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正在福州舉行。本次大會上,來自多個領域的航天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未來我國航天發展的方向和規劃。
玉兔二號狀態良好 獲取大量有效科學數據
近期,嫦娥四號探測器進入了第22月晝工作期,探測器和巡視器在月背工作時間已經超過600天,遠遠超出了預期設計壽命。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 於登云:嫦娥四號的著陸器大概是半年的壽命,巡視器的是三個月壽命,現在我們已經大大超出我們預期了,已經600多天了,現在狀態非常好。當然另外一方面從科學方面,我們覺得從這次我們也獲得了很多以前沒有認識到的一些科學的新的發現。
於登雲表示,目前玉兔二號月球車的狀態良好,能夠繼續承擔月背探測任務。自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月背以來,玉兔二號月球車按照規劃路線已經行走超過500米。這一路,它獲得了大量有效科學數據,這些成果為人類認識月球、了解月球提供了重要支撐。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 於登云:一個是對我們這個月面的地形,月球背面地形的剖面結構,我們獲得在著陸區周邊,它地質結構我們都獲得了。然後在局部的區域的地形情況,通過月球車的不斷地行走,所以我們認識的範圍就越來越大。
隨著我國探月工程的不斷發展,以及對於月球認識的不斷加深,未來還計劃在月球建設科研站,開展進一步科學探測。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 於登云:目前我們規劃是在2030年前要瞄準一個無人月球科研站的目標,我們規劃的任務就是「嫦娥」七號、六號、八號。
我國實施載人登月仍面臨多方挑戰
在本次航天大會上,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以載人月球探測為主題進行了發言。他表示,目前,正持續開展載人月球探測方案的論證,想要真正實現目標仍有很多技術需要突破。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周雁飛:國際上目前正在形成新一輪的月球探測熱潮,包括有人,也包括無人,那麼載人登月探測的國際合作也相互交織,也相互影響。
周雁飛表示,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近30年,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為載人月球探測奠定基礎。
但要真正實施載人月球探測,仍舊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周雁飛:比如說,進入空間和返回的能力,那麼我們目前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它的運載能力目前無法滿足需求。那麼神舟飛船就是我們目前的近地的載人飛船,還沒法適應登月的需要,同時要載人登月還需要載人的月面著陸器。
除了運載工具,目前我國也沒有在地球以外生存的經驗和技術積累,缺少相應的配套支持系統,這也是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周雁飛:第二個方面就是說,地外生存的能力問題,我們目前中國人還沒有地外生存的經驗。地面支持能力,我們目前載人航天活動也是主要是以支持近地任務為主,那麼月球科學探測與應用,目前我們也需要建立系統的月球科學探測與應用體系,同時提出具有原創性的科學探測目標和方法。
天問一號火星車:六輪驅動 搭載六載荷
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飛離地球超過1.5億公裡,預計在明年到達火星,並在火星表面軟著陸。在本次航天大會上,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張榮橋介紹了火星車的相關情況。
天問一號任務的火星車重量大約240公斤,高度大約1.85米。與月球車不同,火星車的太陽翼被設計成了蝴蝶翅膀的形狀。此外,為了適應火星地表的特殊環境,火星車採用了六輪驅動,在火星表面的行駛速度能夠達到200米/小時。
根據任務需求,火星車上搭載了6種有效載荷,包括地形相機、多光譜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表面成分探測儀、表面磁場探測儀和氣象測量儀。火星車設計壽命為3個火星月,相當於約92個地球日。其間,它將在火星表面開展地表成分、物質類型分布、地質結構以及火星氣象環境等探測工作。
天問一號任務拉開了我國深空探測的序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表示,未來我國還將實施小行星取樣返回、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環繞探測等任務。