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精準醫療入選「十三五」百大項目,正式成為國家級戰略,衛計委發文稱「開展精準醫療研究是整個醫學界的重大機遇」。與此同時,上遊基因測序邁入百美元數量級,近百萬的人群隊列專項陸續啟動。
基因行業是「將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在內數位化的過程,」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楊雲霞在基因慧《大咖論道》節目中分享了她對這一行業的看法,「而這一過程剛剛起步。」
作為投資人,她同時還指出,資本目前更傾向於技術驅動型公司,樹立公司的獨特價值從而避免同質化競爭是目前市場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楊雲霞是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擁有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 MBA學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科院臨床醫學碩士,專注於醫療健康領域投資,主導完成涵蓋醫療服務、設備和器械、移動醫療等多個細分行業的項目投資。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是國內在醫療健康領域涉獵最廣、投資項目最多的投資機構之一,目前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組合有接近50個公司,既包括了像貝達,再鼎這樣的創新藥企業,還有如新產業、魚躍醫療和華大基因等這類在醫療器械和基因診斷領域的龍頭企業。
除醫療健康外,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還關注科技/傳媒、消費品/服務、新能源/清潔技術/先進位造等領域的投資。
***
【每日金句】
同質化的產品會導致激烈的市場競爭,
魚龍混雜的競爭態勢會導致行業的壁壘下降,
因此創業型企業應該有各自的價值定位,
避免同質化競爭。
***
我對精準醫療和基因相關的行業保持樂觀。
首先是與基因有關的行業,這可以理解成將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在內數位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剛剛開始。
我們對人類基因的構成,基因與所有生物現象之間的關聯關係的了解還是想當初步的,大量的未解之謎等待我們去挖掘和剖析,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預防和治療疾病。因此,整個基因行業其實是處於行業發展周期的早期。
其次,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從認識基因(基因測序)、改造基因(基因編輯)到重建基因(基因合成)這一趨勢上在快速發展。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能夠看到行業的成本在快速下降,更多的科學工具可以進入到臨床實踐中,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可能有機會看到與當前技術和模式很大不同的人類醫學模式。
看重技術驅動型團隊
在醫療行業的投資其實有比較強的共性:技術的領先性和優秀的團隊。這也適用於我們關注的精準醫療行業。
技術領先性能夠幫助企業獲得先發優勢,優秀的團隊可以將企業的優勢儘可能的充分發揮,從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看事」和「看人」一直都是我們遴選投資標的重要的參考。
在投資邏輯上,我們更關心技術驅動型的公司。因為這樣的公司可能壁壘更高,走的更長遠。
「資本寒冬」是周期性的
從2015年移動醫療到2016年精準醫療投融資,每年都會聽到「資本寒冬」這個熱詞,好像成了一個「新常態」,而同時反觀2016年末,精準醫療行業近億元的融資屢有發生。
對於所謂的」資本寒冬」,我個人的理解其實是周期性的。這個周期跟整個資本市場的變化和新興行業的發展規律都密切相關。
首先,我們是在一級市場做投資,整個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聯動是非常明顯的。整個資本市場的變化無疑對整個創業型企業的融資有很大影響。
其次,資本寒冬某種程度上是分行業的,2014、2015是移動醫療的大年,2015、2016年是精準醫療的大年。對於每個細分行業來講,對於行業發展規律(因為是新型行業),和投資人的理解是有關係的。
在不同行業大年的時候,投資人還是看未來的。在早期熱點行業,大家都願意去布局。隨著行業發展,對行業發展規律本身的認知越來越深刻的時候,投資人顯得更加謹慎。因此,就我看來,「資本寒冬」和細分行業是有關係的。
最後,對於優秀的標的企業,我想對於所謂的」資本寒冬「的體會應該不是特別的深刻。只要是好的企業,只要是基本面足夠強的企業,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融資對他們應該都不是巨大的挑戰。
基因服務行業市場教育基本完成
基因服務行業的「火爆」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人們充分看好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前途,這對於企業的發展是比較有利的,因為會有大量的資金進入到該領域,快速推動行業的發展。
第二,市場的初步教育基本完成。對於許多初創型企業而言,市場教育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如果一個行業的市場教育基本完成,企業比較容易實現快速增長。
但是不利的方面在於,過多的公司在相同的領域,同質化的產品會導致激烈的市場競爭,魚龍混雜的競爭態勢會導致行業的壁壘下降,給行業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建議創業型企業應該有各自的價值定位,儘量避免同質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