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際探測,為什麼選火星?

2020-12-06 騰訊網

就在不久之前,阿聯「希望號」中國「天問一號」美國「毅力號」相繼踏上「奔火」徵途。太陽系如此多星球,人類為何對這個紅色星球如此痴迷?行星際探測為什麼總將火星作為重中之重?今天,讓我們換個方式,用排除法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自古以來,人類總會在夜晚到臨之時不由自主地仰望星空,看星光燦爛。而文字出現後我們用 「萬象星辰」「群星璀璨」「煙波浩渺」等美麗詞彙來形容星空的美麗深邃。但實際上,古人們在夜晚能肉眼看到的主要是地球的一顆衛星、太陽系內的五顆行星,以及偶爾來訪的彗星和數千顆的恆星。

太陽系的主要構成NASA和注釋

這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五大行星了。不同於恆星是「恆定」出現在星空中固定的位置(它們的所謂位置變化主要是地球自轉造成的觀測效果),這五顆天體總是在不斷運動中,因而得名「行星」。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用陰陽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來指代。

進入近現代,藉助天文望遠鏡的能力,人類又發現了太陽系邊緣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矮行星和無數小行星等(其中冥王星先被認定為第九大行星,又被降級成矮行星)。最終我們有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說法

這八大行星又可以進行區分。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四顆距離太陽更近,在誕生之初就受到太陽的強大影響,並不足以形成巨大的體型和大氣,核心構成類似地球,因而被叫做巖質行星,或稱類地行星。而外側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形成之初並沒有受到太陽風過多影響,得以保留龐大的質量和體積,尤其是龐大的大氣層,它們被叫做氣態行星,或稱類木行星

太陽系曾經的九大行星(包含冥王星對比)真實體積大小對比,類地行星都是小不點POV-Ray和注釋

舉個例子好了,地球的平均密度約5.5克/立方釐米,比石頭略高。土星的體積是地球的約764倍,質量卻僅約95倍,平均密度僅約0.7克/立方釐米。如果宇宙中存在一個巨大的海洋,地球就像一顆小石子一樣扔到水面就沉了,看起來巨大的土星卻是個瑜伽球,竟然能飄著。因此,類木行星和類地行星仿佛是生活在同太陽系一屋簷下的兩波兄弟姐妹,前者體型巨大實則虛胖,後者矮小瘦弱卻很緊實。

顯而易見,距離地球過於遙遠,身處極寒之地,體積、質量、引力巨大,整體呈現氣態,甚至擁有巨大風暴的氣態行星們,對於人類來說探測起來太難了,沒有優先級,首先被排除

地球剩下的三個兄弟中,水星最靠近太陽。它的表面遭受太陽瘋狂炙烤,溫度高達400攝氏度,背後卻是零下170攝氏度的極寒地帶。幾乎毫無空氣,甚至表面都被太陽潮汐引力扭曲成褶皺。它靠近強大的太陽,自身質量和體積極小,是太陽系內最小的行星,太空飛行器極難克服太陽幹擾靠近並環繞它(歷史上僅有2011年抵達的NASA信使號實現了這一目標),探測難度過高。因而,水星,也可以被排除

乍一看水星,類似月球,荒蕪不堪NASA

按照圍繞太陽軌道的平均距離,金星是地球最近的鄰居。從表面看來,金星非常值得開發:處在太陽系內宜居帶上,能接收足夠恆星能量,可能存在液態水。體積是地球的87%,質量是地球的82%,重力加速度也是地球的90%,擁有濃密大氣,元素構成類似,簡直是第二個地球。人類從古至今對它的期待極高,中國很早便叫它啟明和太白,西方也用愛與美麗的女神維納斯來命名。本文就重點談一談。

毫無疑問,人類在1950年代邁入航天時代後,立即把目光投向了金星,尤其是蘇聯。最著名的就是金星計劃,共計發射了27個探測器,加上後來兩個維加號,總共發了29個探測器,其中有10個著陸成功,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即便這些成功的探測器,最長的一個也僅存活了127分鐘(金星13號)。這是因為,金星的實際情況實在太惡劣了!

麥哲倫號探測器數據繪製而來的金星全景NASA

第一,金星的確擁有稠密大氣,但是它的大氣壓是地球的92倍,相當於70米汞柱的壓強。

對於人類身體而言仿佛在身上背了一輛坦克的壓力!科學家們甚至懷疑是它大幅減慢了金星的自轉:自轉一圈243天,超過圍繞太陽的公轉,一天比一年還長。

第二,大氣成分中96%為二氧化碳。

地球上僅0.04%的二氧化碳就造就了不小的溫室效應,而金星上更濃密的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極強,全球超過400攝氏度的高溫,不分晝夜地域,這個溫度比熱油鍋還要高。

第三,金星上地質運動十分活躍,導致經常發生火山爆發,大量硫化物噴出。

由於缺乏有效的元素循環將不同元素重新回歸地面和地下,金星空氣中滯留大量硫化物組成雲層,風力強勁,即使下雨也都是濃硫酸雨,這簡直就是噩夢。

第四,濃密大氣遮天蔽日。

金星實際上晦暗不堪,只能偶爾看到硫酸雲裡的閃電雷暴和火山爆發帶來的光線,相信所謂的末日場景也不過如此。

第五,金星的磁場很弱很散。

金星上沒有一個完整的全球覆蓋磁場,這個磁場很難保護生命。而在地球上,地磁場是絕大部分生命、尤其是地表生存生命的最佳庇護。

麥哲倫探測器雷達測高儀器數據繪製的馬特山藝術渲染畫面,這是座巨大的火山,恐怖的末世場景NASA

綜上所述,深入探索金星的價值實在過低,蘇聯折戟後,美國、歐洲和日本對它的探測也一直不溫不火。金星,這個曾經的「愛神維納斯」,沒想到實際比「女妖美杜莎」還可怕。

因此,通過排除法我們知道,由於其他六大行星的探測優先級較低,人類行星際探測的下一站註定是火星

那麼火星的條件究竟好在哪裡?且聽作者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行星際探測,為什麼只能選火星?
    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四顆距離太陽更近,在誕生之初就受到太陽的強大影響,並不足以形成巨大的體型和大氣,核心構成類似地球,因而被叫做巖質行星,或者類地行星。顯而易見,距離地球更加遙遠,更加極寒之地,體積和質量巨大,引力巨大,整體呈現氣態,甚至擁有巨大風暴的氣態行星們,人類探測起來太難了,沒有優先級。地球剩下三個兄弟中,水星最靠近太陽。它的表面遭受太陽瘋狂炙烤,溫度高達400攝氏度,背後卻是零下170攝氏度的極寒地帶。幾乎毫無空氣,甚至表面都被太陽潮汐引力扭曲成褶皺。
  • 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
    &34;是中國正在計劃進行中的一項火星探測任務,是隸屬於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一部分。因此,我國的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以失敗告終。著陸地點初步選在烏託邦平原(Utopia Planitia),這個平原是火星上最大的平原,直徑約3200千米,也是1976年美國&34;探測器的著陸地區。
  • 人類會移民火星嗎?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昨日正式啟航,引發廣泛關注。火星探測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哪一步最難?火星移民還有多遠?在這種情況下,大約每26個月出現一個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地球到火星間的飛行路徑最短、最省燃料,因此一般選擇在這一段時間發射。具體的發射日期確定,還與實際的軌道設計、火箭發射運載能力、地面氣象、空間天氣等密切相關。2 火星探測的核心是什麼?魏勇:火星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火星的水是怎麼演化的。火星表面有河流的痕跡,為什麼今天一滴水都看不到?
  • 火星探測,我們在探測什麼?
    本年度是一個火星探測的大年份,7月20號,阿聯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成功升空。本日(7月23日),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將發射,7月底或8月初,美國也將有一個火星探測器發射。加上這三次,我們人類往火星發射的探測器總計已經快接近50個,僅僅是飛到火星就已經歷經艱險,我們如此孜孜以求,到底在火星上探測什麼?
  • 陳根:2020的火星趕集,聚焦七八月的中美阿火星探測
    文/陳根最近關於火星的探測有幾個比較重大的北京時間:北京時間7月20日5時58分,載著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由日本出產的H-2A火箭在日本的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點火升空,約1小時後,探測器與火箭成功分開,正式奔向火星的探測之旅
  • 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它的出現,竟讓科學家們相信火星有生命存在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到天空,開始了對火星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等科學探測,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那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呢?,最後變成了現在荒涼的樣子,所以探測火星可以幫助我們保護地球。
  • 火星探測任務都是如何命名的?
    人類首次火星探測始於1960年的蘇聯「火星計劃」,經過60年發展,人類實現了對火星探測「飛掠」、「環繞」、「降落」和「巡視」等眾多研究類型的突破。對於具體任務,擁有一個容易識別、易於傳播的名字成為重點考量因素之一,各航天大國也出現了不同的命名風格。
  • 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未來我們會移民火星嗎?
    火星探測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哪一步最難?火星移民還有多遠?人類為什麼要探測火星?近日,新京報記者採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助理、鴻鵠專項首席科學家魏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鴻鵠專項行星光學遙感首席科學家何飛,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以及國家空間天氣預報臺副臺長郭建廣,揭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奧秘。
  • 談談火星探測任務命名那些事兒
    例如,在60-70年代,蘇聯先後進行了 「火星1-7號」探測任務。 「福波斯1號」和 「福波斯2號」也是如此,它們重點研究火星的衛星福波斯。俄羅斯的任務也頗有類似傳統,例如「火星96」意為1996年進行的火星探測任務,「福波斯·土壤」意為福波斯土壤採樣返回。
  • 漫活火星探測
    繼2018嫦娥登月之後,中華大地又一場「火星探測」大戲即將上演,向更深、更遠的宇宙星際發起挑戰。火星,古稱「熒惑」,易傳五行之一,「火星車」被冠名《天問》,註定是一次滿含詩意的探天之旅。火星,則別有一番天地:地表有稀薄空氣、地下有冰水,地表 -63°,晝夜時長與地球相當(24小時37分)。特別是1877年,意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發現火星上竟有「運河」;另一美國天文學家霍爾發現火星上有兩個 「小月亮」,這些資訊引起「火星有過生命活動」的聯想。雖然暫不宜居住,但它與地球同處太陽系「宜生帶」,其「自然環境」仍有改造的可能,是可能移民星球,為什麼不去哪裡打探一下呢?
  • 火星為什麼是人類邁出地球的下一站?
    那麼,我們就將通過本文直接論證火星為什麼有足夠多的條件能滿足開發的需求。人類未來的行星際基地開發需要至少達到這些條件:充足的水源、空氣、能量、土壤和元素,能庇護生命,易於實施航天開發。人類探測火星已有60年歷史,目前依然有8個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在火星工作,它們發現火星水資源可以用「豐富」(當然,相對地球是貧瘠的)一詞形容:火星全球淺層土壤普遍存在2-3%的水分,火星表面在夏季甚至出現液態滷水流動,南北兩大極冠地區蘊藏著超過地球格陵蘭島的水冰含量,火星底部可能蘊藏巨大的液態水湖。對於小規模人口而言,已經足夠。
  • 人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探測火星?
    每隔大約26個月,地球與火星會運行至最近的位置,此時發射探測器將節省大量燃料,2020年正是火星探測活動的窗口期。目前,已有多個國家宣布將於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這其中也包括中國——我國已在2016年1月11日正式批覆了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向火星發射探測衛星的任務定於今年執行。登陸火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實上,這些火星探測器任務有一半都會失敗。
  • 面對地球微生物的「星際入侵」,為什麼土衛二比火星更為脆弱?
    為什麼人類不怕微生物「星際入侵」汙染火星,而怕汙染土星的第六大衛星土衛二呢?其實對於微生物汙染這一說法並不是不怕汙染火星,一些科學家之前也表現出了對微生物汙染火星的擔憂,但是相對於土衛二來說那是真怕給汙染了。
  • 為什麼全世界都趕著去探測火星而不是金星呢?
    電影《星際穿越》中宇宙的畫面在上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對金星和火星進行試探性的研究,加上當時的冷戰背景當時的航空航天技術在這一階段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為什麼要去探索神秘的太空呢?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非常有效的帶動了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工業繁榮和科技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各種地外探測活動的進行人類視野在不斷的擴展,同時也獲得了大量的新發現。
  •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
    為什麼我們要探測火星?本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整體重約5噸,目的地是遙遠的火星。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五號火箭才剛好能夠滿足要求,因此必須用長徵五號火箭發射。為什麼今年三個國家扎堆發射火星探測器?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開啟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  磁強計  獲取火星空間磁場環境高精度數據  火星探測任務作為我國深空探測重大科學工程的第一次任務,將在一次任務同時實現「繞、落、巡」三個目標,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 NASA最新行星際探索任務:火星巖石帶回地球
    火星將是美國宇航局未來重點探索的行星  在行星際飛行過程中,前往火星的往返任務在解決動力來源後就變得觸手可及,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內,科學家們就可以將火星巖石和土壤樣本帶回地球。這樣的動力方式可以使火星軌道飛行器進行往返火星之旅變得更便宜,至少在速度上也不會遜於傳統的化學能火箭。  計劃之中的火星往返之旅常規任務方案為從地球上發射兩艘宇宙飛船,一艘是用於火星登陸的飛船,另一艘則是工作在火星軌道上。火星登陸宇宙飛船負責登陸火星,並收集火星土壤和巖石樣本,然後通過傳統的化學能推進器將自身發射進入火星軌道,完成火星往返之旅。
  • 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五大看點
    ■ 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繞、著、巡」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其中成功了24次,火星是目前人類認識最深入的行星之一。
  • 地球宇宙環境|關於「火星探測」的一道地理高考題及知識拓展
    據文匯網報導,我國將於2020年探測火星,通過火星衛星、火星著陸器、火星車天地聯合探測火星,目前火星車已經做好。今天木木老師JY就來介紹一道跟「火星探測」有關的地理高考題及相關的拓展知識。影響行星溫度的因素有「日-行」距離、行星大氣厚度及成分等。此題A、B、C、D所有選項都是敘述大氣對火星溫差的影響。結合題幹信息「大氣稀薄」,我們就不難分析出,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夜間大氣對火星地面的保溫作用小(即夜晚火星表面吸收大氣輻射少)第25題答案選D。
  • 我國於今日開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為何世界各國熱衷探索火星?
    也許有人會問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害這麼嚴重,消耗了國庫這麼多的財政支出為什麼不等今年過後緩解財政支出後再開啟探索火星計劃呢?其實這跟火星的窗口期有關,火星的窗口期兩年一次。每隔兩年,全球都會迎來一次火星探測的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