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必備技能:定義數據指標

2021-01-0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數據指標的定義,是培養數據思維要闖的第一道關。

數據分析是產品經理的一項基本技能,然而每次想好好學習下,資源不是7天精通Excel就是20天進階SQL,甚至於Python必知必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確實沒錯,但工具需要思維來指揮。

而數據指標的定義,是培養數據思維要闖的第一道關。作為一隻數據小白,分享一點定義數據指標的心得,有問題老鐵們請斧正。

1、激活,如何定義一個激活?

下載、安裝並打開APP的用戶數?我們暫且這麼定義。根據定義,下載沒安裝或者安裝沒打開的用戶,都不計入激活。只有完成所有步驟的用戶才算。但是問題來了,一個用戶下載、安裝並打開APP時,根本沒登錄,他只是一個遊客。激活的定義變成:下載、安裝並打開APP的遊客數。

如果我們把這個定義交給開發,開發可能會問,拿什麼標識一個遊客?設備號。每臺行動裝置都有一個唯一的識別號碼,也叫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所以,激活的定義又變成:下載、安裝並打開APP的設備數,以設備號為唯一標識。

有人可能會問,我更新APP後打開,或者卸載重新安裝APP再打開,算一個新的激活麼?這就涉及到統計口徑的問題,一般來講,覆蓋安裝與卸載安裝後的打開,都不計入激活。

2、新增用戶數,多維度區分

如果把新增用戶定義為新註冊的User_ID,簡單粗暴,但市場的同事首先不答應。

市場推廣APP有多種渠道類型,比如各大安卓應用市場、AppStore、信息流、SEO、流量互換等,每個類型下的渠道,以Channel_ID來標識。

渠道有區分,APP自身也有區分。最省事的區分是Android包和iOS包,顯然未考慮擴展性。如果市場製作馬甲包(APP小號)、獨立H5頁,推向市場,需要以Product_ID來區分產品(APP、H5)。

另外一個維度是版本。每個版本發布時,市場可能會帶一波量,需要觀察版本新增用戶的推廣成本、轉化、ARPU值等。我們可以通過Version_ID來區分版本。

以上,通過Channel_ID、Product_ID、Version_ID的區分和篩選,市場部的同事就可以知道,每個渠道下的每個產品的每個版本的新增用戶情況。

維度區分清晰了,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場推廣效率外,甚至能預防數據異常的發生。筆者所在公司是做公積金查詢的,查詢數/新增用戶數,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有天突然查詢數/新增用戶數斷崖式下跌,一開始,大家都以為是查詢成功率下降導致查詢數(分子)下降,拼命分析影響成功率的因素,卻始終無解。

後來才發現,是新增用戶數(分母)的暴增導致了比率的下跌。新增用戶數暴增,查詢數成功率正常,查詢數卻沒有增加,什麼鬼?其實這是個偽暴增。新增用戶的統計口徑,納入了錯誤的Product_ID,而ID對應的產品剛好正在大力推廣……

如果能在數據指標定義時,清晰地劃分出可能的維度,類似耗費時間與溝通成本的數據異常問題就不會發生。

3、活躍,誰的活躍?

定義活躍,不能粗暴地只定義一個用戶日活指標,可以先從轉化的角度進行用戶層級的劃分。

筆者所在的公司,是通過公積金數據做授信,幫助銀行篩選優質貸款客戶,用戶在APP上的關鍵行為是查詢公積金、申請貸款。因此轉化漏鬥是:激活-註冊-查詢公積金-申請貸款,對應指標是:APP日活(遊客+用戶)、用戶日活、公積金導入用戶日活和貸款申請用戶日活。

APP日活,以APP的一次打開為一個活躍,以設備號為標識,當日的重複打開不計入活躍。剩下的3種日活,以相應用戶群體的一次登錄請求為一個活躍,以User_ID為標識,當日的重複請求不計入活躍。

跟蹤以上指標,能得到比單純的用戶日活指標更豐富的信息。

另外,活躍也不一定以日為單位。從行為頻率上來看,查詢公積金可能是1次/月,申請貸款可能是1次/日。那麼,公積金導入用戶,月活可能更適合作為活躍指標;而對於申請貸款的用戶,則日活更適合。

4、留存/流失,兩兄弟?

在和同事討論7日留存率的定義時,出現了分歧。有人認為7日留存率指的是,新用戶在第2-7日的活躍數/新用戶數;而不同意見表示是新用戶在第7日的活躍數/新用戶數。老鐵們也可以發表下自己的意見,你們支持哪種,理由呢?

留存率是APP推廣初期尤其要重視的指標。留存率低的產品,等於一個巨大的漏鬥,市場砸錢買來的流量,在產生收益前,就都統統漏掉。真真是黃金萬兩,砸不出一個聲響。

至於選擇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還是30日留存率作為唯一關鍵指標,多少留存率為目標,要根據產品特性與市場環境作具體分析。

從定義上看,流失和留存貌似是兩兄弟。有7日留存率,就有7日流失率,兩者的分子加起來等於首日的新用戶。但新用戶在第7日未活躍,就定義為流失用戶,未免太過草率。由於回流用戶的存在,定義流失用戶的周期一般比留存用戶的長。比如,定義90日內未活躍的用戶為流失用戶,更為合適。

5、定義數據指標的目的性

最後強調一點,定義數據指標不能無的放矢。

如果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那我們先明確問題,分析可能的原因,再去定義指標。

如果是為了驗證設計方案的優劣,那我們先明確設計方案的目標,圍繞目標去對比上線前後的數據,或者做A/B Test。

如果是為了預測,那我們先摸索現有的數據規律,找到規律的自變量,再進行推演。

如果是為了預警,那我們先制定數據基線以及浮動範圍,並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靈活調整。

 

作者:產品戴唯威。微信公眾號:產品戴唯威(ID: PMDaiweiwei)

本文由 @ 產品戴唯威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

相關焦點

  • 數據產品經理必備技能:淺談明確問題與假設性檢驗
    ,對數據的分析顯得越來越重要,數據分析能力也成為了產品經理必備的技能之一。步驟:明確提出問題方的關注點明確解決問題的目標可用資源有哪些問題拆分例子:老闆給了你一堆數據,說:看看,然後想個方案,提高下日活。接到任務後,我們需要:當前產品所處的背景是?
  • 頂尖技術團隊是如何定義「產品經理」的?
    產品經理應該就為什麼要做出某些決定進行溝通,並記錄團隊決定要開發的東西: 「制定符合公司目標的路線圖,讓我們的團隊能夠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 「需要你幫助定義產品的路線圖和戰略,並提供明確的需求,讓設計師和工程師用來實現你的願景。」 「定義、管理和發展一個新的、可擴展的、同樣庫存管理平臺的產品戰略、路線圖和願景。」
  • 數據分析必備——統計學入門基礎知識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統計學用到了大量的數學及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其應用範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而在數據量極大的網際網路領域也不例外;因此紮實的統計學基礎是一個優秀的數據人必備的技能。一、描述性統計定義:使用特定的數字或圖表來體現數據的集中程度和離散程度。1. 集中趨勢集中趨勢集中趨勢是指一組數據所趨向的中心數值,用到的指標有:算數均數、幾何均數、中位數。
  • 數據產品經理之數據分析與挖掘
    作為如今網際網路+過程中最火熱的關鍵詞之一,大數據越來越火,隨之而來的數據倉庫、數據安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圍繞大數據的商業價值發掘利用相關的技術和知識越來越引起政府、企業和求職者的重視。其中,作為數據產品經理必備的專業知識之一的數據分析可以分為廣義的數據分析和狹義的數據分析,廣義的數據分析就包括狹義的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人們常常提到的數據分析是指狹義的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都是從數據中提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但互相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
  • AI產品經理的定義和分類
    例如,雖然「AI產品經理」是2016才開始被行業提及,但我在2012年設計「語音助手」app的時候,確實已經在接觸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AI概念和技術細節了。 作為一個新職位概念,「AI產品經理」的定義和分類,是網際網路產品經理以及AI從業者都非常關心的。本文,我將嘗試提出自己的觀察和總結,拋磚引玉,希望能促進行業對「AI產品經理」有更多的重視和思考。
  • AI產品經理需要了解的語音交互評價指標
    、對話系統和整體用戶數據指標。enjoy~最近,在飯糰「AI產品經理大本營」裡,有團員提問:如何制定針對自然語言語音交互系統的評價體系?有沒有通用的標準?例如在車載環境中,站在用戶角度,從客觀,主觀角度的評價指標?
  • 想成為數據產品經理,先掌握這些數據分析方法論(二)
    之前在《想成為數據產品經理,先掌握這些數據分析方法論》一文中,分享了一些基礎的數據分析方法,從業務分析、用戶分析和產品運營三個方面提供了一些分析的切入角度。接下來,進階一步,我們再來看看還有哪些實用的分析工具。一、業務分析:如何做診斷歸因?
  • AI產品經理的入門必修——概念篇
    編輯導語:隨著各行各業的豐富,產品經理的崗位職責也越來越細緻;如今科技發展迅速,AI人工智慧已經開始深入生活中,AI產品經理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AI產品經理的學習概念分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經過近幾年來的發展,產品經理的崗位職責劃分的越來越細,對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騰訊產品經理的要求
    騰訊產品經理的要求有哪些呢?以下各項指標均為5分制,括號裡的分值是騰訊產品專家P4的基礎要求。一、素質1、基本素質學習/提煉能力(5分)辦公技能(5分)執行力/IQ(5分)關聯專業知識(3分)溝通能力/Trade off(5分)二、關鍵素質行業融入感/Ownership(5分)技術理解(4分)AQ/EQ(心態/胸懷)(4分)三、能力1、市場能力對外商務溝通(BD\
  • 爆款的誕生:看重數據質量,看懂指標變化,產品成功的必備DNA
    想要打造爆款,就必須運用科學的指標變化分析。之前《爆款的誕生:打造成功產品的必備DNA——指標變化分析 | 投資人說》探討了產品變化、季節和其它外部因素對關鍵指標的影響,本文將繼續從比例變化、數據質量兩個方面分析指標變化因素,並提出如何應對指標變化的行動計劃。
  • 產品經理必備之常用需求挖掘的7個方法
    作者對產品經理常用的需求挖掘的方法進行了梳理總結,並結合相關案例進一步加深了對需求分析的理解。為什麼我要說常用需求挖掘方法是產品經理必備的知識?在《俞軍產品方法論》一書中提到產品經理需要為用戶創造價值,在我看來產品經理只有通過解決用戶的問題進而滿足用戶的需求才能不斷為用戶創造價值。
  • 數據中臺實戰(二):基於阿里OneData的數據指標管理體系
    第一步:要確定指標的業務口徑業務口徑應該由數據中臺的產品經理主導,找到提出該指標的運營負責人溝通。首先要問清楚指標是怎麼定義的,比如運營說爆款率的定義分子是是專場中商品銷售件數超過20件的商品數,分母是專場內的總商品數(專場如上圖所示,商品會放在運營人員組的一個一個專場裡面)。
  • 數據指標有哪些?什麼是好的數據指標?
    上篇文章梳理交流了關於數據監控體系的意義和搭建思路,明確了數據監控在數據分析中重要性,了解了數據監控體系搭建方法論。(關於數據監控體系,它的意義和搭建思路都在這裡了)本篇將繼續探討數據分析中又一環「數據指標」,所謂的數據指標有哪些呢?哪些又是有效的,來明確一下指標的定義。(本期主要介紹以APP的數據指標為主)數據指標有哪些呢?
  • 人人車範秦:傳統產品經理已死,重新定義PM
    範秦,前戴爾中國校園市場銷冠;前百度資深商業產品經理,全在行唯一的雙9.9分話題行家。曾帶領團隊,瀕死產品實現一個季度翻身逆襲,客戶量*10,負責過增長黑客、供應鏈運營,品牌廣告策略等多個傳統PM不會涉及的領域,有多個快速翻倍的戰例。
  • 從職位定義入手,認識「產品經理」的本質
    只要抓住核心,依然能夠搞清楚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本質。從哪裡開始呢?老樣子,從「定義」開始。1. 定義產品經理給「產品經理」下一個定義,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搜尋一下維基百科,產品經理的條目中是這樣寫的:「產品經理是很難定義的一個角色,如果非要一句話定義,那麼產品經理是為終端用戶服務,負責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人。
  • 項目開始之前,產品經理要先確定產品定義
    很多項目在缺少必要溝通、約定的情況下就匆匆開始了,以致在項目進行中失去方向,因為各種原因產品經理無法在項目進程中加以扭轉,最終很可能導致項目爛尾甚至失敗。開始前一定不要忘了,我們到底要幹什麼。01 什麼是產品定義?對一個產品構想由宏觀到微觀的準確描述。產品設計的輸出物。02 為什麼要做產品定義?1.
  • 設計師要懂的數據指標全都在這兒了
    數據指標一直是未來網際網路工作的利器,想要get這個技能,先從基礎概念講起。很多設計師在剛入門的時候,對於設計的好壞只能從視覺方面去理解,而對現如今網際網路環境下的 「數據驅動設計」的概念一無所知。
  • 如何成為一名數據分析師?
    因此,數據分析師也成為一個熱門的職業。那麼,數據分析師這個職業到底怎麼樣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數據分析師是做什麼的。數據分析師 指的是不同行業中,專門從事行業數據搜集、整理、分析,並依據數據做出行業研究、評估和預測的專業人員。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類似產品經理、一種偏向數據挖掘。
  • 同樣是產品經理,為什麼我找工作這麼難?
    沒有系統的產品知識:看了很多關於產品的書籍,也在網上大量尋找乾貨,覺得自己了解很多,但只學到了皮毛,沒有形成一套自己做產品的體系,也不知道具體如何運用,如何檢驗是否有效。邏輯嚴謹性不強:做需求時沒有考慮特殊場景,實現功能沒有考慮錯誤分支,追蹤數據指標卻說不清為什麼要追蹤這幾個指標,等等。獨立思考不足:對產品設計的思考深度和功能長期規劃上都還有很大不足。
  • 產品經理如何定義產品 ?這裡有2條路徑
    通過分析之後的結果,也與FOREO設計團隊為另一個品牌「艾優」設計的矽膠洗臉儀產品不謀而合,基本驗證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上面的內容基本都是針對設計師或者設計服務而言的,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梳理和總結,同樣對於產品經理如何定義產品,也存在著自己總結的一套方法,或者說是在定義產品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為將其稱為產品經理策劃工作的兩條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