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我們,是老人的口吻)。
「大比武」(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歷史上曾經的一個時期,兵練的特別厲害,史稱「大比武」時期)的前幾年,大概是1960年前後,我們團剛從朝鮮撤回來沒幾年,部隊開始第一次換裝自己的國產輕武器,此前,我們團裝備使用的都是二戰後期的蘇制武器。
一天,連長說,上級決定給我們換裝,換成國產的新槍,先從全團選一個步兵連試裝,步槍,機槍和衝鋒鎗全換新的,當時一個步兵排編4個班,3個步兵班加一個機槍班。全團各連都想爭,最後落實到我們一連。搞的我們連長差點樂瘋了!
國產56式半自動步槍
一天午飯前,新槍到了,是師裡的「嘎斯51」汽車直接拉過來的,師裡的軍械科長親自押車。從師軍械倉庫直接拉到連裡,連槍帶彈,全是墨綠色的大木箱。連長宣布先接槍,後吃飯。但戰士們太興奮了,卸完槍後,迫不及待的開箱,擦槍,幹了一個下午,午飯直接改成晚飯吃了。
新槍全部裝箱油封著,一個箱裡10支槍,槍頭對槍託分別立姿架著,上下兩層,槍上塗滿黃油。我們在師裡的軍械員指導下換裝。擦了一天的槍,新槍全部上架。然後,大家把舊槍擦淨,用黃油封好,裝箱裝車運到軍械庫封存,留給民兵用。
56式半自動步槍早已退役,現在為禮賓用槍
當時,大家興奮哪!要多高興有多高興。全連一起擦槍,誰都愛不釋手,別的連都有點嫉妒,有的戰士還為自己沒拿到新槍哭了。當時我們住的是蘇式營房,一個步兵排住一間大屋,緊挨著門口就是槍架,槍架上煥然一新:「56式」半自動步槍,衝鋒鎗,班用機槍,槍身的烤藍瓦藍瓦藍的;木製槍託蠟黃蠟黃的;槍刺銀灰而不反光。看著槍架上的一排新槍,連長和戰士們比娶了媳婦還高興。
你想嘛,我們當時的槍都是1952年裝備的蘇制二戰後期的那批輕武器,在朝鮮作戰就用它,回國後還接著用,這次用國產的新槍成建制地裝備自己,而且是步槍,衝鋒鎗和機槍的子彈全部通用,全都是7.62毫米,能不高興嗎?!
張桃芳在朝鮮戰場使用的莫辛納甘M1944
原來,我們步兵用的是「步騎槍」(應該是莫辛納甘M1944),又長又重,打一發,拉一次槍栓,再瞄準,再打。一個班的射擊都形不成密集火力,尤其是防禦時很難壓制衝擊的敵人。「步騎槍」的子彈也比我們的7.62的大。我們的「56式」半自動就先進多了,每次裝彈10發,所謂半自動,就是自動退殼,自動裝彈,雖不能連發,但比「步騎槍」方便多了,瞄準了打就是了,不用拉槍栓,而且射擊精度好。
當時的蘇制的衝鋒鎗是「花管子」(應該是PPS-43衝鋒鎗)槍管上套著一個帶孔的散熱管,彈夾細長,裝彈30發,但用的是「54式」手槍子彈,射程短。這是當時步兵班長和副班長的裝備。我們國產的「56式」衝鋒鎗,裝彈30發,但改成7.62毫米步槍彈後,火力增強了,射速和射程比蘇制衝鋒鎗都有提高。槍託是木製的,射擊感覺比不能摺疊的鐵槍託要好。
抗美援朝戰爭中,手持波波沙衝鋒鎗的志願軍戰士
過去的蘇制「德普」式班用機槍(我們俗稱的「轉盤機槍」)的彈盒,是一個扁平的大圓盤,裝彈100發。大圓盤筘在槍背上,射擊時槍身不穩,攜帶也不方便。「56式」班用機槍的彈盒小多了,裝在槍身的下方,同樣裝彈100發,射擊時的穩定性提高了,攜帶也方便多了。
《英雄兒女》中王成用的就是捷格加廖夫DP(德普)式機槍,現在吃雞遊戲中戲稱為「大盤雞」
改裝後,連排長還是「54式」手槍,步兵班長和副班長改用「56式」衝鋒鎗,戰士改用「56式」半自動步槍,步兵班還裝備「56式」班用機槍2挺。全連的所有輕武器子彈均為7.62毫米,通用,只有手槍例外。
第三天上午,舉行授槍儀式,團長來了,親自給連裡的每個戰士授槍。新槍在桌子上放成一排,團長親自點名一一授槍。授槍時,團長非常嚴肅地說:「記住你的槍號,槍就是你的命,好好愛護槍!」每個戰士接槍時都鄭重地大聲回答:「是!」授槍完畢,全連宣誓。每個人都右手持槍,左手舉拳,齊聲宣誓。老兵回憶當年的誓詞:「槍是我的第二生命,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她……」誓言震天動地,說到此,老人很激動,眼圈發紅。
56半、56衝、56式輕機槍,構成了60-70年代我軍步兵班的火力配備
最後是團長講話。團長說,現在我們國家自己能造槍彈了,不容易啊!同志們,過去為了一條槍,要死多少人啊!我們過去的槍是萬國造,彈也是萬國造,隊伍拉出來,槍彈五花八門,槍械彈藥保障困難哪!同志們,我們長期都是這種情況,槍彈都卡在人家手裡。1952年之後好點,部隊換裝了統一的蘇制裝備。這也是我們花錢買人家的,我們自己當時造不了啊,現在好了,同志們,我們有了自己國產的槍彈。大家一定要好好練,要熟悉槍,愛槍,把訓練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