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虹影寫《K》淫穢下流 陳西瀅家人備感傷害

2020-12-05 搜狐網

  有人士指出,文學作品的創作,如果涉及一些真實的歷史、現實背景及其人物,往往會遭遇一個微妙的問題:如何在人物的真實生活和文學的杜撰想像之間保持平衡。往往是小說作者或電視劇編導自認為是在搞創作,而作品原型或其親屬感到備受傷害。法律留給這類創作的空間到底有多大?

  陳小瀅:杜撰我父母不堪入目內容構成侵權

  海澱區人民法院7月9日上午接待了兩位英籍華人,她們準備為一本中文版在臺灣出版、在內地未露真容的書對簿公堂。這場官司的原告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名人、已故作家陳西瀅和凌叔華的獨生女陳小瀅,被告之一是長篇小說《K》的作者虹影。

  據報導,《K》是虹影根據在英國發表的有關朱利安·貝爾的材料撰寫成的。講述了英國名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的外甥朱利安·貝爾不願平安過一生老死床上,在20世紀30年代來到中國,與中國女子「林」、「林」的丈夫「程」邂逅,發生的戀愛故事。該書1999年由臺灣爾雅出版社推出中文繁體字版,並在瑞典、荷蘭、法國譯成不同語言出版。灕江出版社原計劃將該書納入《虹影作品集》出版,未果。目前有去年12月號的《作家》雜誌刊載了《K》的節選(刪去約5萬字),《四川青年報》以「凌叔華、陳西瀅、朱利安之間的三角戀」為副標題,從今年3月起進行了選載。此外還有一些媒體發表過有關《K》主人公原型的文章。

  陳小瀅女士認為,《K》以她的父母陳西瀅、凌叔華過去的生活為背景,以淫穢的手法杜撰了許多不堪入目的情節,並已公開發表,構成了對陳、凌二人的名譽侵害和對她本人的精神侵害。故起訴虹影、《作家》雜誌和《四川青年報》,要求終止《K》的出版發行或刊載,三家被告支付精神賠償共20萬元。

  據陳小瀅的代理人之一、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傅光明先生介紹,之所以要在北京起訴,是由於中國臺灣和英國的法律在名譽權問題上都繞開了死者的利益,而我國從今年3月10日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定,「公民去世後,其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人格權利,受到非法侵害,使死者的近親屬遭受精神痛苦的,死者的近親屬可以依法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虹影:小說是允許虛構和想像的

  虹影從來沒想到會因為自己的小說《K》又一次被卷進官司中。她因另一部長篇小說《飢餓的女兒》與出版社的爭執剛平息不久。虹影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開玩笑說,她要改行去學法律了。

  記者7月26日撥通虹影的手機時,她正在北京的一家出版社辦事。「我一直堅持認為《K》是小說,在書中,除了指明朱利安是朱利安外,其他人並沒有用真名。」她覺得,「誰要是對號入座那就有些荒唐了。」

  虹影認為進入21世紀,文學創作迎來了第二個繁榮的時代。「文學創作已經過了很艱難的時期,現在文學已經回到本位,正是創作的好時候,出現爭論小說情節是否屬實、是否傷害到誰這種事情,令我難以相信。」

  此前,虹影對媒體表示過,她不認為主人公「林」很「淫蕩」,「林在書中敢愛敢恨,光彩照人。她是最早擺脫封建枷鎖的女性之一,是女權的英雄。這本書寫的是愛情、中國文化和西方關係。」她「從未想醜化任何人」。

  對於這場官司,虹影有必勝的信心,她認為自己肯定會贏。她給出了三個理由,一是小說沒有指名點姓;二是她一直堅持說這是一部小說;三是她對中國的法律、法院有信心,相信他們會做出公正的判決。

  如果敗訴呢?「如果出現這個結果,那麼作家創作小說時就受到了限制,這樣文學創作有可能倒退。」虹影一再說,「小說是允許虛構和想像的,如果不是這樣,小說就沒法寫了。」

  代理人:作家的想像不能逾越法律

  「作家的想像力不能逾越司法解釋。凌叔華『紅杏出牆』與朱利安有婚外情確實是『實』,但如果根據這個『實』就把以她為原型的『林』描繪成一個『白虎星』蕩婦,而且裡面充斥著大量赤裸裸的性描寫(《作家》版做了刪節),我想這無疑對死去的原型及其親屬構成了名譽權和精神上的雙重損害。」

  讀過臺灣出版的《K》一書以後,陳小瀅的代理人之一、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傅光明明顯感到,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傳記小說」,裡邊的性描寫也「絕不是勞倫斯式的,而是淫穢下流的色情集萃」。這是記者致電傅光明先生,他談起此事時提出的一些看法。

  「虹影覺得自己很冤,她現在堅持強調,她寫的是『純粹的小說』,似乎僅僅是原型的後人在『對號入座』。然而,她可能已經忘了,她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和自己在《K》書的臺灣版自序以及去年第12期《作家》的『作者本人的幾句話』裡,都一再強調,『這是一本根據事實、實情寫成的小說』,『每件事都是實,但都經過了我想像的重新攝製』。」傅光明先生指出,如果虛構引來的是受者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的「對號入座」,這在法律上難以或根本無法界定;而虹影的所作所為等於是「指名道姓,請人入座」。

  如此說來,文學創作是否就不要想像和虛構了呢?傅光明研究員對記者的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文學創作,特別是小說,本身就是想像力的藝術。沒有虛構和想像的小說,只能是一具血肉被風乾了的木乃伊。但就像人的行為規範要受法律約束一樣,作家在創作以生活中的原型為背景的小說時,也要注意到是否侵害了原型及其家屬的名譽權。」

  同時,傅先生還指出,文學作品不是不可以寫性,但怎麼寫和寫到什麼程度,是一個問題。他覺得,不可以把司法解釋保護權利內的權益人寫進誨淫的作品中去,否則就是觸犯法律了。

  有時,一部虛構的作品,如果不是作者的強調,很容易被誤會講述的是真實的故事。真實使人感到親切,而虛構則帶給作品生動的品質,使閱讀更加愉快。

  然而,有人士指出,文學作品的創作,如果涉及一些真實的歷史、現實背景及其人物,往往會遭遇一個微妙的問題:如何在人物的真實生活和文學的杜撰想像之間保持平衡。往往是小說作者或電視劇編導自認為是在搞創作,而作品原型或其親屬感到備受傷害。法律留給這類創作的空間有多大?

  學者:文學作品是否構成侵權不好確定

  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的一位著名教授。因為沒有看過《K》,這位教授只就這種現象談了他的一些看法。畢竟此案尚未開庭審理,為了避免引起麻煩,這位教授叮囑記者隱去他的名字。

  問:文學創作紀實與虛構的界限在哪?

  答:任何作家創作都是有現實生活的依據的,必須要依靠原型,可能是這個人的幾句話、那個人的幾個細節動作。如果完全脫離原型,憑空想像,作家很難創作。有些文學作品的虛構,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許多形象都是虛構的,就不會牽扯到法律上所說的侮辱、誹謗,因為那些形象是博取眾家特點。取這個人的眉毛、另一個人的鼻子、第三個人的嘴。有些可能基本就是根據某個人寫的,對一些無從考證的情節做合理的想像。其實,紀實和虛構對於小說來說不是能分得很清楚的。

  問:什麼樣的虛構有可能被指為侵犯名譽權?

  答:按照明確了人物及其之間關係的原型創作的作品最有這種可能。說它是紀實卻又有虛構;說是小說卻又有真實的人物原型,既不完全是小說,也不完全是紀實作品。如果作者表明書中的人物是現實中的哪個人,就有可能引來當事人的指摘。

  問:「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人們對一個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界定什麼是虛構、什麼是侵權?

  答: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虛構到什麼程度構成侵權,一直以來被人們爭論。人們對文學作品理解的不同,造成對作品是否構成名譽侵權的理解也不同。文學作品尤其要看實際的社會效果,如果大多數看了同一本文學著作的人有共同的看法——覺得確實有侮辱、誹謗、貶損一個人的言辭,那麼就應該認定侵權。

  但是,名譽侵權本身就不是非常好界定的,它本身帶著當事者的感情色彩。法律在這方面應該規定得更具體、更科學一點。

  問:法律給文學創作的空間應該多大?

  答:我曾經看到過一些法律對文學創作的判決,有一些我覺得太偏向於原告,我認為一些作家是沒有錯的。如果法律對創作過嚴,作家就不敢張開想像的翅膀創作了,要想創作,就得想辦法改,引用也要引用得讓人看不出寫的是誰。沒有想像和虛構,就不是創作文學作品,而變成了新聞寫作。

  文學愛好者:不是所有的人都關心寫的是誰

  在一家外企工作的章梵小姐,看過去年12月號《作家》上刊載的《K》。作為文學愛好者,她說她看小說只看小說中是否有能感動或引起共鳴的地方,或者是否能有一些人生借鑑,根本不會去研究作品中的原型是誰。「當然,我沒有看到全本的《K》,不知道是否真如原告所說的那麼不堪入目。可能當事人更敏感吧。如果寫我或我親人的小說有損害人格的情節,讓我知道了,我也可能告作者。」

相關焦點

  • 女作家虹影涉嫌"侵犯隱私" 小說《K》被禁銷
    女作家虹影涉嫌&quot侵犯隱私&quot 小說《K》被禁銷 2002年12月23日 13:53   東方網12月23日消息:著名旅英女作家虹影創作的小說
  • 女作家虹影:文中情色並非來自我個人經歷
    核心提示:虹影,這個與嚴歌苓、王安憶齊名的傳奇女作家,她的文字帶有時代和青春的狂怒,她用殘酷回憶書寫美感;她的人生如同她那本遭禁小說《K》一樣大膽:她是60年代的私生女,曾與姐姐共侍一夫。在描述那些與中國主流文化相背離的情色鏡頭時,她是否有過忌憚?
  • 自傳體第三部或許要重寫——訪知名女作家虹影
    自傳體第三部或許要重寫——訪知名女作家虹影 虹影亮相成都。     □本報記者 吳夢琳 文/圖    4月8日至9日,知名女作家虹影亮相成都,高密度地舉行了三場讀者分享會。2000年,虹影出版《飢餓的女兒》,引起轟動。今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再版了虹影的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好兒女花》。接受記者專訪時,虹影表示,自傳體第三部或許要重寫。
  • 重慶女作家虹影舊作《上海王》 被拍成電影7月上映
    從《奧當女孩》到《米米朵拉》,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重慶本土著名女作家虹影要變身為童話作家的時候,她的舊作《上海王》翻拍成的電影下月也要和廣大觀眾見面了——這是8日晚,回到方所重慶店和讀者交流「走向故鄉的路」時,虹影自己透露的這部電影的最新動態。
  • 女作家虹影重慶推新書 嘆記憶中的故鄉已消失
    由於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廣受爭議的作品受到讀者關注的女作家虹影11月17日回到了重慶,作為重慶城市形象推廣大使在重慶長嘉匯舉行讀者見面會,就新作《53種離別》與廣大粉絲讀者面對面交流時,她遺憾地感嘆,作為自己創作源頭的故鄉重慶昔日離別時的模樣已經消失。
  • 改編自重慶籍女作家虹影小說的婁燁新片《蘭心大劇院》威尼斯首映...
    義大利當地時間9月4日,改編自重慶籍著名女作家虹影小說《上海之死》的電影《蘭心大劇院》,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舉行了全球首映,虹影和電影導演婁燁、編劇馬英力,以及主演鞏俐、趙又廷、小田切讓、帕斯卡·格裡高利、湯姆·拉斯齊哈、黃湘麗、中島步、張頌文等集體亮相。《蘭心大劇院》入圍了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將參與金獅獎的角逐。同時電影已經定檔12月7日在內地上映。
  • 虹影:用孩子的眼睛重新打量世界
    4月5日,中國作家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次日,虹影的《米米朵拉》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虹影介紹,該書為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講述了小女孩米米朵拉的尋母之旅。多年來,虹影的創作一直在發生變化,身為人母后這種變化更大。為了給女兒提供好玩的故事,索性她自己也寫起了兒童文學。
  • 虹影奇幻童話收官 她的混血女兒因此有了十足重慶範兒
    四年前,憑藉《飢餓的女兒》、《好兒女花》等作品蜚聲海內外的重慶女作家虹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她把筆鋒一轉寫起了童話。如今四年過去,這個原本是女兒床邊故事系列迎來終結。27日晚,帶著這個名叫「神奇少年桑桑」系列童書的最後一本《彩虹之心》,虹影回到家鄉在方所重慶店和老家的讀者們來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
  • 對話虹影:我內心住著一個小女孩,也住著一個「上海王」
    寫作者大概可分兩大類:一是筆下有劇烈戲劇衝突,但作者過著平順的生活;一是寫作與作者本人的生命狀態,高度咬合。從重慶走出去的女作家虹影,無疑屬於第二種。虹影在寫自己,寫家族,並沒有局限於一己之私,而是從中鉤沉出故鄉重慶的某個歷史時代面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女性以「自傳」的方式率真地表達自己,同時還反射其生存的整個時代空氣,並不缺乏先例。比如廬隱《海濱故人》、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記》。如果說這個算一個文學傳統的話,虹影的《飢餓的女兒》無疑是可以歸屬此列。
  • 美育需要詩 歐陽江河、虹影、樹才帶學生品詩歌之美
    美育需要詩 歐陽江河、虹影、樹才帶學生品詩歌之美 2016-11歐陽江河、虹影、樹才三位當代詩人今日走進北京五中分校大廠分校,和學生分享詩歌之美。  作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歐陽江河的詩影響了一代人。那是一個人人都愛讀詩、寫詩的年代,現在則有人發出了「詩歌已死」的哀號。但詩人們不這麼看。虹影說,「詩歌就像我的血液和靈魂一樣」;樹才說「留一點詩歌的享受給自己,保持自己對生命、對美的感受,誰都不能取代。」
  • 女作家能做什麼?
    作家格非認為,遲子建的筆觸非常簡單,一個很小的事件,一個很小的人物然後進入,寫著寫著河流就變寬了。遲子建女作家進入寫作時,這有著豐富感知的長髮,不知不覺做了她們的筆。二零零一年九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在北京舉辦了首屆中日女作家作品研討會,那是我第一次參加以女作家名義召開的會議。當時我丈夫還健在,記得他還跟我開玩笑,「原來我老婆是一女作家呀。」我說:「可不是,我也沒想到自己是一女作家。」在寫作上,我一直沒有強烈的性別意識。
  • 獨秀女作家文叢新書發布,廣西女性創作獨放異彩
    李洱:三位獨秀女作家各自站在創作的高峰李洱在會上表示,他最近才得知三位女作家都是在獨秀峰下成長的。發布會上,他分別對三位女作家的創作與成績進行了點評。李洱認為張燕玲為中國文學、中國文學批評操碎了心,只要是了解文學現場和批評現場,了解21世紀文學批評史的人就會提起張燕玲。
  •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衝著贍養費和房子,一家人從廢車場搬進了奶奶的老房子,由「奶奶」收留。爸爸和媽媽每個月分別拿出一筆錢作為「搭夥費」。;看不到焰火,一家人就湊在院子裡聽煙花「砰砰」放出來的聲音……電影也在探索親情與血緣的關係:若沒有血緣,那這樣的家庭就是下流家庭,沒有親情嗎?2015年,日本興起了一個詞語:下流老人。
  • 「女作家冷凍大腦」的科學和倫理意義
    近日,「重慶女作家杜虹冷凍大腦,等待50年後起死回生」的新聞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杜虹是重慶知名兒童文學作家,今年5 月30日因胰腺癌去世。在去世之前,杜虹以及家人,輾轉聯繫到了一個專門從事人體冰凍研究的科研機構——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英文名稱Alcor)。據報導,這個基金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之一。
  • 湖南高中生自縛手腳塑膠袋套頭死亡:曾百度看淫穢網站
    記者調查顯示,張軍自己沒有手機,其在課後使用家人手機上網。3月26日,張軍母親的手機百度搜索軟體中有「動漫人物上吊」、「神木林官網」等瀏覽歷史;3月27日,手機百度軟體中有「36寸口徑有多大」、「呼吸抑制方法」、「塑膠袋套頭」等瀏覽歷史。警方認定,這些瀏覽歷史是張軍使用其母親手機搜索後留下的。
  • 鬼滅之刃:可以傷害我,但不能傷害我的家人
    被絕望的現實打垮的炭治郎,為了讓妹妹變回人類且討伐殺害家人的鬼,決心沿著「鬼殺隊」的道路前進。人與鬼交織的悲哀的兄妹的故事也由此開始。炭治郎一家父親離去且家裡孩子眾多,作為長兄的炭治郎擔負起了家庭的重任,雖然家裡並不富裕,但很幸福。但有一天這幸福卻被鬼給打破,看著家人都已死去,只留下了變成鬼的妹妹,炭治郎內心是無比的絕望。
  • 大叔網吧猥褻小鮮肉摸下體淫穢不堪 性饑渴精蟲上腦無下限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叔網吧猥褻小鮮肉摸下體淫穢不堪精蟲上腦性饑渴無下限&nbsp&nbsp&nbsp
  • 文化常識:《簡愛》是19世紀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文化常識:《簡愛》是19世紀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簡·愛》《簡·愛》是19世紀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愛情小說。它一問世,就震動了英國文學界。簡·愛是個孤兒,她心地純正,感情真摯,善於思考,個性倔強。她敢於反抗各種卑鄙邪惡的行為,敢於表達自己強烈的愛憎,敢於捍衛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尊嚴。
  • 外媒:阿曼女作家攜作品《天體》榮獲布克國際獎
    參考消息網5月23日報導外媒稱,英國時間5月21日晚,在英國倫敦,阿曼女作家朱哈·哈爾西憑藉《天體》贏得為英文出版文學頒發的布克國際獎,評審團評價這部小說「洞察入微」、「感情飽滿」且「深刻」。據法新社5月21日報導,這是該獎項自2005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給一位海灣地區作家,哈爾西也是第一位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出版的阿曼女作家。評審團主席貝塔妮·休斯認為:「這本書同時徵服了讀者的頭腦和心靈。」她還說:「《天體》提到了束縛和解放我們的力量。」她也稱讚譯本「準確、感情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