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國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遂旺 通訊員 曲婷
「通常一個穀子新品種的育成,至少需要6至7年,若從選配組合開始就在大棚裡種植,每出一代品種可節約2至3年時間。這樣就能使穀子育種的進程加快三分之一。」
「將穀子種進了大棚裡?」記者在安陽市農科院採訪時聽到這個消息,感覺很新鮮。
記者在追問中得知,「把穀子種進大棚」的舉動,已持續了9年。因何要把穀子種進大棚?種植效果如何?帶著好奇心,5月26日,記者前往安陽市農科院科研試驗基地探訪。
培育穀子的溫室大棚有3個籃球場大小,田埂間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個白色標識牌,上面是種子的編碼。剛出土的穀子新苗綠油油的一片,足有4釐米高。
著名穀子育種專家、安陽市農科院穀子研究所所長劉金榮正在查看幼苗。「長勢相當不錯喲!你看,穀苗已經有兩葉或三葉一心,可比在大田裡長得好。」他美滋滋地誇耀自己的得意之作。
近20年來,劉金榮痴迷於穀子新品種選育。他特別喜愛陽光,因為有陽光就可以加速培育穀子良種。這些年來,他每年冬季都要像候鳥一樣飛往海南三亞去「追趕太陽」,在大田中培育良種。
但他總覺得在海南培育良種不過癮。一次,他在安陽看到菜農用大棚溫室種植反季節蔬菜,便突發奇想:「我何不利用溫室大棚加速培育穀子良種呢?」於是,劉金榮在當地的大棚裡種上了穀子,搞起了試驗田。
「這裡正在進行的是一組群體試驗,2個大棚裡1000多份試驗材料均為優質穀子新品種的雜交後代。就好比一對父母生了很多個孩子,從中可以選拔優秀的種子選手。」劉金榮笑著解釋。
田間小小的標識牌,從GW-101開始,記錄了從第一代至第八代的不同雜交組合。
從初次在大棚裡培育谷種到如今,劉金榮已默默耕耘了9個年頭。當初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供參考,也沒有其他經驗可借鑑,劉金榮和他的科研團隊一邊試驗一邊改良,默默無聞地苦幹、實幹。
辛勤的耕耘換來優異的成績單:通過大棚加代方式,他們選育出的優良雜交後代品種「豫谷40」「豫谷41」,已經獲得了「國家一級優質米」稱號。
這兩個品種的穀子經過加工後,熬製出來的小米粥色澤金黃,黏糯香甜,獲得專家的稱讚。
眼下,這兩個穀子新品種正在省內大面積推廣種植,不久的將來就會走向市場,走上百姓的餐桌。
談起大棚育種加代試驗,劉金榮自豪地說:「通常一個穀子新品種的育成,至少需要6至7年,若從選配組合開始就在大棚裡種植,每出一代品種可節約2至3年時間。這樣就能使穀子育種的進程加快三分之一。」
「要是棚內安上暖氣,播種穀子的時間還能再提前,甚至可以一年種植三季。」劉金榮說,「大棚條件再好一點的話,還可以選育小麥等其他作物優良品種。」
劉金榮對大棚育種的前景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