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行星漂一會兒

2020-10-05 中科院物理所

大家一定都玩過打水漂吧?能夠打個漂亮的多次水漂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但是你知道嗎,除了石頭,飛彈、載人太空飛行器返回艙甚至是外太空的星星也會打水漂呢!今天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打水漂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科學問題

很多人都玩過打水漂的遊戲,技巧是在水邊選一塊扁平且重量適中的石頭,然後側向水面加一些旋轉丟出去,石頭就會在水上一跳一跳地躍向遠方。如果技術夠好,使用雪茄形狀的石頭也可以打出水漂。據說打水漂的世界紀錄是跳躍91次。

打水漂

那麼為什麼沉下去的石頭,會再次跳上來?這其實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力學問題。在打水漂時,石頭的速度很快,所以與石頭接觸的那層水會獲得很高的速度。按照流體力學中的伯努利定律,流體的速度愈大,壓強愈小。所以,貼著石頭的那層水速度很快,壓強較低,但是更下層的水幾乎是靜止的,所以壓強較大。這個壓力差就會推動這層水向上運動,帶動石頭跳起來

當然,石頭的形狀、重量、姿態、入水角度、初速度、旋轉等因素都會影響打水漂的效果,法國的物理學家利達瑞·柏奎和克里斯多福·克蘭尼等就對打水漂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他們用一個半徑為R,厚度為h的鋁製圓盤模擬石頭(如石塊打水漂的力學模型分析圖),這個石頭自身的姿態角(攻角)為α,而石頭與水面接觸時的瞬時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β、石頭旋轉的角速度為Ω、石頭的速度矢量為U。通過改變速度和姿態等參數,利用多次實驗得到了能否成功打水漂的結論。在石頭的速度為3.5米/秒,入水角度大於55度時,就無法打水漂了,而當入水角度在20度左右,將獲得最佳彈跳效果。

二戰期間,英國著名發明家巴恩斯·沃利斯在對打水漂進行深入研究後,發明了著名的跳彈。當時的英軍要炸毀德軍非常重要的3座大壩,而德軍為防止英軍空投魚雷,早已提前在水裡布置了大量的魚雷網。沃利斯利用打水漂的原理,經過精確計算,研究出了飛機的速度、高度,參考炸彈的重量等參數,製成的跳彈可以像石頭一樣在水面上跳躍,最終突破了德軍的水下魚雷防禦網,成功炸毀了目標。

仿製的沃利斯跳彈原型

被摧毀的德國魯爾水壩

小行星也喜歡在太空中打水漂

在一定條件下,地球的大氣層也可以作為「水面」,讓飛行器和一些小天體實現「太空水漂」。中國的探月工程返回艙,就是通過打水漂的方式實現降速進入大氣層的。大氣層從太空到地面是由稀到稠的漸變,也可以看作一個類似水面的流體界面。由於返回艙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垂直於界面進入大氣,飛行器可能會由於摩擦發熱而燒毀。而如果返回時與大氣界面的夾角過小,就相當於在大氣上打水漂,有可能無法落地,最終跳出地球範圍。為了讓返回艙能夠既通過打水漂減速,又不被彈走,就需要科學家們進行精密的計算和設計了。

太空裡充滿了石塊和冰塊,有些是早期太陽系形成時剩下來的小行星、彗星,有些是小行星撞擊行星,濺射產生的石塊。這些石塊時不時會向地球飛來,很多時候擦肩而過,而有時候也會落入地球大氣,形成流星;沒有完全燒毀的石塊則會落到地面成為隕石。除了這兩種情況,這些太空石塊也有可能進入地球大氣上層,又被彈回太空,就像在地球大氣中打了個「水漂」。類比掠過水麵的石塊和再入大氣層的飛行器,要實現這種小行星的「太空水漂」,同樣要滿足一定條件。

行星略過地球,打了一個星際水漂

小行星形狀通常不規則,有啞鈴形、雪茄形。由於YORP效應(由於小行星的形狀不規則,恆星的輻射導致小行星產生自轉的一種效應)等物理過程的長期影響,小行星通常都在旋轉,角速度通常沿轉動慣量最大的軸。啞鈴形和雪茄形的小行星旋轉起來就像竹蜻蜓。和打水漂的石塊一樣,如果角度合適,小行星就可以被地球大氣彈走,完成一次「太空水漂」。不過,由於小行星速度通常非常快,只能在地球大氣上層完成一次「水漂」,像水漂高手那樣用石塊在水面上打出彈跳幾十次的水漂,對於小行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現實中,人類就曾經觀測到小行星的「太空水漂」。1972年曾有一顆小行星在大氣層界面上完美地打了一個「水漂」,而沒掉落下來。未來,隨著觀測能力的提升,我們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這種「太空水漂」事件。這將為我們了解地球大氣的上層和小行星的相互作用提供更多信息。

系外小行星和星際水漂

除了太陽系的小行星,最近幾年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來自太陽系外的小行星,其中一顆叫作奧陌陌(Oumuamua),它是一顆雪茄形狀(也有研究表明是盤狀)的小行星。和太陽系內的小行星相比,奧陌陌的運動速度要快得多。這是我們能確認它來自太陽系外的一個重要證據。和太陽系內的小行星一樣,這顆來自星際空間的小行星也是有自轉的。

奧陌陌的藝術想像圖(圖片來源/美國航天航空局)

星際空間有很多小行星,可能來自類似奧爾特雲的區域。除了奧陌陌這種進入太陽的外來小行星,在太陽系和星際介質的邊界處,外來的小行星是不是也會旋轉著打出漂亮的「星際水漂」呢?這個問題就留給未來的你們去探索!

原文標題:當小行星在太空中打了一個水漂……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

編輯:yrLewis

相關焦點

  • 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科學家曾在小行星帶內發現了一顆「活躍的」小行星,夾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顆被天文學家命名為6478 Gault的太空巖石,似乎在其尾流活動行為中留下了兩條塵埃痕跡,這種活動行為與彗星有關,但在小行星中卻很少見。當天文學家仍在困惑高特彗星般的活動原因時,麻省理工學院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報告表示,已經在近紅外光譜中捕捉到了這顆正在改變顏色的小行星,從紅色到藍色。
  • 小行星帶
    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大家的印象肯定非常深刻!不僅是因為形容小行星帶的各種圖片,也因為很多科幻片中對於闖入小行星帶的飛船的特效,更是讓人記憶深刻!而《太空旅客》中的小行星撞擊特效更製作得令人倍感科幻!也許以上兩個感覺已經佔據了大家對小行星帶的全部概念.....認為小行星帶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 國際小行星日:提防那些帶來災難的小行星
    但還有一種威脅處在人類視線之外,那就是可能會擊中地球的小行星。這種威脅真實存在,地球曾經就遭受過。為此,我們可以做一些準備。今天,6月30日,是「小行星日」。這一活動日獲得聯合國的認可,它旨在提高人們對小行星的認識,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小行星觀測,並尋找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辦法。雖然自2014年以來每年都有舉行活動,但今年是聯合國的首次參與。此外,諸多航天機構也參與其中。
  • 小行星帶內的重要發現——「高爾夫球小行星」
    1802年,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爾伯斯發現了一顆他認為是主小行星帶內的行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家們把這具行星命名為雅典娜,這是希臘戰士女神雅典娜的名字。隨後,科學家在主帶中發現了更多的小行星。而雅典娜也被重新歸類為大型小行星,成為該主帶中僅次於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第三大小行星。
  • 小行星是怎麼命名的呢?談談小行星起名的事
    對於一些天體星球,我們總會聽到一些很複雜的名字,不懂的人看起來就像是一串亂碼,如:Kepler-425,257248號小行星等等。還有一些用人名或者組織地區來名命的小行星,如:周杰倫星,中國科學院星,北京星等等。那麼這些小行星的名字到底是怎麼確定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行星是怎麼命名的。
  • 小行星主帶的小行星有幾多,總質量超過了地球嗎?
    小行星帶本來會形成一顆與地球差不多大小的類地行星,可惜這個位置不好,它夾在木星和火星之間,受到它們的引力攝動過大,這樣就不但沒有凝聚起來,反而有許多被甩了出去,小行星帶的質量就越來越小了。小行星帶距離我們不遠,有數十萬顆小行星。小行星帶距離太陽2.17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約1.5億公裡),距離地球只有1個多點天文單位。因此人類發現的小行星有98.5%來自這裡。
  • 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被傳聞被擊碎,白令海峽的小行星爆炸咋回事?
    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的小行星凌空爆炸事件震驚世界,不僅是它凌空爆炸的畫面被地面的記錄設備多角度、全方位無死角的記錄了下來!而是這樣一顆巨大的小行星闖入地球,居然沒有一家事先預告!但更驚人的還在後面,據好事者分析一枚從後方高速飛行的物體擊穿了這顆正在高超音速墜入低空的小行星,隨後小行星才發生了大爆炸!事實真相到底如何,我們且做一一分析!
  • 2019LF6的特殊小行星年,小行星有怎樣的軌道特徵?
    雖然它們的數量很龐大,但這數百萬顆小行星都太小,尺寸從幾英尺到幾百英裡不等,所以,科學家們稱之為小行星。如果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具象地感知其大小,那麼,這裡的小行星都比地球月亮的質量更小。天文科學家們在觀察日出邊緣、夜幕降臨後不久的天空時,發現了目前被稱為2019 LF6的小行星,它擁有迄今為止最小的小行星「年」,大約每隔151天就可以完成繞太陽運行一次。
  • 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一顆小行星為「吳汝康星」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為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院士,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已將國際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劉德華、張國榮被命名小行星,原來林青霞、金庸也是小行星名
    最近,在7月出版的《小行星通告》中,不僅新增了45顆中文小行星名稱,其中還有4顆小行星是以中國明星的名字命名的。這四位明星分別是劉德華、古天樂、張國榮和梅豔芳。他不僅在10年間捐建了上百所學校,捐助金額也超過3千萬,甚至,他曾在一年內捐建了17所學校,有如此善行的古天樂,被命名為小行星的名字,也非常有意義。而張國榮和梅豔芳,作為殿堂級的歌星、影星,雖然都已經離開了我們,但用他們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無疑是粉絲懷念他們最好的方式。其實,對小行星的命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 矮行星和小行星
    原來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歸入太陽系小天體的範疇。小行星:小行星 asteroid, minor planet或planetoid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70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千米。
  • 小行星2020QG掠過地球,是目前最接近的無撞擊小行星
    2020年8月,NASA檢測到小行星2020QG,這顆小行星在距離地球2950公裡的位置掠過,沒有對地球造成明顯影響,這也是目前監測到最接近地球的無撞擊小行星。這顆小行星不但非常接近地球,本身也非常隱蔽,由於這顆小行星從太陽方向飛向地球,太陽的光芒讓這顆小行星非常難以被發現,直到小行星非常接近地球,天文臺才檢測到這顆小行星。所幸的是,這顆小行星直徑只有3-6米,大約是一輛汽車的大小,就算撞擊到地球,也不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 最新發現:太陽衝擊波,是造成小行星脫離小行星帶的原因
    科學家們通過天文望遠鏡,已經準確地確定這些隕石的來源,主要是分布在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上,據估計,位於小行星主環帶上的各類小行星,達到數萬億顆之多。通常情況下,這些小行星主環帶上的小行星,都在各自的軌道上正常運行,極少出現脫離軌道,進入其他行星軌道上。但為何會有這麼多的隕石墜落事件呢?
  • 第41981號小行星獲名「姚貝娜」 揭秘小行星命名由來
    1月16日,姚貝娜因患乳腺癌不治去世,據NASA公布的消息顯示,第41981號小行星已經被命名為「姚貝娜」(Yaobeina),這顆小行星由香港天文愛好者楊光宇在2000年12月28日發現。那麼,小行星命名規則及由來又是怎樣的呢?
  • 小行星帶是怎麼形成的?
    ,並且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造成了這些小行星帶無法形成行星,小行星帶有十幾萬顆小行星,其中最大的有三顆,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直徑超過四百公裡,其餘的小行星比較小。通過長期的科學研究表明,對於小行星帶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論述:      一:根據小行星的形狀判斷,小行星帶的形成是經過高溫融合形成的,但是這種融合和其他行星不同,比如地球,地球在形成過程中的融合過程是以萬有引力為主導作用,但是小行星帶中的行星是由外部力量起決定性作用。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同年,阿聯的「希望號」起飛,目標火星的氣候研究;美國的「毅力號」發射,目標尋找火星生命,為未來火星移民做準備;2020年11-12月,嫦娥5號月球採樣成功;2020年12月,日本「隼鳥2號」攜帶小行星樣本成功返回……毫無疑問,未來的日子,人類太空資源競爭會來越激烈。除了火星及月球,小行星帶豐富的礦產資源無疑成為各國的目標。下面我們關重介紹一下小行星帶。
  • 穀神星——被揭開的「神秘小行星」
    這是第一顆被人發現的小行星,皮亞齊將它命名為穀神星(Ceres)。小行星是環繞太陽的巖石與金屬。穀神星直徑超過900公裡,可說是巨型小行星。但從望遠鏡看去,正如皮亞齊所見,穀神星只是一個小亮點,和其他恆星一樣。其實,asteriod (小行星) ,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如恆星般」。從星體在空中移動的方式就可以分辨出恆星和小行星。當然,皮亞齊當時並不知道這些。
  • 開採小行星資源前景巨大,為何科學家卻對沒有價值小行星感興趣?
    隨著人類航天技術日趨成熟,開採小行星礦物資源變得更具現實性。一些私企也在試圖搶佔這一市場,在太空採礦行業發展初期佔據制高點。在小行星勘探這一塊,已經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說日本就成功派遣隼鳥二號對龍宮這顆小行星進行了探索。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太空採礦的主要目標是那些資源豐富的小行星,比如說富含高純度金屬資源的小行星。
  • NASA在小行星Bennu上發現可能來自小行星灶神星的塊狀物
    ▼ 小行星Bennu是美國宇航局(NASA)Osiris-Rex 任務的主題,而其似乎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紀念品」。在一個宇宙「CSI」的案例中,研究人員已經追蹤到Bennu表面的一些明亮巨石的來源,是一顆名為灶神星的不同小行星。
  • 離太陽最近小行星
    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這是太陽系初期形成的一些小行星的線索,這些小行星從未得到正確的解釋。 已知的近100萬顆小行星大部分位於火星外的一個小行星帶,並受到木星引力的控制。科學家僅在地球軌道內發現了23顆阿提拉小行星,因為與內行星的相互作用打亂了軌道,這些小行星最終撞向其他行星或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