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的什麼物,「致」的什麼知

2021-01-12 徙竹散人

「格物」和「致知」只是狀態轉化,能「格物」則必能「致知」,如果當作兩件事就錯了。句子中並列字詞間的「狀態轉化」是古代經典的一大「機」。

這個和《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很像,故心學有類似禪宗之說,至於怎麼個相似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歸一:禪宗的菩提,王陽明的花和莊子的樹》。

「心若無所住」則「真心」自然升起,這就像是月亮被烏雲遮住了,遮住的那部分就是「有所住」,也就是蒙蔽了,當烏雲散去的時候整個月亮還會顯露出來,自然而然的事。

莊子云:「汝徒處無為,則物自化。」《中庸》雲:「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個「發」和「中節」之間就是莊子的「處無為」、「安之若命」。

「格物」就是「散去烏雲」,「致知」就是「明心見性」。老子云:「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所謂「損」,也是「格物」,若以佛家「緣起性空」來論,則性空為0,而緣起的「正數」有多大,恰恰要看自己「格、損、無住」的有多少,也就是說人能辦多大的事恰恰在於自己「格、損、無住」了多。

如此以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菩提偈》再讀是不是更提神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真妄之間本來就是通的,本就沒有「為什麼」和「怎麼辦」,只是一轉念間事,無論你做什麼都是自己「惹塵埃」。

相關焦點

  • 「焚書坑儒」造成知識斷層,《大學》中「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其中最根本的是「格物致知」四個字,這一句,是解開儒家終極理想和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鑰匙。那麼要怎樣去理解「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的意思呢?下面看一下這些教育名家們是怎樣來解讀的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是推究事物的道理的意思。對於致知歷代儒家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漢鄭玄認為"致知"是使人"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宋朱熹認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知,指的是良知、真心,那如何獲得呢?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 大學》格物致知!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了,通過格物,就能夠證得這個良知,也就是本心。那怎麼是格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程朱理學是影響了歷史的重要理論。什麼是理學呢?就是把明「理」作為根本的學說。
  • A12,四字書法欣賞:格物致知(共六幅)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出自:《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
  • 地厚天高,不知所畏:一個木作研習所裡的格物致知和鐵骨柔情!
    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應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誠,意誠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理,國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參天地者也。 借用《禮記‧大學》這段話開頭,略說他們的地厚天高,不知所畏,也略說他們的格物致知和鐵骨柔情。
  • 第一性原理和格物致知
    比如,無數人在簡書上碼字奮戰,那麼簡書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簡書上人可以分成兩類人,一類是寫作者,一類是讀者,有時讀者也是寫作者,寫作者也是讀者。有時的讀者裡面又有很多其他特殊目的的讀者,比如一些公眾號的運營和編輯等,他們是來簡書找好文章的,或買或剽竊。但這些還是可以歸為讀者這一類。
  • 格--戲說空間的即時性
    空間的即時性,如阿Q同志臆想起來的大腦袋瓜子,想誰就是誰,根本不需要王陽明那樣格物致知,而去硬要格竹七日,結果還大病一場。現在,過去哲學簡單地將世界唯心與唯物兩種意識形態,似乎已經不是絕對的真理了。比如科學實驗已經證明人的意識具有能量,既然有能量,就完全有可能改變空間的狀態。也就是說,除了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之外,應該極有可能有某種唯物與唯心,或唯心與唯物主義的存在。
  • 壓力表的「縮格」是什麼?
    縮格的是什麼規程裡提到的「縮格」是指哪裡呢?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壓力表的圖片:我們注意觀察帶止銷的壓力表通大氣情況下指針不在零位,而是在零位以上的某一位置,並且大多數情況第一個分度格和其他分度格大小不一樣,缺少了零位到指針指示位置的那一部分,缺少的那部分就是「縮格」。
  • 品牌推薦|知物:知物由學,學之乃知
    知物 •成立時間:2018年12月簡介:「知物」是機械工業出版社的一個科普品牌,由科普分社運營其名稱取自於漢代《論衡·實知》中「知物由學」,意思是要通過認真學習了解客觀的世界。「知物」品牌立足於機械工業出版社科技大社的專業背景,以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探索為主要內容,面向青少年及成人群體,結合多平臺媒介,多層次、立體化地傳播、普及自然科學知識。
  • 溫什麼故,知什麼新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什麼意思呢?就是能夠從舊的知識中獲得新的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這句話當時讀起來並沒有覺得什麼,如今想來有七八年矣,近來想起來頗有點體會,想來說說,溫故,溫習舊的知識,什麼是舊的知識,對於我們來說,學過的都是舊的知識,知新,知道新的知識,了解新的知識並不難,關鍵在於怎麼能夠從自己學過的舊知識中了解新的知識。
  • 儒家的「智」是什麼?
    孔子非常重視「智」,明確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認為「智」和仁、勇一樣,是三種任何時代都通達不變的品德。並進一步指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 b格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每個人都有b格,只是高低不同
    b格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每個人都有b格,只是高低不同時間:2019-08-08 15:22   來源:流行語百科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b格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每個人都有b格,只是高低不同 b格的來源和意思 相當牛叉的一個詞啊,其來源憑俺的能力已經無法弄清楚了呵呵.
  • 客師歌三問篇究竟講了什麼?一位天罡奇門遁甲研究員的深度闡釋
    所謂天地人和即天時地利人和,古往今來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處世觀念,道家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依大地的規律行事、大地依天的規律運行、天依道(宇宙的根本規律)運行,而道,也就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是什麼?是自然而然,無為。戰國時期莊子在《齊物論》中更進一步指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三字經》說「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朱熹與王陽明1、什麼是心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王陽明說:「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囗。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
  • 「哆啦書夢」計劃 086|知物
    成立時間:2018年12月簡介:「知物」是機械工業出版社的一個科普品牌,由科普分社運營。其名稱取自於漢代《論衡·實知》中「知物由學」,意思是要通過認真學習了解客觀的世界。「知物」品牌立足於機械工業出版社科技大社的專業背景,以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探索為主要內容,面向青少年及成人群體,結合多平臺媒介,多層次、立體化地傳播、普及自然科學知識。
  • 趣學單詞|英文人稱主格賓格所有格傻傻分不清?
    英語初學者都會遇到英文人稱的各種「格」:主格、賓格、所有格......同一個人在一句話中因角色不同就要變化「格式」。相比較之下,我們漢語就簡單多了,「我打你」也好,「你打我」也罷,我都是這個我!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英語中不同「格」位的人稱變化。
  • 夢見烏龜是什麼意思 女人夢見烏龜咬自己預示著什麼
    夢見烏龜是什麼意思 女人夢見烏龜咬自己預示著什麼想到烏龜,我們一般都會想到長壽,所以夢見烏龜是吉祥之兆,但夢見垂死的烏龜表示強烈的兇意。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具體的夢境。夢見用石頭打烏龜,危險會來自仇人。商人夢見烏龜,出國做生意,能發大財。
  • 熱鍍鋅格賓網和冷鍍鋅格賓網之間有什麼區別
    格賓網又名石籠網,在中國一般被稱作生態綠格網,作為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新型生態格網結構。眾所周知,格賓網採用鍍鋅方式,能夠延長使用壽命,防腐蝕性能得以提升,而鍍鋅方式又包括熱鍍鋅和冷鍍鋅兩種,那麼二者之間有什麼不同呢?今天長義格賓網小編就為大家簡單講解一下:  熱鍍鋅也叫熱浸鋅和熱浸鍍鋅:是一種有效的金屬防腐材料,主要用於各行業的金屬結構設施上,它是將工件除油、酸洗、浸藥、烘乾後浸入500℃左右融化的鋅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