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的整個槍械發展歷史,56式半自動步槍算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作為我軍第一支制式列裝的半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可是曾經我國士兵手中的單兵作戰利器,重量輕不會造成負擔,要精度有精度,要殺傷力有殺傷力,也具備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非常適合中距離的射擊戰鬥,因而也成為我國產量最高的一款步槍。最早生產於1956年的它,可以說也是跟隨我軍士兵徵戰多年,歷經實戰的磨練,再一次證明了自己額實力,在56式半自動步槍參加過的兩場戰戰爭中,一場碾壓了對手,但另一場卻被對手給碾壓。
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當時我國的56式家族無疑成為了軍隊武器中「挑大梁」般的存在,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機槍以及56式衝鋒鎗齊上陣,為我國步兵保駕護航。在當時高原山地的地形作戰環境中,面對來自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威脅時,56式半自動步槍幾乎對其形成碾壓之勢,而56式衝鋒鎗也同樣表現出彩,在威力和射擊精度上都比司登式衝鋒鎗更勝一籌。56式輕機槍在面對布倫輕機槍時,也同樣輕鬆取勝。可以說這場戰爭的勝利,我軍的這些武器裝備也有不小的功勞,當然還有我軍運籌帷幄,對於戰術的應用得當等等都是我軍能夠取勝的原因。
但是當時間輾轉至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我軍的56式半自動步槍在戰場的表現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在與越軍對戰的過程中,周圍的環境主要茂密的叢林山地地形為主,這時候56式半自動步槍射速不足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而在對面使用AK-47突擊步槍時,AK-47的火力過猛,讓56式半自動步槍也幾乎淪為了被碾壓的對象。好在我軍在戰場中後來主要依靠了一些重型武器,才在火力上贏回了戰爭優勢。
同樣都是56式半自動步槍,卻在前後兩場戰爭中,有著截然相反的表現,其原因不是說56式半自動步槍的性能問題如何,主要是因為這兩場戰場的地形,作戰環境等的不同,以及面對的對手所使用的槍械上的不同,在山地地形中,56式半自動步槍能有一個較好的發揮,尤其是在面對老舊型號的一些槍械時,則更有優勢。但很明顯56式半自動步槍並不適用於在叢林環境中國作戰,而當時越軍所使用的更加先進的AK-47步槍和德拉貢諾夫狙擊槍,也同樣在性能上優於56式,使得56式更加處於了一個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