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球藻富含天然反式蝦青素,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強抗氧化劑,這一特性也賦予了蝦青素在免疫調節及抗炎等方面的功能活性,在現在的特殊時期吸引了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日前,在由青島微藻產業學會和生物學雜誌社舉辦的「微藻營養與功能」線上研討會中,諸多國內知名專家分享了紅球藻蝦青素的科研成果,以雲南綠A生物胡志祥為代表的產業領軍人分享了紅球藻產業化方面的進展,旨在共同探索紅球藻蝦青素多種精準功能的價值和應用。
紅球藻蝦青素研究深入免疫調節與抗炎功能
如今,針對紅球藻的研究方向正在向醫療保健領域傾斜,在醫療保健方面產生了諸多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黃青分享了紅球藻的免疫調節功能,在報告中黃青指出,雨生紅球藻中的天然蝦青素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具有超強的抗氧化性,並且活性是最高的。在免疫調節方面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是抗氧化性,能夠對免疫細胞起到保護作用;二是增強免疫的細胞的數量,促進免疫球蛋白的產生和細胞因子的分泌;三是具有對抗炎症因子風暴的功能。
黃青以急性肺炎為例,重點對蝦青素的抗炎症因子風暴功能進行了解讀。他在報告中指出,患者急性肺炎病毒之後,會進一步激活炎症性的細胞,產生更多白介素6以及其他炎症因子,從而形成嚴重的炎症風暴,在短時間內導致了嚴重的肺病、肺部以及其他器官的免疫的損傷。從炎症風暴的角度看,蝦青素確實能夠降低白介素6的作用,抑制炎症風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建國進一步確定了蝦青素助力免疫調節的三大通路。在報告中,劉建國指出,經過大量動物以及臨床試驗發現蝦青素在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方面對整個的免疫具有綜合提高的功效。其中在免疫器官方面,主要是通過提高胸腺脾臟的指數增加他們的細胞,減少損傷;在免疫細胞水平上,提高具有免疫的功能的淋巴細胞;在分子免疫上,主要是增加了b細胞的數量,然後讓它通過這一個幹擾素,白介素調節,提高了機體免疫球蛋白的抗體與數量。當前,蝦青素在免疫器官水平、免疫細胞水平和免疫分子水平方面都進行了臨床實踐。
雲南綠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志祥認為,紅球藻研究只有深入醫療保健領域,才能釋放更大的社會價值,紅球藻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集「產業圈」之力,一方面在研究端加大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在產業端推進成果轉化,突破技術和商業壁壘,進而實現紅球藻醫療保健功能的推廣和應用。
產業化加速逐步釋放健康潛能
曾經受制於美國和日本等少數企業的技術壟斷,產業化一直困擾中國紅球藻產業化的一大難題。雨生紅球藻的技術難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紅球藻規模化培育難度高;二是,蝦青素提取難度高。此外,與其他微藻種類相比,有一層細胞膜,需要對細胞壁進行粉碎加工後才能更好地被人體吸收。據胡志祥介紹,綠A公司在雨生紅球藻規模化養殖中採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的專利技術「一種培養雨生紅球藻生產蝦青素的方法」,貫穿紅球藻藻培養的全過程,簡化了培養工藝,加強了質量控制。此外,「紅A阿斯達軟膠囊」產品擁有6項自主發明智慧財產權專利,還曾拿下國際發明金獎。
時至今日,產業「壁壘」早已被打破,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雨生紅球藻蝦青素產能約800噸/年,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2%(2018-2025年),其中中國佔據30%的全球市場份額,成為世界雨生紅球藻蝦青素市場的產能大國。產能的大幅提升,讓蝦青素髮展衍生出涵蓋化妝品、護膚品、營養保健品等一系列終端產品,紅球藻產業進程迎來「加速度」。
隨著紅球藻的產業化進程的深入,紅球藻培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大大提升天然蝦青素的產量,進一步解除成本高、產能不足的產業發展「緊箍咒」。在當前亞健康人群、老齡化人群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蝦青素的普及也有助於滿足旺盛的健康需求,釋放出其蘊藏的巨量健康潛能。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