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唐少春教授團隊在輻射冷卻型降溫節能薄膜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11-28 騰訊網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唐少春教授團隊從三維結構設計入手,提出倒相法結合自沉積製備技術,成功獲得了一種由微米孔聚合物單面定向富集SiO2微球構築的新材料其獨特新結構賦予該材料優異的輻射降溫性能;尤其是,該材料能夠在金屬、木材、塑料、纖維布料等不同基體表面沉積成膜實現高效降溫節能,為高性能輻射冷卻型被動降溫材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該材料在應用時不僅能夠自支撐成膜,而且類似於塗料在基體表麵粉刷,具有良好的工業化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以「3D Porous Polymer Film with Designed Pore Architecture and Auto-Deposited SiO2 for Highly Efficient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為題發表在國際能源類期刊《納米能源》上(Nano Energy, 2020)。

圖1. 團隊提出的獨特三維複合結構及其輻射冷卻降溫機理示意圖。

傳統的主動降溫系統(如空調)在冷卻降溫時,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能量損耗以及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溫室氣體排放,尋求低能耗、環境友好的降溫方式成為人們致力追求的目標。輻射冷卻降溫能夠在不消耗任何不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將熱量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到外太空去,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被動降溫方式。國際報導中,提升材料太陽光反射率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加入紅外反射顏料(如TiO2等)或者在材料表面鍍一層高反射金屬塗層(如Ag等)。然而,無機紅外反射顏料對紫外光和紅外光的屏蔽能力無法達到日間輻射降溫的要求,高反射金屬塗層雖屏蔽能力強,但存在易腐蝕、鍍膜工藝複雜和成本昂貴等缺點。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團隊從三維結構設計入手,提出將三維孔結構和定向富集無機球形顆粒的優勢集於一身。如圖1所示,該新型薄膜材料是由微米孔聚合物和單面定向富集二氧化矽(SiO2)微球構築而成,其中,聚合物微米級三維孔結構可高效反射全波段的太陽光,單面富集球形SiO2可實現中紅外熱輻射功能的最大化利用。在白天強烈太陽光照下,單面富集SiO2微球的薄膜不僅具備紅外線高發射率,而且具備極高的太陽光反射率,從而實現了輻射降溫;夜間,通過藉助具有Fr hlich作用共振增強效應的SiO2微球來達到輻射降溫的效果。

圖2. 輻射冷卻型複合纖維膜的SEM顯微圖:(B)纖維膜實物圖;(A)纖維膜頂部;(C)纖維膜底面;(D)纖維膜截面;(E)、靠近頂部的截面;(F)靠近底面的截面。

基於上述設計理念,團隊採用倒相法結合自沉積製備新技術,成功製備出以醋酸纖維素(CA)為骨架的輻射冷卻型複合纖維膜(產物如圖2B所示)。SEM顯微分析表明,倒相法的相分離過程產生了大量的微米級孔洞(孔徑大約5μm,孔隙率約55%),均勻分布於整個薄膜中;同時,在重力自沉降作用下,SiO2微球幾乎全部沉降在薄膜底部(對比圖2A和2C)。Cross-section截面顯微圖(圖2D-F)進一步證實了薄膜內部均勻分布的三維多孔和微球在單面富集的結構。

圖3. CA/SiO2微球複合纖維膜的光學性能和理論降溫功率:(A)反射光譜圖;(B-C)SiO2富集面的理論降溫功率;(D-E)纖維膜另一面的理論降溫功率(白天和夜間)。

由於獨特的三維結構,該複合纖維膜呈現出優異的光學性能,如圖3A所示。微米尺度的三維孔結構使纖維膜兩側的太陽光反射率均高達96~97%,且SiO2微球的單面定向富集,有效提升了複合纖維膜的紅外發射率(高達95%),遠高於未富積SiO2微球的一面(83%)。特別是太陽光反射率高於當前國際最新報導值,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基於反射光譜數據,研究團隊進一步開展了理論降溫功率計算,在不考慮非輻射傳熱(即不含熱傳導和熱對流)影響的前提下,夜間的理論降溫值高達~28 C,白天太陽光照下的理論降溫值高達~18 C(圖3B-F)。即使將高達6.9 W·m-2·K-1的非輻射傳熱係數考慮在內,夜間和白天的理論降溫功率也分別高達~11 C和~7 C。通過戶外試驗,再次驗證了複合纖維膜優異的輻射降溫性能。從圖4可以看出,纖維膜在夜間可獲得~8 C的降溫效果,即使在白天光功率值高達900 W·m-2的強烈太陽光照下,也能達到6.2 C的降溫效果。

圖4.複合纖維膜的戶外試驗結果:(A)纖維膜不同面朝向太陽時的薄膜溫度及環境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B)不同面朝向太陽時的薄膜溫度與環境溫度的差值曲線。

尤其是,該研究報導的製備技術具有成本低、工藝簡單、適合大規模生產等優點,這種材料在應用中不僅能夠自支撐,還能夠像塗料一樣,在各種不同的基體材料(如金屬、木材、塑料、纖維布料等)表面沉積(圖5所示),從而達到高效降溫節能的目的,因此在建築節能、可穿戴降溫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該工作為高性能輻射冷卻型被動降溫材料的設計和製備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

圖5. CA/SiO2微球複合纖維膜像塗料一樣,能夠在不同基體表面沉積 (A) 銅片;(B) 木塊;(C) 塑料片;(D) 聚酯纖維板。

課題組博士後相波(南京林業大學講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唐少春教授、孟祥康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課題組副研究員張榮、博士後張晟為該工作在理論計算和實驗表徵方面提供了幫助。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物理專項、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江蘇省博士後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南京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5600

點亮再看,讓更多的朋友看到,歡迎點讚、分享

「在看"一下嘛...

相關焦點

  • 《科學》刊發能源學院楊榮貴團隊輻射製冷技術研究成果
    該論文提出,被動輻射製冷材料利用大氣窗口以紅外輻射方式將熱釋放到寒冷的太空,實現材料自身降溫製冷。建築物表面應用該材料後,白天陽光直射下,建築物的表面溫度可降低二十餘攝氏度,內部溫度可降低十攝氏度。太空輻射製冷是一種基於對材料光譜性能進行選擇性調控,通過熱輻射將物體表面熱能與宇宙冷源進行交換的技術。
  • 無機蒸氣反應沉積法原位製備鈣鈦礦型氧氮化物薄膜|南京大學李朝升教授、鄒志剛院士團隊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李朝升教授、鄒志剛院士課題組開發了一種無機蒸氣反應沉積法,實現了一系列鈣鈦礦型氧氮化物薄膜在導電襯底上的原位製備,包括ATaO2N (A = Ca, Sr, Ba)和ANbO2N (A = Sr,
  • 南京大學研製出能顯著降溫的新材料
    新華社南京12月9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9日從南京大學光熱調控中心了解到,該中心研製出一款新材料,利用輻射製冷原理,能夠實現低於環境溫度5攝氏度至7攝氏度的製冷效果。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上。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01-11 2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校友楊榮貴教授團隊發明可實現日間高效輻射製冷的新型複合超材料
    傳統的製冷技術通常需要消耗能源和資源來帶走熱量,而輻射製冷技術是利用地球自然製冷方式的被動強化。地球每天從太陽吸收的200 petawatts的能量最終都是以輻射方式向超低溫(-270 ℃)的太空輸送以達到保持地球的生命溫度。 開發高效輻射製冷這種技術綠色環保,節能低碳,對減緩地球變暖趨勢具有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國際學術界、商界和廣大民眾的廣泛關注。
  • 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南林付宇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和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發表科研成果南京林業大學付宇教授團隊一直從事生物質資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和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的研究和發展。
  • 全球首批產業化輻射製冷降溫薄膜在奉化誕生
    工人展示全球首批量產的降溫薄膜。(記者 餘建文 攝)  寧波日報12月28日訊(記者 餘建文 奉化記者站 嚴世君)昨天上午,全球首批產業化輻射製冷降溫薄膜產品在位於奉化的寧波瑞凌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下線。公司總經理徐紹禹內心激動:「一年之內,將一項世界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變成量產品,我們創造了奇蹟!」
  • 降溫木頭(胡良兵、尹曉波):高能效建築材料|Science述評
    由馬裡蘭大學胡良兵教授團隊和科羅拉多大學尹曉波教授團隊聯合報導了一種可以自動降溫的高性能結構材料。這種材料通過一種新型被動輻射冷卻技術產生永久散熱路徑:通過大氣透明窗口將熱量從這些結構散發到具有零能耗的超冷宇宙中。這種新技術對提高建築物能源管理效率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由於木材纖維素的低光學損耗和無序的光子結構,降溫木材呈現出極高的光學白度,不吸收可見光。
  • 不耗電輻射冷卻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在英國《自然·能源》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輻射冷卻技術,讓流動水被動降溫,而全程不消耗電力。這一技術未來可應用於建築物的空調冷卻系統,提高空調冷卻效率。  據悉,輻射冷卻是指各種物體散發自身熱能的自然現象。這在無雲的夜間尤其明顯,畢竟熱量更容易散發到寒冷的太空。
  •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獲突破 2020-05-30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華大學劉豔彪教授團隊【綜述】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劉豔彪教授團隊與哈佛大學Chad Vecitis教授和南京大學高冠道教授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聯合發表了題為「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在環境方面的應用與展望
  • 南京郵電大學黃維院士、趙強教授團隊:導電Ni3(HITP)2 MOFs薄膜...
    超級電容器因具有高功率密度、大電流快速充放電、長使用壽命等優點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是,在快速充放電過程中,由於柔性透明電極缺乏低擴散電阻和豐富的活性位點,保持高倍率性能仍是目前研究中面臨的重要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開發具有高導電性和高表面積的多孔活性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類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7.398)發表題為「General Synthesis of Nanoporous 2D Metal Compounds with
  • 輻射製冷助力窗戶節能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收錄於話題#CRPS3#Cell Press論文速遞84物質科學Physical science近日,華中科技大學胡彬和周軍教授課題組在Cell Press
  • 南京大學繆峰教授合作團隊在二維材料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因此,尋找合適的手段對這類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進行調控,將有望進一步實現對材料的物性調控與器件應用,這也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備受關注的挑戰之一。針對上述挑戰,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梁世軍副研究員、繆峰教授與南方科技大學林君浩副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利用替位摻雜策略介導層間化學鍵從而實現對雙層MoS₂層間相互作用的調控。該工作有望為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
  • 南京大學鄧正濤團隊鈣鈦礦方面獲進展
    南京大學鄧正濤教授團隊製備發光效率接近100%非鉛滷化物鈣鈦礦材料並應用於高效環保的白光LED光源。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
  • 中科院高介電常數薄膜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科學時報》訊(記者  張璋)日前,兩種高K薄膜材料:鋁酸鑭(LAO)和鑭鋁氧氮(LAON)公之於眾。作為二氧化矽的潛在替代品,兩種材料可使半導體器件的尺寸在縮小到65納米或更小時,繼續遵從「摩爾定律」,在對現有設備進行一定工藝流程改造後,生產出更小、更快的晶片。
  • 東華大學羅維教授團隊《AFM》.:二維自組裝打破傳統介孔材料在能量儲存和轉換方面應用局限的研究進展
    成果簡介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羅維教授團隊綜述了二維有序介孔材料(2DOMMs)的合成及其在能量儲存和轉換方面的研究進展。該論文第一作者是東華大學青年教師邱鵬鵬,羅維教授和李小鵬教授為通訊作者。論文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上海市揚帆計劃、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開發計劃、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領域項目、東華大學勵志計劃等的資助。
  • 輻射製冷助力窗戶節能 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收錄於話題#CRPS3#Cell Press論文速遞84物質科學Physical science近日,華中科技大學胡彬和周軍教授課題組在Cell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