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和「致知」只是狀態轉化,能「格物」則必能「致知」,如果當作兩件事就錯了。句子中並列字詞間的「狀態轉化」是古代經典的一大「機」。
這個和《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很像,故心學有類似禪宗之說,至於怎麼個相似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歸一:禪宗的菩提,王陽明的花和莊子的樹》。
「心若無所住」則「真心」自然升起,這就像是月亮被烏雲遮住了,遮住的那部分就是「有所住」,也就是蒙蔽了,當烏雲散去的時候整個月亮還會顯露出來,自然而然的事。
莊子云:「汝徒處無為,則物自化。」《中庸》雲:「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個「發」和「中節」之間就是莊子的「處無為」、「安之若命」。
「格物」就是「散去烏雲」,「致知」就是「明心見性」。老子云:「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所謂「損」,也是「格物」,若以佛家「緣起性空」來論,則性空為0,而緣起的「正數」有多大,恰恰要看自己「格、損、無住」的有多少,也就是說人能辦多大的事恰恰在於自己「格、損、無住」了多。
如此以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菩提偈》再讀是不是更提神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真妄之間本來就是通的,本就沒有「為什麼」和「怎麼辦」,只是一轉念間事,無論你做什麼都是自己「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