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計算,北京時間6月21日23時54分,我國迎來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一年中白晝大於黑夜,陽光充裕雨水皆充沛的節氣。
(網絡圖)
據中國天氣網的消息,今年夏至期間,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南大部地區的累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局地將超2倍;同時,華北、黃淮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天氣將越來越炎熱。
雖然暑熱升級,但夏至並不是最熱的。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故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我們平常感受的氣溫其實是地表大氣的溫度,而這一溫度在三伏天的時候才達到高峰,因此三伏天要比夏至這一天更熱。
(網絡圖)
那麼今年的三伏天氣從何時開始呢?
初伏:2019年7月12--21日,也就是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俗話說「一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煎餅卷雞蛋」!
中伏:2019年7月22--8月10日;
末伏:2019年8月11日--20日;末伏是立秋後第一個庚日,一般來說,10天一伏,不過也有中伏是20天的!在農村也有「秋老虎」之說,也就是「末伏加一伏」,氣溫立秋後,還會繼續炎熱一段時間!
冬天有數九,夏天亦有,夏至日便是一九的開始。
我國農曆中「九」是常用的雜節,如今流傳下來的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冬九九」是以冬至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節。「夏九九」是以夏至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
現在,各地「夏九九」的內容有所差異,但都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日期與物候的關係。由於夏季我國南北溫差小,冬季溫差則較大,所以「夏九九」沒有「冬九九」的局限性,適用的範圍要更廣。
夏至人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兒。
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