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教育的基本定義是什麼?

2020-12-06 每一段路都是領會

所謂教書育人,教的內容的本質是什麼,很關鍵。因為我是學物理的,所以很喜歡從問題的本質出發去思考問題。教的內容的本質不是單純的知識,教的是什麼,育又是要育什麼樣的人。實際上,教的是我們對於這個世界,對於這個社會的認知。因為人生來其實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所以自古有一個爭論,就是人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我的答案是人性本無善惡,因為人在他的思想意識形態尚未成熟之前,他的所作所為其實不存在善與惡的概念。比如一個嬰兒把一個炸彈的遠程操作開關安了下去,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那麼這個嬰兒是善還是惡,答案顯而易見。所以,人性本無善惡。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上。

正是出於人生來對這個世界的無知,所以人需要接受前人的意識改造。歷代前輩積累下來的我們對於這個社會,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告訴了我們之後,我們才有我是人這個概念,之後便有了我在這個社會怎麼做才是對的的價值判斷,之後還有了對自然界物質是怎樣運動的了解,並且依靠這些產生自己對於這個社會和世界的新的認知,這些新的認知經過歷史檢驗,對的保留,錯的淘汰,對的內容疊加在過去老的人類認知的基礎上,繼續傳給後人,以此循環漸進,便形成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兩大分支,後來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有了認知之後,就開始追求屬於自己的價值追求,也就是精神追求,在此基礎上就產生了文學,哲學等人文分支。所以現在的教育其實本質上就是建立在人需要對我們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進行正確認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某種程度來說,我們目前的整個人類社會也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因為人類的生命時長有限。

從人類的智能覺醒開始,每一代人都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了大量的生存於世的技能、智慧,我們統稱知識好了。知識增長的特點是需要不斷累積、無法跨越,而人卻受到生命時長的限制,若每代人都在空白的白紙上從頭來過,重新進行知識積累,那麼在生命終結時相比於前一代也難以有較大突破,不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間一長容易被會傳承知識的種群碾壓。

做個類比,除掉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界沒有教育了麼,一樣有,不過它們的教育更多的是技能而不是智慧。

所以我這邊教育的定義是:傳承人類對這個世界一些未知規律的發現、總結。

它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也可能某些時候某些場合對,某些時候某些場合不對,需要自己判斷。

也是引導出。

貧窮的本質上說是給人挖掘自己能力的機會。

我個人認為,教育應該啟迪人的思維和智慧。儘管現實相差甚遠。

現在的教育是讓人會解決問題,解決課本中結構良好的問題。而現在所謂的創新創造,也不過是換個花樣換個平臺做同樣一種事情。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估計我這破腦子也給不出答案。但我有些設想:

首先,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啟發思維與智慧。不僅培養分析性思維,還要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分析性思維主要就是現在社會培養的用給定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注重執行。創造性思維,是另闢蹊徑的思維方式,這是目前體制和生活節奏所難以培養的。實用性思維,就是更好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生活不僅僅是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都是。 (以上參見斯騰博格的思維教學。沒用書名號是因為沒找到,233)

三種思維都很重要,但從操作和風氣的角度講,第一種思維是當前主導。個人認為這誤導了很多人。

至於培養智慧,這個很難,說難是因為難以量化且看不到分數收益,所以很少有人這麼做,而且,教人智慧,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

其二,教育工作者,也就是老師,應該有廣闊的認知範圍與清楚的戰略。

這裡只是個設想,畢竟,我所說的那種人,似乎也不好找。翻翻論語,發現孔子思想好深刻,為人也謙虛,這都是難得的品質,而且認知範圍很廣,儘管也有些偏見,但認知範圍廣往往就不狹隘,就更明白事理。這是個好品質。

戰略清楚。好多人的倡導都是矛盾的,一會說要廣博,一會說要精深。一會說不要讓高貴讓位於有用,一會又會極為看重你的分數證書。別人會因為這個人的矛盾而困惑,然後根據他所獎懲的行為做出推測,認為他所倡導的其實只是口號,不是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要有個清楚的戰略,並接受你的戰略的缺點,廣博往往很難精深(超級牛的人除外),精深往往沒精力廣博。就倡導一個就好,載了的時候就認了,畢竟是你的選擇。

第三,按理來說應該是學生,但我想說的是,教育的物質條件,這個主要和經濟發展程度有關。完善的物質條件極大的有利於教育發展。

一個應該接受的現實是,越貧窮,教育條件越差,越難達到教育的高層次目的。因為有限的條件已經在達成低層次目的時耗盡了。

好的條件可以給人更多的機會,學習不好唱歌好,唱歌不好打球好。。。。。。有錢,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機會去發掘你的潛能。

真正的教育,應該給更多的人,發掘自己潛能的機會。不然,只會是貧窮的惡性循環和富有的良性循環所造成的階層隔閡。

我這麼說不是不負責任,因為我家條件不好,但我有幸見識了不同條件下成長的人,而且都是相處三四年,感受深刻。

第四,教育應該需要自發自覺的學生。

客觀的說,沒想好怎麼說這個。

因為一,個人認為學生其實是各種條件的產物,雖有自發性,但依舊是各種因素的產物。二,我還只是一個普通學生,沒有更高的高度清楚教育需要哪種學生。也許各種都需要。

而我認為需要自發自覺的學生只是一種直覺。

相關焦點

  • 教育的定義方式及評析
    時至今日,兩種教育定義方式有相互靠攏的趨勢,但又保持著各自的獨立性,這種態勢形成了人們認識過程中的平衡和張力。其價值在於提醒人們,當秉持教育定義的一端時,不至於狂妄地不知或否定教育定義的另一端。  教育的定義,其通俗表達是「教育是什麼」,它是認識、研究或實踐教育的「第一道門檻」。
  • 馬雲:中國未來教育應進行個性化教育
    對於中國的應試教育,國內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應試教育一文不值,覺得中國培養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學生;另一種認為雖然中國大學培養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大學生,但也同時培養了大量人才,讀書參加高考仍然是最好的出路。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覺得中國的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應該學習西方,引進素質教育。
  •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在中國正式實施
    本報訊(記者 李 晶)5月20日,在第20個世界計量日到來之際,近500名來自計量領域的中外嘉賓、院士、專家學者代表齊聚位於北京的中國科技會堂,參加由市場監管總局、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計量測試學會、中國計量協會、中國質量標準出版社傳媒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2019年世界計量日主題活動
  • 中國的大學天文教育概況及思考
    由此可見,天文教育非常重要。 中國的大學天文教育起源於1917年在齊魯大學成立的天文算學系。1926年,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成立,後於1947年單獨成立天文系。1927年廈門大學增設天文學系,後於1930年停辦。
  • 【GET2020】北大教育學院楊釙:在線教育彌合了城鄉接受基本公共...
    實際上中國雖然是一個儲蓄率非常高的國家,但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儲蓄的數量和比例是很低的。收入下降,對消費有什麼影響?尤其是家庭可支配收入。雖然過去兩天有很多嘉賓分享我們教育的基本面沒有變,因為家庭教育消費是剛需,但可支配收入的數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等收入群體的家庭預期自己的消費會下降8%-9%。而教育和住房、交通不能相比,是可調整或彈性較大的消費品類。
  • 為啥重新定義基本單位
    基本單位不再與實物關聯,計量精準度的躍遷更將開啟無限可能,帶來新的認知和機遇、催生新的技術和產業。 5月20日,全球將採用新的國際單位制,「千克」「秒」「米」等7個基本單位全部從實物原器改為常數定義,這是國際單位制自1963年創立以來最重大的變革。其中,全球砝碼量值的源頭——國際千克原器大K也隨之正式卸任。根據新定義,「掌管」千克的是一個以普朗克常數為基礎的公式。
  • 法育應當是中國教育的基本維度
    ,成為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一個基本出發點和基本遵循原則。這是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對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需要我們深刻認識、全面理解並堅決貫徹。青少年法育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國家是公民的集合體,人的法治素質是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最為根本的因素。人們的法治觀念、行為習慣、生活狀態直接影響並決定著法治國家的面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要有法治人的基礎。
  •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張壽武:中國大學教育扼殺了創新人才苗子
    現在她的同輩的人已經很有成就了,但她還在那兒摸索著要做什麼事情。在中學教育、高考階段中,考高分狀元不是優秀學生的目的,那只是一個起步。而且一個人要證明自己好的話,高一的時候就知道了,初三我大概就知道我這輩子不用為考大學這個事擔憂。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我的老師跟我說,你不用為工作擔心,你擔心的是你能不能做好工作。
  • 自然教育和環境教育到底有什麼區別?
    不過,事先要聲明的是,這不是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只是通過我的經歷和感悟,分享我對環境教育和自然教育的看法,這不是「權威」的論斷。文章中,我會涉及一些人和事,由於時間久遠,可能細節上有誤差,如果有什麼疏漏,我願意文責自負。        2006年到2008年,我在美國的環境教育重鎮——威斯康星大學史蒂芬角校區攻讀環境教育及解說碩士。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講專業:什麼是倫理學?有哪些理解誤區?
    在【教授講專業】欄目,我們邀請了人民大學的名師大家、傑出學者講述專業的歷史積澱、特色亮點、發展前景等,為高中生們找尋專業興趣、確立專業目標、理性選擇專業提供權威參考。曹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物理教育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物理教育研究領域的工作大多集中在學生對於大學低年級課程(如經典力學、電磁學等)的學習情況。然而對於高年級物理課程,例如量子力學課程,這些方向的相關研究仍然是一個空白。研究發現學生在理解基本概念、應用相關數學工具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過程可以分為4個階段、8個步驟,特別在其中能量常數的確定和疊加態的表示上存在著推理的困難。並通過一系列定性研究,對於這些現象的規律不僅有了統計描述,而且提出了初步的基於overgeneralization and interference的機制模型和原因解釋。
  • 郝景芳:中國教育還缺什麼?
    從形式上講,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雖然僵化,但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憑能力脫穎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對大學的贊助,即使窮學生機會在變少,但有錢人也不能隨意操作。其次,我也觀察到中國的教育體系一直在革新。但是,他說,以色列的這種教育制度,太多靠個人推動,對於很多資質不高的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平庸,甚至成年後的基本教育素質都較低,因此從大眾來看,教育成果並不高。這一點和中國教育系統正好形成對立:中國的教育系統,很少給出眾的孩子額外的自由度,但是能保證絕大多數學生最終的結果達到一定標準。
  •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實施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今天在中國正式實施。千克、安培、開爾文、摩爾等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定義將改由常數定義,意味著國際測量體系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建立在不變的常數上,所有國際單位制全部實現量子化重新定義。
  • 把脈我國大學教育:一流大學何時能「中國造」
    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  中國高校距離世界一流大學到底還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魯、牛津、劍橋、斯坦福這些國外頂尖大學校長的眼中, 中國高校當前最需要變革的是什麼?在昨天於南京舉行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20所世界知名大學的校長,及121位國內大學校長濟濟一堂。記者專訪了5位國內外著名高校的校長,請他們為 中國高校把脈、「挑刺」,多位校長不約而同地認為, 中國的大學絕對能辦成世界一流大學,只是還需要一點時間,最快估計,需要20年。
  • 20年,中國MPA教育堅持了什麼
    作者:楊開峰(第四屆全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編者按  教育部學位中心發布的MPA教育水平評估結果顯示,創辦20年來,我國MPA教育事業發展迅速。
  • 基本電荷的精密測量及電流單位安培的重新定義
    作者:沈乃澂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摘要 1990年1月1日,為了建立電壓和電阻及其他電學量在測量中的國際一致性,國際計量委員會引入了分別基於約瑟夫森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的伏特V和歐姆Ω新的實際表示,以及KJ和RK的約定值(即採用值)。本文給出了由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推薦的2014年電學量基本常數自洽組的最新數值。
  •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教育學院 探索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新路徑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 通訊員 餘天佐 江倩倩)記者近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為響應國家培養優質教師隊伍號召,服務上海教育師資需求,在國家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大成立教育學院。
  • 【GET2017】全球教育圓桌對話:教育技術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GET2017】全球教育圓桌對話:教育技術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教育技術成功的秘訣是什麼?Knut Marius Thorvald:我在挪威科技大學工作了5年,然後開始關注教師培訓服務,本質上講,我是一個老師。我也參與了很多商業項目,比如EduSpike,我希望把我知道的知識以及教育學投入商業之中。我在挪威也成立了自己的加速項目,共同開發了很多合作工具。我們希望大家結合起來,更好地開發人類潛力。教育技術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 世界教育奇書《卡爾威特的教育》:如何把孩子培養進哈佛大學?
    這個孩子叫卡爾威特,他7歲時可以熟練運用5國語言,9歲時收到萊比錫大學的入學通知書,10歲時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1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為一位極富盛名的大學教授 。這本教育奇書曾在當時風靡一時,但在二戰期間,所有版本均被付之一炬,唯一珍藏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倖免於難。二戰後,這本書被發現,再次流行發行,至如今,全球銷量兩億冊。
  • 「四史」學習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四史」是什麼關係?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提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那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四史」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