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遠東勘察加半島海洋生物大規模死亡,與日本上空瀰漫惡臭同時發生,有可能是地震前兆。
地球上的地震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板中地震,還有一種是板緣地震。
地球的整個地殼分成了6大板塊,分別是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板塊,板中地震就是在板塊中間發生的地震。
中國發生的地震都是板中地震,佔了全球內陸強震的1/3。因為中國正好是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的尖角處。
太平洋板塊從東向西擠壓,印度洋板塊從南向北擠壓,所以造成了歐亞板塊在中國大陸區域的大量褶皺,這些褶皺形成了連綿不斷的起伏的群山。這些褶皺的斷裂之處就會形成擠壓斷裂帶,相互錯動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
除此以外,板塊與板塊的結合處也會發生地震,這就是所謂的板緣地震。
板緣地震波及範圍廣,釋放的能量高,是地球上可能發生的最大規模地震。
中國的地震有些烈度也很高,比如說2008年汶川8.0級地震,2013年雅安7.0級地震。
但是這些地震和板緣地震可能達到的規模都沒有辦法相比。
地球上的巖石圈平均厚度是20公裡左右,下方就是由地幔構成的軟流層,由於軟流層炙熱的巖漿運動會推動地殼的運動,所以在板塊與板塊交接的地方,會產生擠壓或者是拉伸,板塊的突然斷裂就會釋放無與倫比的巨大能量。
1960年5月發生的智利大地震就是板緣地震。
它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處的斷裂帶突然錯動而引起的,震級高達9.5級,釋放的能量相當於汶川大地震的176倍。800公裡的地震帶上山崩地裂,引起了6座火山噴發,並且製造了3個新火山。
雖然智利大地震是人類記錄到的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但是可能會發生在日本的最大地震會讓智利大地震相形見絀。
因為日本群島就是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到歐亞板塊下方頂起地殼形成的,俯衝帶交界處在日本群島東部外海幾百海裡的地方形成了日本海溝。
馬裡亞納海溝、日本海溝、千島海溝,是接連在一起的,構成太平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北部分界線,海溝底部也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根據科學家們估計,日本海溝最低點下面2~3公裡就是炙熱的地幔巖漿。
最近瀰漫在日本上空的惡臭,很可能就是從地殼薄弱處洩露出來的。
地球的內部含有大量的氣體,這些氣體會隨著火山的噴發以及巖漿通道洩露到地表。在火山的噴出氣體中,最多的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水蒸氣,再次是硫化氫。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都是無味的,但是硫化氫是有惡臭的。
如果是在海底的大規模火山氣體釋放,就意味著海洋裡會突然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這會讓大量的海洋生物窒息或者是中毒。
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海灘上出現了大量死亡的海洋生物。
根據俄羅斯當地媒體報導,2020年10月6號,勘察加半島的潛水者潛入水下10米左右的深度時發現了大量魚、蝦的屍體。
當地的衝浪者報告海水含大量刺激性物質,讓遊泳者的眼睛感到刺痛和灼傷。同時,當地人發現大量魚類、章魚、貝類、海豹、海象等海洋動物的屍體被衝上了海灘。
10月14號當地政府已經關閉了一個黑色的火山巖海灘。
這說明海洋的環境遭到了大規模的汙染,而且當地的海灘上空也和日本一樣,空氣中瀰漫著惡臭。
對於這種現象,當地的媒體也做了很多種猜測,有人猜測是岸上的汙染物洩露到海洋中,或者是軍事演習出現了事故。但是,俄羅斯自然資源與生態部、俄羅斯國防部都否認出現任何差錯。
硫化氫溶解在水裡會形成氫硫酸,氫硫酸雖然是弱酸,但是仍然會電離出一部分氫離子。同時,硫化氫有可能和某些金屬鹽類反應,形成硫酸。海洋會變成酸性,這會刺激遊泳者的眼睛等敏感部位,讓他們生病。
雖然這一切還沒有定論,但是俄羅斯遠東勘察加半島、日本群島都位於日本~千島海溝帶,同時出現狀況,可能並非是巧合。
當然現在斷言立刻就會發生地震,還為時過早,因為即使出現地震前的徵兆,地震的發生時間在人類目前的科學研究領域中也是很難被預測到的。
但是無論如何,這兩件事情的重合都值得我們高度的警惕。可見,2020年絕不平靜,既有人禍又有大自然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