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效應和路徑依賴
前文說到了騰訊,規模很大但也不構成市場支配地位,因為我們對市場有了與時俱進的衡量標準。這裡分享一個角度,討論企業做大的理由。
首先解釋個概念,什麼叫網絡效應?一瓶礦泉水你覺得它值1塊,當它銷量100瓶你還是覺得它值1塊,當它銷量100萬瓶,這瓶水的價值好像還是1塊。
當一個產品價值和它的用戶數量無關,那我們說這個產品沒有網絡效應。但反過來如果你擁有世界上唯一一個電話,對你有什麼意義呢?只不過是個高級點的玩具。
那10個人有呢?電話價值可能漲不少。那1000個人有呢?1萬個人有呢?100萬個人呢?這價值就大增了。你對電話的估值,隨著用戶數增大而增大,這個產品就具有網絡效應。
其實生活中,很多東西具有網絡效應。比如語言、貨幣、加油站和汽車、電腦的作業系統。還有個經典的例子是QWERTY鍵盤,據說是低效的,因為最早期線容易纏到一起,解開要費很多時間,就特意設計成這樣,目的是慢點打,防止纏在一起。
為啥這種低效沒有改變呢?因為路徑依賴,就是由於人們聚在一個平臺上選同樣商品,會帶來越來越大的好處。所以一旦做出選擇就會頑固地維持下來,哪怕時過境遷,有了更好的,也不會選,因為切換成本太高了。
經濟學家做過一個抽象、簡單的模型,來刻畫路徑依賴的問題。假設市場上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方案A和方案B,隨用戶增加其價值變化過程。
如圖,二者都有網絡效應,價值隨用戶數增加而提高。不同的是A起點高,但增長比較慢;B起點低,但漲得快。
假設市場上有100個用戶,如果能預知未來,當然知道B比A好,因為35>20。但問題是如果你是第一個進入的呢?那你會選A,因為11>4。
假如你是第50位用戶,你會選擇A還是B?這時估計還會選A,因為B還沒有積累到50個人。所以當每個人都出於自己利益考慮,逐漸進入市場時,他們會做具有路徑依賴的選擇。
客觀上、從第三方角度冷靜看待,B比A更優。這就是一種每個人都自私,每個人都考慮自己的利益,最後使群體利益沒辦法達到最優的現象。
這好像跟亞當斯密的名言相悖,他說每個人都自私,追求自己的利益,這時就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能夠極大地推動公共的利益。寫這篇文章的經濟學家說,市場失敗,政府應該有所作為。
如果政府官員能夠高瞻遠矚,知道哪種方案更好,就要對市場做出引導,通過行政幹預的方式,讓人們選擇方案B。
問題:這兩個方案中網絡效應和路徑依賴的例子,有沒有漏洞,跟現實符合嗎?現實生活中真的會發生這個模型所推測的結果嗎?
首先方案實際上是有主人的,案例中沒有。其次人是有遠見的,會為了未來的利潤而補貼用戶,比如美團、摩拜、滴滴。
還有是不能動不動就請政府「助推」,政府決策是有成本的,而且巨大,不容易糾錯。這就讓我想到了楊乃武小白菜案,數一數案中多少官員落馬,就知道清朝的糾錯成本有多高。
當然討論市場失敗是有意義的,但市場失敗並不意味著政府成功,真正有意義的比較,是市場失敗和政府失敗,兩害相權取其輕。
市場是有效的
其實上文的方案,有個重要的缺陷,就是它假定了兩個方案都是沒有主人的。假如你是方案B的主人,有個好方案、好產品,自信將來一定會帶來比A更大的收益,你會怎麼做?
你會因為初始價值比較低,人們不願意選擇而坐視不理、束手無策麼?會讓未來可預期的利潤跟你擦肩而過嗎?不會的,只要你是這個方案、產品的主人,你有遠見。
前文提到利息時,說人是有遠見的,能看到預期未來的利潤,就不會束手無策、無所作為。如果早期用戶覺得利益不夠大,就可以給他們一點利益。
給你打個折好不好?如果折扣不夠大,免費贈送好不好?免費贈送也不為所動,那給你加點補貼好不好?這樣值得嗎?值得,因為你能預見未來的利潤,攢夠早期用戶,價值逐漸凸顯,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後面就能自己照顧自己。
前文說到市場失敗現象,只有在特定情況下發生,就是方案是沒有主人的,沒有私有產權,人們沒有積極性從中獲利,而且人沒有遠見,人是鼠目寸光的。但只要引入所有權、對未來獲利的積極性、遠見,大家對未來的關心,這種不良的路徑依賴就可以避免。
有個經典的例子,就是網際網路約車,無論司機還是乘客,都願意聚集在一個平臺,聚集越多,平臺價值就越高。沒有人喜歡自己手機裡裝20個打車軟體,沒有司機願意在20個軟體間切換。
而網際網路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最後剩下一家,最多兩三家提供商。哪一家平臺呢?開發一個軟體成本不太高,這時怎麼能讓司機和用戶儘早聚在一個平臺呢?
那些願意出大價錢的人,最有希望把這些軟體做到極致的公司,站出來花大價錢補貼用戶,聚集大家到這個平臺,開發成長再把投入收回來。
當滴滴快滴聯手補貼,勝負逐漸明朗時,又減緩了補貼,這是在促進競爭,避免人們陷入低效的路徑依賴的做法。儘早召集人們來一個可信的、有希望、有前途的平臺的做法。
用戶是理性的,廠家也是,很多IT公司在產品沒上市時,就宣布自己的新產品,為什麼?這是向市場發出集結令,告訴大家我要來了,你們等等,向我靠攏。
那上文講到的QWERTY怎麼回事?有兩位經濟學家對此也很好奇,就去研究了關於這個鍵盤是不是低效的問題。當時打字機流行,進入家庭時,廠商也是有遠見的。
他們當時舉辦了大量的打字比賽,目的就是把打字員的熟練程度過濾掉,選出最優的鍵盤布局。QWERTY一直名列前茅,是一個有效的鍵盤,其中只有一兩次其他獲勝。
在鍵盤設置上,用戶輕易就能選擇這個一兩次獲勝的『德沃夏克』鍵盤,但事實上沒人選,因為它不見得比QWERTY鍵盤好多少。
問題:產業的標準應該有大企業牽頭制定,還是應該由政府牽頭制定?
在推廣執行標準時,政府的號召力和執行力要比企業強很多。但在這個問題上,只有那些身處管理、生產和營銷第一線的企業,他們對不同標準間的迭代所產生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有最切身的體會,做出最恰如其分的選擇。
在更新作業系統時,經常會遇到老版新版不兼容的問題,可能新版就不被接受;而一直用老版,固步自封,影響發展。二者權衡微妙,有些決定甚至痛苦。這種決策由那些直接承擔後果的企業來做比較妥當。
謝謝欣賞,個人能力有限,歡迎留言評論。觀點來自《薛兆豐的經濟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