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是一個火星探測的大年份,7月20號,阿聯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成功升空。本日(7月23日),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將發射,7月底或8月初,美國也將有一個火星探測器發射。加上這三次,我們人類往火星發射的探測器總計已經快接近50個,僅僅是飛到火星就已經歷經艱險,我們如此孜孜以求,到底在火星上探測什麼?
火星探測的目標中,對生命信息的探測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但是我們為什麼要上火星探測生命?月球這麼近,為什麼我們從來不說到月球上探測生命?
很多科普文章都會提到火星與地球的相似性,他們會說,火星與地球大小相似,公轉自轉相似,有四季之類的,在我看來,都極其不專業,而且主要的是,膚淺,不解渴。
上火星探測生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火星與地球在形成和演化過程中的相似性!
在目前的主流科學理論中,整個太陽系都誕生於一團星雲,大約46億年前的時候,星雲物質圍繞星雲中心旋轉,旋轉過程中自然形成扁盤狀的星雲形態,在星雲中心集中了99%的星雲物質,在這裡溫度壓力極高,最終點燃了核聚變,於是形成太陽。太陽形成後,時刻不停向外釋放著熱量和太陽風,熱量和太陽風會天然篩選圍繞太陽運動著的星雲物質或者是星子。
在這種篩選下,重的、耐熱的物質留在了離太陽近的地方,輕的、不耐熱的物質則被趕到了遠離太陽的地方。最終這些被篩選過的物質逐漸凝聚形成圍繞太陽運動的行星。在太陽系內側,是耐熱的巖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在太陽系外側,則是不耐熱的氣態行星或是冰巨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而火星與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相差不大,所以它們從起源物質上看就是相似的。而從起源過程上看,它們也是相似的,它們都是由星雲物質凝聚成星子,星子凝聚成小行星,小行星又相互碰撞吞噬,從而形成了行星。
現在在太陽系中,火星和木星之間就有一個小行星帶,在這個小行星帶中飄蕩著大約50萬顆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可能由於木星的巨大引力,所以未能相互碰撞形成行星。
這些小行星在碰撞形成行星的過程中,巨大的碰撞動能會被轉換成熱能,且小行星內部攜帶的放射性物質也在碰撞過程中聚集到行星內部,這些放射性物質也在隨時釋放著熱能。這些熱能讓剛剛誕生的行星都處於熾熱的巖漿球狀態。
隨後,這些巖漿球開始冷卻,最先冷卻的是外層物質,在冷卻過程中,巖漿內部也在通過各種化學反應釋放著水蒸汽、二氧化碳等等氣體,當外層巖漿冷卻形成巖層之後,這些水蒸氣冷凝形成雨水匯集到地表,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至於為什麼巖漿會形成水蒸汽,我已經寫過文章分析。
那麼,從這個理論來看,火星和地球的誕生之初其實都有很多地表水存在,這些地表水連成廣闊的水面,就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到這一步,火星和地球依然很相似。
在海洋形成後,在洋底有些地方會有一些火山存在,在靠近火山的地區,會存在著一些裂隙,從這些裂隙中,水會向下運動接觸到地下巖漿,被巖漿加熱後又會沿著裂隙返回,從而形成海底黑煙囪,黑煙囪附近的無機物通過各種化學反應,形成了有機物,有機物則又形成了生命,這就是目前主流的生命誕生理論。
海底黑煙囪形成過程
大洋中的海底黑煙囪
地球上的生命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呢?38億年前左右。那時候,火星上依然還有比較豐富的水的存在,,實際上,火星上大規模的水,一直到30億年前才逐漸消失,而到現在,火星上可能都存在著小規模的地下水活動。
也就是說,至少在35億年前,火星與地球環境都很類似,而那時候,地球都已經出現了生命,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相信在火星上也有可能有生命呢?
水和地貌的探測,實際上是屬於生命探測的一部分,但是本文第一節已經太長了,我在此強行斷章~
我們從上一節的文章已經知道,為了探測火星上的生命,我們必須確定火星上水的狀況,如果火星上存在過水,現在也有水的話,就算我們暫時沒有發現生命,我們也可以抱有很大的期待說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
目前對於火星上水的探測,主要是根據地貌、地球物理和探測器的實驗來進行的。在地貌方面,我們在火星上已經發現了在火星的南北極存在著巨大的冰蓋,同時在火星地表也廣泛分布的水存在的痕跡:
火星上的河谷網絡
火星上的河口三角洲
火星上的河流
而且,利用這些地貌,我們還大致推斷出這些地表水廣泛活動的年代35億年前,從35億年到30億年間,地表水逐漸消失。
在地球物理探測方面,我們已經發現在火星的南極可能存在一個冰下湖,這是人類首次發現的火星上的液態大型水體:
湖泊位於火星南極附近
2008年,鳳凰號探測器在火星北極挖掘出一個土坑,坑中出現了水冰,這證明在火星的地下可能也存在著較多的水冰。
通過對於地貌和水的探測,我們實際上已經證明火星上在歷史上存在著大量的地表液態水,同時在現在依然存在著地下水和大量的水冰。這實際上對於發現火星生命是重大的利好,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深信在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極高!
(PS:在這裡,火星生命並不是火星人那種生命,而是非常原始的細菌類生物。)
在這方面的探測,主要包括火星大氣層、磁場、物質組成與化學演化過程。
火星的大氣層探測,是為了看火星大氣成分,將這些數據與地球上的進行對比,一方面能夠啟示地球大氣未來的變化,一方面能夠為人類將來建立火星考察站,或者是更長遠一些的改造火星提供資料。
磁場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目標。因為磁場實際上對於地球對於火星都很重要,一方面,磁場實際上是行星內部運動的結果,比如我們現在的地球,內部存在較高的熱量,地幔、地核部分都沒有冷卻下來,所以金屬內地核在地幔巖漿中的運動過程就好像一個發電機的轉子,不斷形成電流,這些電流在發電機外圍形成了全球統一的磁場。
但是如果內核逐漸冷卻,這個統一的磁場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區域性的磁場,在某些未完全冷卻凝固的地方有地下的巖漿活動,這些地方會有覆蓋比較小區域的區域性磁場,這其實就是火星目前的樣子。
我們通過對於火星磁場的研究,也能夠預測地球未來磁場的變化(火星比地球小,所以冷卻比地球快,但總有一天地球也會冷卻成為火星的樣子)
另外一方面,磁場就好像一個離子保護盾,能夠偏轉來自宇宙的高能射線,保護其下的生命不受高能射線的傷害。對於火星磁場的探測,無疑對於我們未來建立火星探測站,或者是更進一步建立火星殖民地,也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對於火星物質成分和化學演化的演化,則屬於行星地質學方面的內容。通過這些探測和研究,我們能夠不斷修正我們目前對於太陽系起源、行星演化的理論,這些理論,則是我們未來預測地球演化,尋找更多地外行星,甚至是進行星際大航海時代的重要支撐。
最後介紹一下這個專業,算是蹭一波高考專業選擇的熱點。行星地質學實際上是一個很年輕的科學,我們目前的水平很難飛到各個行星進行實地的研究工作,所以會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研究,具體的方法是,把目前觀測到的地外行星的各項數據與地球進行對比,因為地球也是一個普通的行星,在這些行星上的基本的地質過程是相似的,比如水流衝刷,會在行星上衝刷出各種水流河道的痕跡,風的流動會在乾旱的地方形成雅丹地貌。
火星上的雅丹
地球上的雅丹
通過對比地球和地外行星的異同,從而研究地外行星的特點,並建立更廣泛的行星演化理論框架,支撐未來的星際探索。
這個專業,我個人是覺得很有趣的,地大的行星地質學研究,中科院的行星科學研究都是不錯的,目前貌似只招收研究生,各位學子未來有興趣可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