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楊榮貴教授團隊發明可實現日間高效輻射製冷的新型複合超材料

2021-01-19 西安交大能動學院

輻射製冷技術是利用紅外輻射將熱源熱量透過紅外輻射的大氣窗口向外太空冷源傳遞的一種新型製冷技術。傳統的製冷技術通常需要消耗能源和資源來帶走熱量,而輻射製冷技術是利用地球自然製冷方式的被動強化。地球每天從太陽吸收的200 petawatts的能量最終都是以輻射方式向超低溫(-270 ℃)的太空輸送以達到保持地球的生命溫度。 開發高效輻射製冷這種技術綠色環保,節能低碳,對減緩地球變暖趨勢具有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國際學術界、商界和廣大民眾的廣泛關注。

輻射製冷超材料的微觀結構圖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德分校的楊榮貴(Ronggui Yang)教授和尹曉波(Xiaobo Yin)教授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複合超材料。這種新型超材料是由許多直徑在8微米左右的二氧化矽微球隨機地鑲嵌在聚甲基戊烯中製成的50微米厚的薄膜。這種材料可以以紅外電磁波的形式向外輻射能量從而達到製冷的效果。而且這種材料的發射頻道是8-14微米波長段,在這個波長段的紅外發射率高達0.93,接近理想黑體。這個波長段是紅外輻射的大氣窗口,對這個波長段的能量,地球的大氣層幾乎沒有任何阻力。也就是說,這些被發射的熱量幾乎不被大氣層通過反射、吸收和散射等方式「轉換消化」掉,而是直接穿過大氣層,進入外太空。形象地說,這種材料是人類所居住的室溫環境和外太空極冷環境的能量輸送通道。如果在材料的背面再鍍一層200nm厚的鋁膜,可以提供高達96%的太陽能反射率,進一步提高製冷效果。實驗顯示,這種材料在中午陽光直射下具有最高可達93W/平米的輻射製冷功率,可讓與它接觸的物體降溫10-16 ℃。更重要的是,楊教授和尹教授的材料製備方法簡單易行,成本低廉。目前已經在實驗室製作出了成型的材料生產線,可以以5米/分鐘的速率對300毫米寬的材料進行產出。

楊榮貴教授是我校校友,曾於1992-1996年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熱能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目前是熱流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11引智項目的海外骨幹專家。

這項發明以Scalable-manufactured randomized glass-polymer hybrid metamaterial for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雜誌《Science》上。相關成果得到了包括著名財經周刊美國《福布斯》雜誌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大氣頻道,《科學美國人》,《科學》,《研發雜誌》在內的全球眾多媒體的報導。


論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02/08/science.aai7899


楊榮貴教授實驗室新型輻射製冷超材料生產線


相關焦點

  • 《科學》刊發能源學院楊榮貴團隊輻射製冷技術研究成果
    該論文提出,被動輻射製冷材料利用大氣窗口以紅外輻射方式將熱釋放到寒冷的太空,實現材料自身降溫製冷。建築物表面應用該材料後,白天陽光直射下,建築物的表面溫度可降低二十餘攝氏度,內部溫度可降低十攝氏度。太空輻射製冷是一種基於對材料光譜性能進行選擇性調控,通過熱輻射將物體表面熱能與宇宙冷源進行交換的技術。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
  • 楊榮貴教授團隊Joule:高效穩定的液滴彈離冷凝傳熱,Science網站也關注
    教授研究團隊發表在Joule 雜誌上的一篇高效穩定的液滴彈離冷凝傳熱文章,引起了Science 網站的關注,並專門製作新聞視頻進行推介。通過控制表面結構和潤溼性來調節冷凝液行為是實現蒸汽冷凝傳熱強化的主要途徑。與蒸汽在親水表面的膜狀冷凝相比,疏水表面上的滴狀冷凝模式具有高出一個數量級的傳熱效率。如何實現冷凝液滴的快速生長和脫離成為了過去幾十年來許多研究者的重要目標。具有微納米結構的超疏水表面有超高的水滴靜態接觸角和極低的接觸角滯後,這使得水滴極易從表面滑落,即「荷葉效應」。
  • 降溫木頭(胡良兵、尹曉波):高能效建築材料|Science述評
    由馬裡蘭大學胡良兵教授團隊和科羅拉多大學尹曉波教授團隊聯合報導了一種可以自動降溫的高性能結構材料。這種材料通過一種新型被動輻射冷卻技術產生永久散熱路徑:通過大氣透明窗口將熱量從這些結構散發到具有零能耗的超冷宇宙中。這種新技術對提高建築物能源管理效率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由於木材纖維素的低光學損耗和無序的光子結構,降溫木材呈現出極高的光學白度,不吸收可見光。
  • 楊榮貴:從寒門子弟到科技英傑
    、綠色、環保……這款理想的降溫材料並不是想像出來的,而是由兩名在科羅拉多大學工作的華裔教授——楊榮貴和尹曉波完成的發明,該研究成果已在2017 年2 月9 日的美國權威的《科學》雜誌率先發表。如果在材料的背面再鍍一層納米級別的金屬膜,降溫效果會更好,不僅可以把熱量送走,還可以反射太陽光,阻止需要降溫的物體因為吸收陽光而變熱。實驗顯示,這種材料在中午陽光直射下最高可達93W/ 平方米的輻射冷卻功率,可以輕鬆讓與它接觸的物體降溫10 ~ 16℃。
  • 楊榮貴:從寒門子弟到科技英傑
    、綠色、環保……這款理想的降溫材料並不是想像出來的,而是由兩名在科羅拉多大學工作的華裔教授——楊榮貴和尹曉波完成的發明,該研究成果已在2017 年2 月9 日的美國權威的《科學》雜誌率先發表。在這些科技報導中,他們寫道:這種材料是真正可以大規模生產的廉價材料。從微觀上看,這種新材料是由許多直徑在8 微米左右的小玻璃珠子隨機地鑲嵌在透明塑料中製成的。普通的塑料、普通的小玻璃珠,組合起來卻是一種室溫輻射的「黑體」。這個室溫輻射黑體薄膜材料可以以遠紅外電磁波的形式向外太空輻射能量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
  • 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Sci.Adv.》: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
    2021年2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論文《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self-healing, recycling
  • 南京大學唐少春教授團隊在輻射冷卻型降溫節能薄膜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唐少春教授團隊從三維結構設計入手,提出倒相法結合自沉積製備技術,成功獲得了一種由微米孔聚合物單面定向富集SiO2微球構築的新材料,其獨特新結構賦予該材料優異的輻射降溫性能;尤其是,該材料能夠在金屬、木材、塑料
  • ...學院團隊在綠色反溶劑抑制非輻射複合實現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清華新聞網8月18日電 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康飛宇教授、韋國丹助理教授聯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李江宇教授和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旭輝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通過綠色反溶劑工程抑制缺陷誘導的非輻射複合以實現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團隊在綠色反溶劑抑制非輻射複合實現高效...
    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康飛宇教授、韋國丹助理教授聯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李江宇教授和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旭輝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通過綠色反溶劑工程抑制缺陷誘導的非輻射複合以實現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Suppressing Defects-Induced Non-Radiative
  • 新型降溫材料有望替代空調,可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德分校的楊榮貴教授和尹曉波教授的團隊,研製出一種複合型材料,這種材料製成的薄膜能夠將建築物內的熱量以輻射的形式發射到太空,以超低成本和零汙染形式實現建築物的溫度控制。據了解這種複合型材料是由許多直徑在8微米左右的二氧化矽微球隨機地鑲嵌在聚甲基戊烯中製成的50微米厚的薄膜,可以以紅外電磁波的形式向外輻射能量從而達到製冷的效果。
  • 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誠聘優秀青年教師與博士後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 (ASME Fellow)。擁有10餘項已批和待批美國專利,數十項中國和其他國家專利團隊隸屬於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現有包括楊榮貴教授在內的專任教師5名(正高級3名,副高級2名),博士後2名,博士與碩士研究生23名。團隊致力於探究微納米尺度熱能輸運與轉化的基礎理論,實現基於微納米新技術的先進能源轉化、存儲及熱管理的規模化應用。
  • 博士後招聘信息:華科能源學院楊榮貴教授團隊
    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楊榮貴教授團隊誠聘博士後
  • 伯克利深圳學院團隊在綠色反溶劑抑制非輻射複合實現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新進展
    清華新聞網8月18日電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康飛宇教授、韋國丹助理教授聯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李江宇教授和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旭輝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通過綠色反溶劑工程抑制缺陷誘導的非輻射複合以實現高效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團隊在綠色反溶劑抑制非輻射複合實現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康飛宇教授、韋國丹助理教授聯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李江宇教授和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旭輝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通過綠色反溶劑工程抑制缺陷誘導的非輻射複合以實現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綠色反溶劑抑制非輻射複合實現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傳統的一步溶液加工法沉積的鈣鈦礦薄膜通常易遭受由缺陷引起的非輻射複合,這嚴重阻礙了器件性能的提高。反溶劑工程已被證明可有效地調節晶體成核和晶粒長大,但是,實現高效的器件所需要的反溶劑的量很大,而且更嚴重的是,其中大多數反溶劑都是有毒的,如致癌溶劑氯苯和甲苯。顯然,毒性與綠色化學的工業發展理念相悖,這已成為實現低成本溶液法大面積生產的主要障礙。
  • 中美科學家團隊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
    原標題:中美科學家團隊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 本報訊(記者陳建強 劉茜 通訊員吳軍輝)近日在線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介紹了中國南開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的聯合科研成果:柔性製冷新策略——「扭熱製冷」。
  • 高出兩個數量級,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輻射製冷助力窗戶節能
    研究組將輻射製冷技術應用於窗戶,通過官能團匹配遴選適用於窗戶的透明輻射體,並評估了該策略對於不同氣候條件下降低典型建築製冷能耗意義,為節能窗戶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亮點:•闡述了日間輻射製冷技術在節能窗戶上的應用。•通過官能團匹配原則遴選可用於窗戶製冷的透明輻射體。
  • 孫世剛團隊:一種新型高效酸性氧還原M/MN4複合活性位的構建
    所獲得的含有M-NPs和MN4複合位點的催化劑在酸性介質中表現出高效的ORR活性和穩定性,是迄今為止最好的M-N-C催化劑之一。背景介紹鐵-氮-碳是一種高效、潛在可替代Pt基的氧還原電催化劑。這種金屬納米粒子與單原子活性位點共存結構,我們稱之為M/MN4複合活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