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中等行星大氣成分首次揭示

2020-12-04 人民網

  科技日報北京7月3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日報導,加拿大科學家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兩架太空望遠鏡,首次確定了一顆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的系外中等行星大氣層的細節。在太陽系中沒有這樣的行星,但在其他恆星周圍很常見。

  這顆名為Gliese 3470 b(GJ 3470 b)的行星,擁有一個巨大的巖石內核,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2.6倍,比地球重,比海王星(17倍地球質量)輕。研究人員稱,事實上,銀河系中80%的行星可能屬於這個質量範圍,但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從未能理解這樣一顆行星的化學性質。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比約·本特克領導的團隊,利用NASA的哈勃望遠鏡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強強聯手」獲得的多波長能力,首次對GJ 3470 b的大氣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GJ 3470 b擁有一個由氫—氦氣體組成的大氣層,這將有助進一步了解這顆行星的性質和起源。

  本特克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獲得此類天體的光譜特徵。我們曾以為其大氣層會富含氧氣和碳等重元素,這些元素會形成豐富的水蒸氣和甲烷,類似於在海王星上看到的。但結果發現,其大氣層中重元素的含量非常低,成分類似於太陽富含的氫—氦等氣體。」

  本特克稱,這顆行星似乎就在它今天所在的位置形成,最合理的解釋是,GJ 3470 b出生時不穩定地靠近它的主恆星——一顆質量約為太陽質量一半的紅矮星。他因此假設,這顆行星剛開始是一顆乾燥的巖石行星,在其恆星非常年輕時,它迅速從原始的氣體盤——原始行星盤中吸收氫氣。然而,在該行星進一步膨脹之前,原始行星盤消失了,使其質量屈居於海王星之下。

  研究人員希望,NASA即將推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能夠更深入地探測GJ 3470 b的大氣層。

(責編:趙竹青、呂騫)

推薦閱讀

「海水稻」春播育秧時值春耕時節,三亞南繁種質資源材料陸續送到青島,正式拉開春播育秧工作的序幕。不同的是,這裡種上了「海水稻」。【詳細】

長徵火箭 300次發射的背後4月20日晚10時41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載著第四十四顆北鬥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完成了長三甲系列火箭的第100次發射;此前,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第300次發射。【詳細】

相關焦點

  • 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首次發現水汽 距離地球大約110光年
    研究人員首次在一顆太陽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發現水汽,且這顆星球的溫度可能符合生命存在所需條件。英國期刊《自然·天文學》11日登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一個研究小組的報告,揭示這一「激動人心」的發現。這顆行星代號K2-18b,屬於獅子座,距離地球大約110光年。它圍繞一顆紅矮星運轉,表面由巖石構成,體積和質量分別是地球的2倍和8倍。這類質量超過地球的類地行星獲稱「超級地球」。研究小組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所獲光譜數據,發現它的大氣中有水汽,含量可能在0.1%至50%之間。
  • 系外類地行星光譜中首次發現水分子
    有史以來第一次,天文學家在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有趣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所謂的宜居帶中,讓它成為銀河系中最有希望找到地外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由克卜勒太空天文臺發現的K2-18b行星位於110光年之外。初步掃描表明,這顆系外行星是一顆超級地球,也就是說,它是一顆比地球大的巖石行星,而且具有大氣層。
  • 在620光年外,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證明:系外行星大氣中存在鐵
    由阿姆斯特丹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直接證明了系外行星大氣中鐵的存在。研究人員在系外行星KELT-9b光譜中發現了未帶電的鐵原子發射線。觀測是複雜的,因為這顆系外行星在其明亮的主星面前黯然失色。系外行星KELT-9b圍繞其恆星KELT-9公轉周期是36小時,這顆恆星和行星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大約620光年。
  • 在620光年外,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證明:系外行星大氣中存在鐵!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由阿姆斯特丹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直接證明了系外行星大氣中鐵的存在。研究人員在系外行星KELT-9b光譜中發現了未帶電的鐵原子發射線。觀測是複雜的,因為這顆系外行星在其明亮的主星面前黯然失色。
  • 太陽外輻射影響土衛六的大氣成分
    東京,2月16日(記者陳超)-由日本東京大學的宮野信孝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阿爾瑪望遠鏡觀察土星的衛星土衛六的大氣,並探測到微量氣體釋放的無線電波。經過分析,首次發現這是太陽系外的輻射「銀河宇宙射線」對土衛六大氣成分的影響。
  • 人類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氦,科學家:它的意義非凡
    近日,哈勃太空望遠鏡又有重大發現,在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中檢測到了氦元素的存在,這是人類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氦元素。氦是稀有氣體的一種,氦在通常情況下為無色、無味的氣體,是唯一不能在標準大氣壓下固化的物質。氦是最不活潑的元素。氦的應用主要是作為保護氣體、氣冷式核反應堆的工作流體和超低溫冷凍劑。
  • 大氣成分
    在固態星球中,水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金星和火星的主要大氣成分都是CO2,而地球的主要大氣成分是氮氣(N2)和氧氣(O2)。外圍 4 個氣態星球的主要大氣成分都是氫氣(H2)和氦氣(He)。由於距離的遙遠,現有的天文觀測技術能夠提供給我們的關於系外行星大氣的化學成分、熱力結構和大氣環流特徵還非常有限。
  • 大氣礦塵可提高類地行星宜居性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大氣礦塵對類地行星的宜居性產生重大影響——會提高系外行星的潛在宜居性。這項發現意味著未來對系外行星解讀結果將有所改變,當研究類地系外行星時,必須要考慮礦塵的潛在影響。 所謂「宜居帶」,指的是恆星周圍存在一個表面可能有液態水的類地行星的區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點目標。而位於「宜居帶」的行星也意味著是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到這樣的星球。
  • 科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擁有水的巖石行星
    科學家首次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擁有水的行星,這是在探索適宜居住的世界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人類在距離地球11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水蒸氣,這顆名叫K2-18b的星球是地球大小的兩倍,質量是8倍。據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稱,K2-18b還有大氣,活物的溫度範圍是正確的。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網站,藉助美國航空航天局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數據,天文學家們首次發現一顆地球大小,且位於宜居帶中的系外行星。」他說:「未來的NASA探測項目,如掩星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以及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等將會找到那些距離最近的巖石行星並確認其成分與大氣組成,從而延續人類對搜尋另一顆地球的不懈追求。」
  • 2018年人類將首次觀測到類地行星的大氣成分
    凌星法便是運用行星經過恆星前對恆星瞬間的遮擋,形成恆星光度的變化來證明恆星是否存在行星。在凌星法沒有實現人類以為像地球這麼小的行星是不存在,因為人類觀測到地外行星最小的也跟木星差不多大,而木星是地球大小的將近一千倍左右。
  • 最新研究:系外行星大氣中 水常見但數量低於預期
    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系外行星大氣中水常見又稀少,對在太陽系內外尋找水意義重大。圖片來源:英國劍橋大學官網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11日報導,該校科學家領導的團隊對系外行星大氣化學成分進行了迄今最廣泛調查。結果表明,系外行星大氣中水很常見,但也稀少。研究結論挑戰了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論,對在太陽系內外尋找水意義重大。與氫相比,太陽系內巨行星大氣中的碳含量明顯高於太陽大氣中的,這種「超太陽」的豐度據信在行星形成時出現,而且,大量冰、巖石等在吸積過程中被帶入行星內部。科學家由此預測,系外巨行星大氣中其他元素的豐度也同樣很高,尤其是氧氣,是繼氫、氦之後含量最豐富的元素。
  • 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衛星居然可以繞木星大小的行星運行?
    如何對未來的系外星系進行分類在太陽系之外尋找行星是非常艱巨的工作。但是,對於已確認的系外行星而言,一項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是確定這些系外行星是否擁有自己的衛星,又名系外星系。然而,就像對系外行星本身的研究一樣,對系外星系的研究也提供了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宇宙的機會。
  • 研究首次揭示一類特殊行星系統形成機制
    藝術家筆下的系外多行星系統
  • 系外「地獄行星」 溫度達1000度(圖)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天文學家首次利用X射線檢測到太陽系外的行星經過母星的情景。這張照片利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歐洲太空局XMM牛頓天文臺拍攝了距離地球63光年的HD189773系統裡的行星。在此之前,科學家只能在可見光下觀測到這個行星過境的過程。  「在此之前,我們只能在可見光下觀測到上千顆行星候選者過境,」 美國麻薩諸塞州堪布裡奇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卡特婭·波彭黑格爾(Katja Poppenhaeger)這樣說道。
  • 帶來生命希望的行星GJ 357 d,是怎樣的一個系外世界?
    GJ 357系統是一個怎樣的系外世界在GJ 357系統中,除了GJ 357 d以外,還有其他兩個系外星球的存在,它們分別是GJ 357 b和GJ 357 c。位於GJ 357系統中的另一顆行星,則比我們的地球大22%左右,被科學家們稱為GJ 357 b。該行星繞恆星運行的軌跡,比水星繞太陽的運行還要近11倍左右,因此也將其稱為「熱地球」。顧名思義,這是一個溫度特別高的星球,其表面溫度可高達254攝氏度左右,並且這個計算值暫時沒有考慮可能的大氣額外變暖效應。
  •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氦逸出了巨大的行星大氣
    科學家發現氦逃逸了巨型行星的大氣,哈勃望遠鏡的觀測表明,一顆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在距地球200光年的系統中失去了大氣。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氦逸出了巨大的行星大氣。圍繞行星的氣體包層延伸到了太空。結果出現在5月3日的Nature中。
  • 行星GJ 3470 b的內部結構,光譜學揭示其化學「指紋」
    作者:文/石蘭在天文科學領域,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的行星探索範圍,早已擴大到太陽系以外,它們被稱為系外行星。首次確認系外行星存在的時間,距今已有29年,而最難確認的信息,便是它們的性質和普遍程度。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在太陽系外,天文學家發現了許多「 熱木星 」、「熱地球」和「熱超地球」 ,分別緊密圍繞軌道的氣體巨星,但最令人驚訝的還是「熱海王星」。系外行星GJ 3470 b的理論內部結構系外行星GJ 3470 b,也叫做Gliese 3470 b,其巨大的巖石核心,埋藏在一個深沉破碎充滿氫和氦的氣氛中。
  • 美國航天局NASA首次用X射線觀測到系外行星掩星
    前天,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人類首次通過X射線觀測到太陽系外的「日食」現象。這被稱為「掩星」,是發現系外行星的重要手段之一,意味著人類今後可能用X射線的強度變化尋找系外行星。發現系外行星是尋找地外生命的前提。美國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和歐洲宇航局XMM牛頓望遠鏡,對距地球63光年的恆星HD189733進行觀測。
  • 天文學家首次確定一顆系外行星的真實顏色
    科技日報訊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7月11日報導,一隊歐洲和美國的天文學家首次將一顆系外行星的真實顏色予以確定,其被命名為HD 189773b,是一顆擁有大氣層的系外行星。從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公布的圖片中看,這顆行星正泛著熟悉的蔚藍色,就像我們的地球家園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