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GJ 3470 b的內部結構,光譜學揭示其化學「指紋」

2020-12-04 悟空科學

作者:文/石蘭

在天文科學領域,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的行星探索範圍,早已擴大到太陽系以外,它們被稱為系外行星。首次確認系外行星存在的時間,距今已有29年,而最難確認的信息,便是它們的性質和普遍程度。終於,通過NASA兩架望遠鏡的通力合作,研究人員第一次確認了系外行星GJ 3470 b的化學「指紋」。雖然,在其他恆星的周圍,這樣的行星較為普遍的存在,但是,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卻並沒有發現它們的身影。

行星GJ 3470 b以創紀錄的速度蒸發

GJ 3470 b繞著一顆和地球相聚97光年的紅矮星運行,距其母星大約600萬公裡(370萬英裡),相當於太陽系行星水星與太陽之間平均距離的十分之一左右。並且,該恆星噴射出的輻射正在快速地剝離GJ 3470 b的高層大氣,因此,該行星可能無法長時間保持目前的大小。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尚未發現其他行星出現這樣巨大的質量損失,僅需要幾十億年的時間,星球質量的一半就可以消失掉。並且,這顆僅僅20億年左右年齡的系外行星,可能已經以這樣的方式損失了大約35%的質量。

約有木星大小的行星,大致相當於地球大小的行星,以及所謂的超級地球,科學家們根據它們的大小和與恆星之間的距離,繪製了系外行星,處於中間位置、接近它們恆星的「海王星」相對很小。通過熱海王星的沙漠也可以表明,這樣的外星世界是罕見的,又或者,它們一度充足,但後來消失了,這讓我們看到了系外行星之謎。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在太陽系外,天文學家發現了許多「 熱木星 」、「熱地球」和「熱超地球」 ,分別緊密圍繞軌道的氣體巨星,但最令人驚訝的還是「熱海王星」。

系外行星GJ 3470 b的理論內部結構

系外行星GJ 3470 b,也叫做Gliese 3470 b,其巨大的巖石核心,埋藏在一個深沉破碎充滿氫和氦的氣氛中。它的質量比地球更大,但又比海王星的質量(超過17個地球質量)更小,處於海王星和地球的質量之間,而在我們銀河系中,80%的行星可能都屬於這個質量範圍內,但它又不同於太陽系中的任何行星。科學家們通過哈勃望遠鏡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對GJ 3470 b進行了觀測,並對其非常清晰的深層大氣成分進行了化學分析,為這顆行星的起源提供了線索。

系外行星GJ 3470 b的理論內部結構正如下圖所示,圖片下部所顯示的是很久以前該系統可能看到的磁碟。GJ 3470 b與距離太陽30億英裡的海王星有所不同,可能已形成非常接近其紅矮星的乾燥巖石物體。它通過自身的重力從周圍的圓盤中獲取氫氣和氦氣,然後形成厚厚的大氣層。而這個磁碟消失的時間,大約是在數十億年前,於是,這個星球也隨之停止了繼續增長。因為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沒有這樣特殊的星球存在,所以它才如此引人注目。天文科學家們可以通過梳理GJ 3470 b大氣的內容,發現了它的性質和起源相關的線索。

光譜學如何確認系外行星的化學指紋

從行星形成的角度而言,首次對GJ 3470 b大氣進行的研究結果,算得上是一個重大的發現,這樣一個獨特世界的光譜特徵,科學家們也是第一次擁有。GJ 3470 b直接穿過其母星的圓盤,該行星的軌道非常接近恆星,但又遠低於木星,卻依然成功地吸收了大部分未受汙染的原始氫/氦氣氛。通過測量行星在其恆星(過境)前面經過時,吸收了多少的星光,以及行星在恆星(日食)後面經過時,有多少反射光從星球消失了,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了12次過境和20次日食。 正是由於在行星GJ 3470 b上只有薄霧,氣氛整體是清晰的,所以科學家才能夠深入探測大氣層,然後基於光分析該行星的化學指紋(光譜學)。

在分析結果出來之前,科學家們預估該行星應該富含氧氣和碳元素等重元素,並形成豐富的甲烷氣體和水蒸氣,這樣的大氣氛圍會和我們在海王星上看到的很相似。然而,科學家們卻發現行星GJ 3470 b上的重元素含量非常少,它的主要成分反而和太陽類似,富含氫和氦。從之前科學家們發現的許多更大的系外行星來看,它們的軌道往往都特別靠近自己的母恆星,也被稱作「熱木星」。

研究人員甚至懷疑,這些木星一般大小的行星在各自的太陽系中形成的時間更久遠,所以才會向自己的恆星遷移。但是,行星GJ 3470 b的情況卻表現得有所不同,對於這樣的現象有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 GJ 3470 b起源於一塊異常乾燥的巖石,當它「出生」以後,就不穩定地靠近它的紅矮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一半。當其恆星處於年輕時期的時候,它會快速地從原始氣體盤(原行星磁碟)中吸收氫氣。簡而言之,在行星仍處在增長的過程中,原行星氣體盤以某種方式分散,所以永遠地阻礙它的大小。對於該行星的更多疑惑,則需要更敏感的紅外波探測器通過時間來解答。

相關焦點

  • 系外中等行星大氣成分首次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3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日報導,加拿大科學家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兩架太空望遠鏡,首次確定了一顆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的系外中等行星大氣層的細節。在太陽系中沒有這樣的行星,但在其他恆星周圍很常見。
  • 蛇夫星座的小行星「GJ-1214b」
    「GJ1214b」行星簡介GJ1214b於2009年被發現,它屬於超級地球類系外行星,質量介於地球與海王星之間。「GJ1214b」是一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非常近,僅有40光年,我們的電視信號甚至都可以抵達這顆行星。
  • 【光譜學】深度光學
    隨著科技的進展,光譜學所涉及的電磁波波段越來越寬廣,從波長處於皮米級的γ射線,到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區域,紅外線,微波,再到波長可達幾公裡的無線電波,都有其與物質作用的特徵形式。按照光與物質的作用形式,光譜一般可分為吸收光譜、發射光譜、散射光譜等。通過光譜學研究,人們可以解析原子與分子的能級與幾何結構、特定化學過程的反應速率、某物質在太空中特定區域的濃度分布等多方面的微觀與宏觀性質。
  • 光譜學基礎知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8425.htm通過光譜的研究,人們可以得到原子、分子等的能級結構、能級壽命、電子的組態、分子的幾何形狀、化學鍵的性質、反應動力學等多方面物質結構的知識。但是,光譜學技術並不僅是一種科學工具,在化學分析中它也提供了重要的定性與定量的分析方法。
  • 北京大學張樹霖教授:情系拉曼光譜學
    1978 年起利用自行組建的雷射拉曼光譜儀開始了拉曼光譜學研究;1985 年之後在納米結構拉曼光譜學方面作出了基本性的、世界範圍公認的研究工作,發表論文210篇;自1998 年起的歷屆國際拉曼光譜學大會均受邀為大會或分會邀請報告人;2000 年成功組織了由北京大學申辦的第17 屆國際拉曼光譜學大會;2004 年其領銜的「若干低維材料的拉曼光譜學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自製成當時世界上最小的商品雷射拉曼光譜儀基礎上
  • 探索金星的深層真相,揭示地球神秘的「雙胞胎」的內部運作
    圖片來源:NASA / JPL-Caltech / Peter Rubin在考慮成為下一個探索計劃任務時,VERITAS將揭示地球神秘的「雙胞胎」的內部工作原理。想像地球。現在填寫厚厚的天空,太陽模糊硫酸雲酸 ; 通過將溫度提高到900 華氏度(接近500 攝氏度)來使海洋沸騰,並提高氣壓至足以使您像煎餅一樣變平。
  • 才31光年遠,新發現兩顆系外行星,其中一顆可能是宜居行星
    一顆圍繞著附近一顆暗星運行的超焦行星,幫助天文學家揭示了兩顆此前未被發現的行星——其中一顆可能含有液態水,因此對生命很友好。這顆熾熱的行星GJ 357 b,由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苔絲號」發現,離地球31光年,只比地球大22%,每3.9天繞其恆星一周,其軌道比水星離太陽的距離近11倍。
  • 火星像個夾心蛋糕「洞察」號獲得行星內部結構數據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本報訊兩年前,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希望從那些遙遠的地震和土壤洩露的深層熱量中收集火星內部結構的線索。事實證明,火星有它自己的「想法」。
  • 電子鎖微型直流電機,電子鎖內部結構解析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電子鎖產品,都是通過一個微型減速電機來驅動鎖舌的開/閉合,電子鎖用到的微電機大多為減速電機,也可以用不帶減速機的普通微電機,通過內部的齒輪減速結構來降低轉速輸出增加輸出扭力。電子鎖內部結構
  • 光譜學和諾貝爾獎
    自從諾獎設立以來,很多獎項都與光譜學研究有關,有的是推動其發展的實驗或理論成果,也有的是光譜學促成的新發現。以下列舉一二。光譜學和諾貝爾獎一瞥1902物理學獎洛倫茲和塞曼:研究磁場對輻射現象的影響,發現磁場中的譜線分裂(塞曼效應)。
  • 新型非線性幹涉儀將在量子光譜學、成像等領域發光發熱
    量子幹涉引發的靈敏度增強使其成為傳感、成像和光譜學的有前途的工具。在幾百萬分子和原子中探測到低至幾十個的低濃度粒子是一項令人著迷的研究目標。基於紅外的光學傳感器能檢測到分子內部運動的微小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傳感和識別化學成分的圖譜,但由於紅外區域光學材料的限制,目前還沒有廣泛應用。
  • 新研究揭示了恆星群是決定行星繫結構的關鍵因素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量化行星系統的結構是如何受到環境影響的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恆星群在空間上分散的時間不到10億年,遠低於大多數已知的研究人員在蓋亞衛星收集的觀測數據中,識別出了圍繞系外主恆星的舊的、共動的恆星群,並證明了行星系的結構在位置—速度相空間中,對局部恆星群有很強的依賴性。在控制了主恆星的年齡、質量、金屬豐度和與恆星的距離後,我們得到相空間密度過高(共動恆星數量多於非結構空間)與場在行星系性質上的顯著差異。
  • 大多數東西都是由分子組成,那用什麼來識別研究其分子結構呢?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科學家已經建立了一種新的工具來研究分子,這項新技術將揭示分子的結構,具有更多的細節和特異性。東京大學光子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Takuro Ideuchi副教授說:我們生活在分子世界,身邊的大多數東西都是由分子組成:空氣、食物、飲料、衣服、細胞等等。用新技術研究分子可以用於醫學、藥學、化學或其他領域。
  • 大多數東西都是由分子組成,那用什麼來識別研究其分子結構呢?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前沿#系列徵文科學家已經建立了一種新的工具來研究分子,這項新技術將揭示分子的結構,具有更多的細節和特異性。用新技術研究分子可以用於醫學、藥學、化學或其他領域。這項新技術將兩種現有技術結合成一個獨特的系統,稱為互補振動光譜學,所有分子都有非常小,且獨特的振動,由原子核的運動引起。稱為光譜儀的工具可以檢測這些振動是如何導致分子吸收或散射光波,當前光譜學技術受到它們可以測量的光類型限制。
  • 鄭華熾——我國利用光譜學探討物質結構的先驅者
    鄭華熾,光譜學家、物理教育家,我國利用光譜學探討物質結構的先驅者之一。對紅外吸收光譜和紫外吸收光譜,尤其對同位素效應的研究,成效卓著。1983年,鄭華熾80歲壽辰之際,北京師範大學為表彰他對我國光譜學和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召開了「慶祝鄭華熾教授執教50周年大會」。我國最早的光譜學家之一19321935年,國際上量子力學剛剛興起,光譜學作為研究物質結構的一種方法,是當時物理學研究的前沿工作,前蘇聯、法國、德國、印度等國都有一批科學家從事光譜學研究。
  • GJ357b一顆31光年外出於恆星宜居帶的行星,被稱為超級地球
    這顆名為GJ357d的行星圍繞著一個恆星運行,這個恆星就是長蛇座M矮星GJ357。最近科學家發現了有三顆圍繞著長蛇座M矮星GJ 357運行的系外行星,這顆GJ357恆星的溫度比太陽低40%,質量和體積只有太陽的三分之一左右。
  • 破解的神秘問題:系外類海王星行星都去哪了?
    這幅藝術家創作的插圖展示了一朵巨大的氫氣雲從一顆海王星大小的溫暖行星中流出,這顆行星距離地球只有97光年。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們一直有一個未解的神秘問題:在其他行星系統中,在離其宿主恆星非常近的區域內,並沒有如海王星大小的行星存在——那麼這些類海王星行星究竟去哪裡了呢?
  • 恆星滅亡故事:白矮星軌道上發現行星碎片
    研究人員發現,這個每兩個小時就圍繞恆星旋轉一次的物體,很可能是一顆被摧毀的行星的內核。如果它是一顆小行星,那麼它早就被撞碎了,因此專家推斷它是由鐵和鎳構成的,就像地球的地核一樣。我們的星球未來可能最終會遭遇類似的命運,但在50到60億年內不會發生這樣的場景。這是因為,當一顆恆星到達它生命的終點時,它會向外膨脹,因此導致圍繞它的軌道上運行的行星會被破壞或摧毀。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總論
    人類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其實人類的視野是極其狹窄的,我們不僅對地球表面以外的太空及宇宙知之甚少,同時對於地球表面以下的地球內部結構也知之甚少
  • 扇動的「蝙蝠翼」揭示行星形成的奧秘
    圖片來源:STScI巨蛇座星雲中的「蝙蝠翼」提供了一幅獨特的、間接的行星形成圖像。天文學家們正在使用這顆年輕行星的新圖像,以及它所投射出的飄動的影子來揭示這個星系的原行星盤。2018年,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這顆位於巨蛇尾的、年輕的類太陽恆星——HBC 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