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今年的主題為「攜手抗疫防艾 共擔肩扛責任」。
「愛滋病多是同性戀傳播,我是異性戀,肯定不會得。」這句話出自一位28歲青年之口。
許是自負與張狂,許是僥倖與囂張,HIV病毒在不經意間「纏」上了這位青年,並給予他當頭一棒。
幾個月前,小楊(化名)直愣愣地站在醫院門口,死死盯著手中的的體檢報告。「HIV陽性」幾個字眼在腦中迴蕩,他覺得整個世界都塌了。
走出醫院大門,望著眼前車水馬龍的街道,「我恨不得一頭栽進車流中,這樣我就解脫了。」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小楊面露苦色、悔恨不已。
小楊個頭不高,皮膚白皙,鼻梁上架著黑框眼鏡,活脫脫一個溫文爾雅的奶油書生,加之平時休閒打扮,和一般大學生無異。
仗著自己的「外貌」優勢,小楊經常出沒於附近的大學,背著雙肩包、抱著書本、泡在圖書館,那份獨來獨往的清秀氣質吸引了不少女大學生。
微信掃碼加好友、網絡平臺談朋友……這些交友「工具」,他用得得心應手。
大學生、社會女性、公職人員……小楊坦白了他「交往」過的女性群體:「我知道亂搞男女關係不好,但是真的是一時衝動,我對不起別人,也對不起自己。」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第二天,他拿著體檢報告、瞞著家人來到了徐州市傳染病醫院,找到了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張鳳池。
坐在張主任的面前,小楊愁雲滿面,羞愧難當,在張鳳池主任的開導下坦白了自己的一切。
小楊感染的是HIV病毒,他以為就是愛滋病。
張鳳池主任向他解釋:「HIV是一種病毒,AIDS是一種病症。一個人感染了HIV病毒不一定馬上發病,發病之後,才能說這個人患上了愛滋病。但無論有無症狀、是否發病,感染HIV病毒後都需要治療,讓愛滋病實現可防可控。」
一般而言,在發生高危行為(無套性行為或共用針頭針管等)之後,需要服用「HIV阻斷藥」來防止病毒擴散,2h內服藥阻斷率在99%以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阻斷效果遞減,超過72h後,醫生不建議再服此藥。
而距離小楊發生高危行為後已經不知道多少個日夜,此時服用HIV阻斷藥物意義不大。
於是張主任為其制定系統的治療方案,小楊遵循醫囑,按照療程服用愛滋病阻斷藥物,並定期來院複查。
都說人生如戲,就在某次複查中,小楊遇到了自己之前的「女朋友」,她來取自己的檢測報告。
兩人面面相覷,尷尬至極。
「我的報告顯示HIV陰性……」最終是小李(化名)打破了寂靜的氣氛。
如果說要追本溯源,追究究竟是誰攜帶了HIV病毒並且傳染給了自己,如今似乎也沒了意義。小楊回想起自己以前做的荒唐事,只覺悔恨。
片刻後,二人相顧無言,姍姍離去。
小楊望著漸漸模糊的人影,自嘲道:「人生有定數,命中有因果。我這般的肆意妄為,這樣的惡果只能自己承受,怨不得旁人。」
整理好心情的小楊,拿著病歷走進了張主任的門診室,進行複查。
3個月後,小楊的體內再也查不到HIV病毒的蹤跡。
「是張主任幫我切斷了通向愛滋病的路,接下來我一定繼續服藥,定期複查,潔身自好。」
由此可見,不管是愛滋病還是HIV病毒攜帶,都沒有僥倖可言,如果非要說個概率,那就是0或者100%。
張鳳池主任介紹:「愛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傳播,由於目前醫療水平的進步,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已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阻斷和控制性傳播迫在眉睫。」
據統計,目前我國通過性傳播途徑感染HIV的患者有近98%,青年群體通常是HIV新發感染較為集中的群體。
新報告顯示,15-24歲青年病例由2011年的10299例上升到2019年的15790例,其中青年學生佔比從2011年的10.4%上升到2019年的21.7%。
張鳳池主任提醒:「對於青少年而言,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之間,發生關係時都要正確使用安全套。如果事前未使用安全套,在發生高危行為後儘量在24h內到醫院開具阻斷藥物,越早預防,效果越好。」
除此之外,5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也是也不容忽視。張主任提醒:「很多中老年人缺少家人陪伴以及家庭關愛,會選擇交往其他伴侶,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後極易感染HIV病毒。因此要給提醒廣大市民,及時檢測、主動檢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