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每年最炎熱的時段,而入伏則是一年中炎熱的開始。那麼你知道2018年的三伏天是怎麼計算的嗎?什麼時候入伏?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伏」是隱藏的意思,據《史記》文字記載:「伏者,隱伏避盛夏也」。「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
2018年初伏10天: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
2018年中伏20天: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
2018年末伏10天: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
2018年什麼時候入伏
2018年入伏的時間是2018年7月17日,即是小暑節氣時段。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中國的南方地區在小暑時節平均氣溫一般為33℃左右;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7月中旬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於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遊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遊維持一段時間。
2018年三伏時間的計算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幹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幹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幹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