蘭夫等一批蒙古族、漢族幹部,從延安回到內蒙古,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聯合蒙古族各階層、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群眾,共同開展內蒙古自治運動,豎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內蒙古自治運動的大旗。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東北局、西滿分局、冀熱遼分局,及時開展東蒙工作,爭取東蒙自治政府等民族解放力量,中國共產黨對內蒙古自治運動的領導地位逐步確立。黨在廣大牧區實行的依靠勞動牧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上而下和平改造和從下而上放手發動群眾,廢除封建特權,發展畜牧業生產的政策,得到了廣大勞動牧民的熱烈擁護。

  剛剛成立的內蒙古自治政府管轄著東部的5個盟31個旗縣和3個市。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黨中央明確提出,要為恢復內蒙古歷史地域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東西蒙統一的內蒙古自治區。

  在推動內蒙古和綏遠省合併工作時,毛澤東明確提出,蒙綏合併問題要開兩扇門,一扇是蒙古族要歡迎漢人進去開發白雲鄂博鐵礦,建設包頭鋼鐵企業;一扇是漢人要支持把綏遠合併於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內蒙古統一自治。

  隨著這種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此後幾年間,中央逐步撤銷了察哈爾、綏遠、熱河省,並先後將隸屬熱河、遼寧、察哈爾、寧夏、甘肅等省區的昭烏達、哲裡木等盟以及阿拉善、額濟納等旗縣劃歸內蒙古,實行了蒙綏合併。1956年4月,內蒙古實現了統一的民族區域自治。

  「內蒙古有廣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後發展起來很可能走進前列。」

  「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輕工業皮毛匠,重工業掛馬掌」,新成立的內蒙古自治區還保留著延續了上千年的生產生活方式,但很快這片沃土就成了新中國發展戰略布局的重點之一。

  1950年末,地質勘探發現,地處包頭市的白雲鄂博敖包山有豐富的鐵、稀土、鈮等礦產資源。

  當時,新中國的鋼鐵事業剛開始起步,這一發現立刻引起國家的重視。經過周密籌備,1957年7月,建設包頭鋼鐵公司的大會戰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掀起高潮。

  這是內蒙古工業發展史上的火熱年代。

  1959年9月,滾滾的鐵水流出包頭鋼鐵公司一號高爐,比原計劃提前一年。10月16日下午,包頭鋼鐵公司舉行出鐵剪彩典禮大會。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出席大會,並為包鋼一號高爐出鐵剪彩。在各族群眾的歡呼聲中,周恩來登上這座雄偉的高爐,對工人們說:「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爐,第一次在我們國家出現,你們要好好管理啊!」

  在國家重點工程包頭鋼鐵公司掀起建設高潮之時,包頭第一、第二機械廠,包頭第一、第二高溫高壓熱電廠,大興安嶺森林工業基地都相繼開工。僅「一五」時期,國家在內蒙古投資建設工廠、修建鐵路的基建資金就達11.39億元。

  在此基礎上,內蒙古自治區按計劃積極發展地方工業、林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和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建起了大小廠礦750餘個,實現工業總產值6.33億元,奠定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在內蒙古一機集團公司的檔案室裡至今仍然保存著一張珍貴的黑白照片,記錄著鄧小平43年前來這裡視察的情景。

  作為照片的拍攝者,今年71歲的武躍華仍然清楚地記得那時的情景:「小平同志從四分廠一直走到五分廠,在五分廠的桌旁與工人們交談。在小平同志離開五分廠與工人們道別時,他親切地揮手致意,我站在對面,匆匆按下相機快門,記錄下這一難忘的時刻。」

  1964年4月,鄧小平親臨塞外包頭,他的足跡遍及內蒙古一機集團公司、二機集團公司、包頭鋼鐵公司、白雲鄂博鐵礦,所到之處極大地激發起人們投入經濟建設的熱情。

  1987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40周年之際,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時指出:「我們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我們的政策是著眼於把這些地區發展起來。如內蒙古自治區,那裡有廣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後發展起來很可能走進前列。」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內蒙古的優勢和潛力,對內蒙古的發展提出了殷切希望,為內蒙古的發展確立了遠大目標。

  「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力爭使內蒙古成為我們國家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

  1999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來到內蒙古,走進工廠、學校和牧民的氈包。

  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內蒙古大地,到處洋溢著蓬勃的發展活力。江澤民指出,內蒙古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要注意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力爭使內蒙古成為我國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

  肩負著新的歷史任務,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邁入新的世紀,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橫跨「三北」的內蒙古被列入「西部」行列。緊接著,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內蒙古東部也進入戰略實施區域。

  在西部大開發中,國家每年對內蒙古投入大量資金,加強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建設。同時,內蒙古產業和東北對接互補,內蒙古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能源接續基地,東北成了內蒙古的市場。

  2001年召開的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提出了貫穿經濟結構調整「一條主線」,加快思想觀念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轉變」,強化改革、開放、科技進步「三大動力」,加強生態和基礎設施「兩項建設」,推進農牧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三化」進程的發展思路。

  黨的十六大後,內蒙古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先後提出「快」、「大」、「長」、「好」的要求。「快」,就是要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有條件、有優勢的地區要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大」,就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做大經濟總量;「長」,就是努力使經濟發展保持一個較長的快速增長期;「好」,就是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遵循規律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推動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達4790億元,財政收入達712.9億元。「十五」期間,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以年均17.1%的速度增長,增速位居全國第一,被稱作「內蒙古現象」。

  如今,內蒙古已成為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和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5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6年的3342元。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內蒙古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產業多元、產業延伸、產業升級,加大「上大」、「關小」、「引新」和節能減排的力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清理關閉高耗能、高汙染、低水平的小企業1200戶,淘汰小煤礦、小水泥、小電石等落後生產能力3000多萬噸,提前一年半完成小煤礦淘汰關閉任務。

  「因應新形勢,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前進。」

  「喝了這麼多年的苦鹹水,是黨中央讓我們喝上了乾淨水!」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十大股村的72歲村民董密高興地對記者說。

  在此之前,和董密一樣生活在河套地區的幾十萬群眾常年飲用砷、氟超標的地下水,出現多種病症。2004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作出批示,要求一定要解決好群眾的飲水問題。

  幾年來,國家投入上億元在河套地區實施改水工程,純淨的飲用水流進了河套人的家園,滋潤著河套人的心田。

  2003年1月,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遭受特大雪災。胡錦濤頂風冒雪來到阿巴嘎旗巴彥烏拉嘎查牧民那木吉拉齊仁的家裡。他囑咐說:「你們要堅定信心,搞好生產。黨和政府一定盡力幫助你們。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生活一定會好起來的。」

  胡錦濤對內蒙古自治區的領導幹部說:「做好內蒙古的各項工作,不僅關係到內蒙古2300多萬群眾的福祉,而且對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要「因應新形勢,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前進。」

  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乾等中央領導對內蒙古的發展高度關注,都曾親臨內蒙古考察工作,充分肯定了內蒙古近年來取得的發展成績。

  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內蒙古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加大落實「五個統籌」力度,著力提高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各項工作出現新局面。

  「腰包鼓了,農牧業稅免了,孩子上學不交錢了,得病不發愁了……」說起眼前的日子,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門克慶嘎查牧民敖特根斯琴掰著指頭一件件數著。

  「十五」以來,內蒙古各級財政支農支牧資金達到300多億元,年均遞增25%以上。在城鎮低保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的同時,在農村牧區全面實施低保,42.7萬特困農牧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去年,全區財政用於社會事業發展的支出達148.2億元。

  在支持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這些優勢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扶持東部盟市加快發展。目前,東部地區的增速開始超過西部地區。通遼、赤峰兩個農業大市原來工業基礎薄弱,現在工業總量位列全區第四、五位。一些原來發展落後、生態和基礎設施條件差的邊境旗市,走上工業化發展之路。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說,內蒙古這樣的欠發達地區付不起「學費」,經不起折騰,不但要加快發展,更需要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為內蒙古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明確,今後5年全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要牢牢把握、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提高協調發展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保持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翻一番,實現經濟總量進入全國中等行列、人均主要經濟指標力爭進入前列。

  新的藍圖已經繪就。走過60年光輝歷程的內蒙古自治區,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必將迎來更加光輝的未來。

相關焦點

  • 草原民族風從內蒙古吹進冬日臺灣
    11月26日電 (烏瑤 李愛平)26日晚,「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內蒙古民族歌舞晚會」在臺灣精彩亮相,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為臺灣觀眾吹來一股濃濃的「草原民族風」。演出一結束,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院長李強就通過電話告訴了記者這個好消息。  據了解,當晚演出以蒙古民族傳統歌舞為主,內蒙古的姑娘、小夥子們身著傳統蒙古服裝,唱起草原的歌,通過熱情奔放的民族文藝表演使臺灣觀眾深切感受到了「風吹草低天蒼野茫」的蒙古族草原風情。  演出時間約90分鐘,精彩輪番上演。
  • 內蒙古草原上賞「宇宙煙花」
    原標題:內蒙古草原上賞「宇宙煙花」,嗨爆了  抓拍到的一顆火流星  驅車千裡之外的內蒙古草原,在零下20度的低溫裡架起20多個機位,連拍八個小時——就在13日,雙子座流星雨如約而至,天文領域達人Steed和他的十幾個小夥伴,一起來了一場「追星之旅」。
  • 實拍:太陽從北面落下又升起,鮮紅的太陽永不落,真的存在!
    到北極圈,要麼追極光,要麼追午夜太陽。林子何其有幸,兩個都追過。這一集,我們講講午夜太陽。午夜太陽亦被稱為極晝,又名白夜,顧名思義就是在午夜12點的時候能夠看到太陽。這種現象是在地球的兩極地區(極圈以內的地區),一日內太陽都在地平線以上的現象,即晝長等於24小時。北極極晝的範圍是在春分後日漸擴大,夏至時為最大,秋分時範圍縮至0。
  • 內蒙古草原專列配上蒙漢「女翻譯」
    內蒙古草原專列配上蒙漢「女翻譯」 >   中新網錫林浩特11月3日電 (白琥)草原專列配上了「蒙漢翻譯」,這是記者11月3日乘坐從錫林浩特到呼和浩特的草原專列時發現的新鮮事。
  • 太陽可以從西邊升起嗎?
    「要讓我相信這個事兒,除非太陽從西邊升起來!」這句話就相當於一個誓言或者一個態度,就是絕對不會相信這個事。因為,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是由地球自西向東轉造成的,若是要太陽從西邊出來,地球就要倒過來自轉,也就是從東向西轉,而這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上可是從來沒有發生過。但是,也並不是絕對的就沒有辦法看到太陽從西邊升起!在金星上,太陽就是從西邊升起來。
  • 靈遁者:我愛你,就像太陽升起來,再落下去
    導讀:靈遁者:我愛你,就像太陽升起來,再落下去。回頭看急行的舟卻不見舟上的人這時候,我才發現我不擔心人,也不擔心舟我擔心自己——我不知道我身處何方,要去何方?在白晝還沒有到來前你只要敢動我就敢和你同歸於盡不要去懷疑這一點我的死期是註定了的我無所謂白天還是晚上你只要明白我愛你,就像太陽升起來
  • 內蒙古「巨眼」24小時盯著太陽,終於讓全世界「看清」太陽
    據報導,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草原深處,有著一雙巨大的「眼睛」正在晝夜不間斷的「盯著」太陽,無論太陽如何變化,這雙「眼睛」都可以明察秋毫,在7月18日凌晨,尼歐懷茲彗星划過天際的時候,這雙「眼睛」也密切關注到了它。
  • 中國30個脫貧故事 |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太陽姑娘」
    2000年夏天,烏仁支起了一座蒙古包,嘗試經營家庭旅遊,接待當地家庭周末遊玩和一些散客。但是蒙古包接待能力有限,賺不到什麼錢,「家庭旅遊加上牛羊畜牧養殖,一年收入不多,掙點錢都給幫我幹活的人了。」遊客們給了烏仁靈感。由於草原蒙古包比較潮溼,她常常會鋪一些皮子,把這些皮子剪一剪、縫一縫,搭配顏色做成皮墊,或者做成「太陽花」掛起來。很多遊客問烏仁,這個東西賣不賣?
  • 神話傳說,為什麼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去?原來跟女媧娘娘有關
    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去,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自然規律。而筆者今天要說的,則是在神話傳說中,太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律。此事還得從女媧娘娘鍊石補天的事情說起。當初倒塌的那半邊天是在西邊的,雖然有四隻龜腳支撐著,但高度卻比東邊要低一些,從那以後,太陽和月亮每天都是自東邊升起,然後向西邊落去。所以,女媧娘娘的功德是非常高的,所謂功德成聖,就是如此。而在大家非常熟悉的《封神演義》中,雖然將女媧娘娘寫成了妖族首領,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女媧娘娘跟火雲洞三皇一樣,都是因大功德而成聖的。你說呢?歡迎留言分享。
  • 如何讓太陽一本正經的從西邊升起?科學讓奇蹟變為可能
    想要知道太陽如何從西邊升起,我們就得先了解地球的運行方式。因為地球是自西向東的轉動,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東邊永遠是朝陽,西邊永遠是夕陽。舉個例子,一般來說,哈爾濱天黑的被北京早,因為從經緯度上來看,北京在哈爾濱的西邊。假設你在哈爾濱,而太陽剛剛在哈爾濱落山,假如此刻你能一口氣快速衝到北京,這個時候北京的太陽還沒有來得及落山,那可以想像到,你在衝到北京的過程中就能看到太陽從西邊升起的景象了。
  • 內蒙古草原氣候近50年出現明顯暖幹化趨勢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27日電(記者 勿日汗)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主辦的「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大型科學考察與科普活動上了解到,近50年來內蒙古草原地區氣候呈現明顯暖幹化趨勢,草原產草量下降,單位草原面積上的牲畜載畜量明顯下降,給牧民生活帶來影響。
  • 太陽和月亮真的是從東方升起的嗎?
    然而,正是這般長久的相識,使得我們經常覺得有些天文現象太過於常見而顯得微不足道:比如太陽升於東方而落於西方——恐怕沒有比這更為顯而易見的事情了吧?畢竟它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裡自然地發生著。實際上,真相根本不如人們所想!
  • 太陽和月亮真的是從東方升起的嗎?
    然而,正是這般長久的相識,使得我們經常覺得有些天文現象太過於常見而顯得微不足道:比如太陽升於東方而落於西方——恐怕沒有比這更為顯而易見的事情了吧?畢竟它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裡自然地發生著。實際上,真相根本不如人們所想! 日出和日落看起來十分尋常,但其中仍蘊藏著豐富的天文知識。
  • 太陽照常升起
    特別是不開心、不順利的時候,人們常會用「太陽照常升起」來安慰自己或他人。隨之而出的是豐富的潛臺詞——一切煩惱都是暫時的,什麼都擋不住明天的太陽。何必想那麼多?目前的科學研究認為,太陽的壽命約為100億年,現在已經燃燒了大約46億多年,還剩下50多億年的壽命。
  • 內蒙古十二時辰——戌時
    戌時,又名日暮,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是一天當中的19時至21時。大街上,年輕人脫下正裝,換上休閒裝;公園裡,老年人各自尋著樂子,廣場舞、象棋、散步……此時最忙碌的地方當屬燒烤店、夜市、電影院。可是如果你已經看倦了城市的五光十色,不如到內蒙古來,這裡有不一樣的夜。
  • 中國「草原天眼」助世界「看清」太陽
    太陽作為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一直是天文研究的重要對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歐盟、俄羅斯等先後啟動了各自的太陽及空間天氣監測與研究計劃。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草原深處,也有一雙中國的「眼睛」在「看」太陽,這就是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英文簡稱MUSER)。
  • 他拍的內蒙古,媽媽看了會哭
    攝影師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攝影技術, 在平坦開闊的大草原上追雷趕電, 記錄下超級風暴輝煌而短暫的一生。, 追逐草原之上最猛烈的超級雷暴雲團。
  • 嫦娥五號「啟程回家」,專家解讀為何選擇在內蒙古草原降落
    按照計劃,進行派送的返回器將最終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返回地球的路上,嫦娥 " 五姑娘 " 要經歷多少關卡?為何選擇在內蒙古降落?12 月 7 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相關專家。
  • 習近平心系內蒙古草原兒女:談生態 話脫貧
    「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紮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習近平始終牽掛著內蒙古2500多萬草原兒女,兩次參加審議,提出了許多希望和要求。
  • 推薦|內蒙古十二時辰——戌時
    戌時,又名日暮,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是一天當中的19時至21時。對於城市裡的人來說,華燈初上,結束了一天的忙碌,此時是享受休閒的最好時光。大街上,年輕人脫下正裝,換上休閒裝;公園裡,老年人各自尋著樂子,廣場舞、象棋、散步……此時最忙碌的地方當屬燒烤店、夜市、電影院。可是如果你已經看倦了城市的五光十色,不如到內蒙古來,這裡有不一樣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