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圖書館,如果你有經常去圖書館的習慣,我相信你會發現一個驚人的規律,那就是:不管你看哪一本書,哪一類書,只要是被人翻過的,它總是前面那幾頁被翻得特別舊破爛,而後面的總是那麼新;這就像你的電腦鍵盤,總是有那麼幾個鍵是特別容易壞的那樣,比如:「Ctrl」、「A」、「C」、「V」、「空格」這幾個按鍵特別容易被磨損按壞,而其他按鍵則像跟剛新買的一樣嶄新光亮這是一種怎樣的現象?
如果我告訴你這種現象,即使是放到生活中去看,你會發現這一切正常的生活現象(或者說是「自然現象」),都符合一個數學規律:Logα(n+1)-Logα(n),你信嗎?別急,咱們下面一起來慢慢探索研究一下,你會看到在生活中的一切正常現象,都是符合這個數學規律的。
假設,我告訴你一個密碼,這是有關數字的規律,你剛開始聽說它時,可能會不以為意。然後,你會開始反覆地看到它,它在我們紛亂的世界中無處不在,我們卻對它視而不見,比如:股市,街道地址門牌號,今天早上看報紙時所看到的數字……每一條線索都讓你更靠近一步,你最終可能會發狂!也可能會解開一個關於人類社會的,無比龐大、深奧和強而有力的秘密,以至於許多跟數字有關的機構(比如銀行)對此諱莫如深!你根本就無法想像,或者是難以想像,這個秘密到底有多深!為什麼?
當然,關於這個現象,不是我們今天才發現的,早在19世紀以前,早就有人發現了這個規律。事情是這樣子的,一位名叫「西蒙紐康」的天文學家,因為在研究天體的時候總是要用到一些複雜的計算,他每天幹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查對數表」(以前沒有計算器也沒有計算機),當他查對數表的時候,他留意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現象:如果你翻看書的前幾頁,你可以看到它們都被翻舊了,再看看後面的書頁,就遠沒有那麼舊了(甚至是嶄新的),這個說明不了什麼,是吧?但是他又翻了另外一本書,發現了同樣的事情,他又看了一本,接二連三不斷地翻閱,每次都是前幾頁會被翻得很舊,後面的書頁卻都跟新的一樣!
紐康意外發現的是揭露我們周圍世界,一個深奧而神秘秩序的第一條線索,這可能出現在你最愛的體育運動項目中,或者是你最愛的歌曲中,甚至是人的心率跳動等等……你一旦看見了它,就再也揮之不去,它無處不在……當然,這是後話了!
我們看看第二條線索……
公司的稅務、常用對數表……
一般的納稅人鮮少會關心那些錯綜複雜的計算機系統,一般的存款儲戶也很少會關心那些錯綜複雜的計算機系統,那裡有一個非常有規律的「數據磁帶」,以及錯誤的「數據磁帶」……很多人在扣除了保險支付等費用後,這裡面也藏著一個非常特別的數字規律,但很多人對此都沒有真正關注和留意過這個數字規律。
這一切的緣起是一個在全世界都在瘋傳的一個「神話」:那就是全世界範圍內,把「紐康」的發現,變成了揭穿各種欺詐的秘密手段工具,通過利用這個神秘的規律,只要通過掃一眼你所提供的任何數據表(比如稅表),就可以神奇地判斷出你是否在撒謊。這是真的嗎?這有可能嗎?如果有,這是怎麼回事?
總之,這個規律它有一個名字叫做:本福特定律。
在紐康發現這件事的大約50年之後,一個名叫弗蘭克本福特的工程師也發現了這個數學規律,所以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也記住了這個數學規律的名字「本福特定律」: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堆數據中,以1為第一個數的概率約為總數的30%,接近預期值1/9的3倍。一般來說,數字越大,出現前幾個數字的概率就越低,它可以用來檢查各種數據是否是假的。
當然了,我們根本不在乎是誰,在何時發現了它,或者它叫什麼名字,我們只想知道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於是,我們找了許多數學專家來解釋……
一個序列如果是等分的,我們就說是等分布的「1」的模數;更明確地說,你可以選擇「0」到「1」的任何子區間;那平均來說,它的長度就是區間裡出現的頻率,這在用「本福特定律」驗證時非常重要;那麼,「n」乘以「β」是等分布的「1」的模數,我們可以將其寫為……所以,可以選擇一個半隨機的無理數,我們取兩邊的對數,然後是「Χ」的對數……我們來量化一下,去掉整數部分……斐波納契數……對數……斐波納契數是介於……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介值……
好吧,反正我是一句也沒聽懂,一句也沒看明白!此時此刻,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是和我一樣的心情?關於這個數學規律,我們只需要一個近似「白痴簡化版」的解釋,而不是一堆「又長又臭又看不懂」的「科學解釋」,對吧?
簡單來說吧,比如說,試想一下,你有一大堆隨機的數字,從「1」到「99999999」之間的任何數字,現在你從這堆隨機的數字中隨意抽出一個……
這個數字的第一位數是什麼?
它的開頭是什麼?
既然是隨機的數字,答案應該是隨機的,對吧?可能是「1」,可能是「2」,可能是「3」,可能是「4」,可能是「5」,可能是「6」,可能是「7」,可能是「8」,可能是「9」,誰知道呢,都同樣有可能,是吧?
但結果,並不是這麼回事!
如果說,當告訴你,這個世界上以「1」開頭的數字,比「2」開頭的數字多,你會信嗎?不僅如此,在這個世界上,大約30%的數字都是以「1」開頭的,大概有17%的是以「2」開頭的,你會信嗎?當你剛發現的時候,你會臥在槽上想:「喂!等一下,這也太扯了吧!」
沒事,慢慢捋一下,就會發現這的確就是這樣!
我們從一大堆數字開始,這基本上可以是任何數字,比如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市場的蔬菜價格表、水電費清單、購物清單、或者是任何商品的價格表等等……不管是什麼,如果你把這些數字,除了第一位數之外的部分都去掉之後……
它們一般都會符合一個規律:「1」的數量,會比「2」多;「2」的數量,會比「3」多;「3」的數量,會比「4」多……以此類推。
那麼,問題來了,這並不是「多一點點」,而是「多很多」,而且多出的比例是特定的,它很有規律!大約30%的數字是以「1」開頭,少於5%的數字會以「9」開頭……用圖示意就是這個平滑的曲線……
曲線會像上圖這樣呈對數遞減!
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沒事,我們繼續再做一個實驗!我們可以大量去收集任何有數據的東西,不管是從報紙上看到的數字,還是什麼報表出現的數字,甚至是氣溫的數據等等,全部隨機拿來,統統都隨機拿來做一個統計……最終,你會發現,大約30%的數字都是以「1」開頭的,大約17%的數字都是以「2」開頭!
天啊!怎麼會這樣?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自然的規律在裡頭?如果說,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數字,都符合這一規律的話,那麼很多事情就很容易理解了。
許多公司做假帳,雖然表面看起來很好看,但是如果利用這個數學規律來做一個詳細的統計,那麼一眼就能看出這家公司在做假帳。
從上圖就可以看出,這兩條曲線它們之間的區別:正常的曲線應該是光滑的,而異常的曲線就是波動曲折的,總能看出一些端倪!
如果說,這只是幾個特殊個案的話,那麼在生活中的其他現象,也同樣出現這樣的數學規律,這個你怎麼講?
比如說,我們經常聽的那些音樂,某一首音樂的樂譜也是符合這樣的數學規律!不信?你接著往下看!
如果說我們找一些搞怪的音樂來做實驗統計,顯得有點荒謬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找一些大師的作品,正常一點的音樂作品來做一個數學統計實驗。比如說,像貝多芬、巴赫、舒伯特等大師的音樂作品,它們裡面所固有的模式也符合這個數學規律。
我們可以選取一些樂章,然後測量每一個音符,在整篇樂章裡出現的總時長,計算出來的每個音符的時長,然後觀察第一位數……奇蹟出現了!
在音樂界,還有一種說法:所有的樂譜,如果都是朝著這個「樂譜規律」去創作,那麼創作出來的歌曲都非常好聽、悅耳。不信,你找一下黃家驅的《光輝歲月》、《真的愛你》、《海闊天空》,又或者是早期那些著名的音樂家創作出來的經典作品,更甚至是把近三四十年內比較著名的音樂作品,比如樸樹的《曾經的你》等等,無不都是符合這樣的數學規律!
如果用在音樂,還不足以說明這個現象的規律性的話,我們甚至可以拿一些體育運動的數據來做一個統計,也符合這個數學規律,比如羽毛球的擊球數、板球擊球手的得分次數、美式足球觸地得分的次數、英式足球每次攔截前的傳球次數、籃球在投中籃筐前的傳球次數,例子無窮無盡,數不勝數……
體育運動通常取決於,運動員在一瞬間做出的決定,我應該是射門還是傳球?而我們也一直做著這樣的決定,這種數學規律也符合我們普通大眾嗎?答案是:肯定的!哪怕是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懶人,他的任何正常的生活現象,都符合這個數學規律!
城市的人口也符合這個數學規律。當我們把所有的城市綜合起來,按照前面的那樣重複做一個數學統計,它也是符合這個數學規律的。1線城市的人口、2線城市的人口、3線城市的人口、4線城市的人口、5線城市的人口、6線城市的人口、7線城市的人口、8線城市的人口、9線城市的人口……它們各自的人均收入,它們各自的生活水平,它們各自的平均工資水平,它們各自的任何數據,都符合這個數學規律
就連每個地方的法律案件,都是符合這個數學規律!
甚至是「生老病死」,也符合這個數學規律!
我們所有生活所出現的種種現象,都完美地符合這麼一個數學公式:Logα(n+1)-Logα(n)!
就連網際網路上的社交活動,也是符合這個數學規律……
利用這個數學規律,甚至可以判斷出你發在網際網路上的圖片、視頻,只要把這些像素轉換成數字來做一個數學統計,都可以因此而辨別出真假!
現在,很多地質學家,都在使用這個數學規律,來判斷和預測,地球的天氣變化,火山噴發、地質運動等等,利用這個數學規律來做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
火山噴發
颱風預測
天體研究
總之,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所發生的,任何一切自然現象,都符合這個數學規律:Logα(n+1)-Logα(n)!
這種數學規律,在整個宇宙當中,真的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